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23: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匙(shí) B.正月( zhēng)
C.擦汗(cā) D.黄焖鸡(mèn)
2.下列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浓稠 B.一但 C.诸侯 D.张灯结彩
3.和“娴熟”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熟悉 B.熟练 C.熟识 D.老练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分别与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七夕节、元宵节有关。
B.寒食节的习俗是禁食,而权贵豪门却可以得到皇上赏赐的食物。
C.《迢迢牵牛星》主要写牛郎,表达了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
D.《十五夜望月》抒发了诗人在月圆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藏戏》)将本文与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B.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而本文以时间为序。
C.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采用了反问、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D.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语言平实,京味浓郁,而本文语言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咬)
B.优哉游哉(语气词,表示疑问)
C.随心所欲(将要)
D.咆哮的江水(暴怒喊叫)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看拼音,写词语。
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有稀烂的lì zi    ,浑身zhǒng zhàng    的饭豆、面面的花生仁、大得吓人的chì zǎo    ,颜色是shēn hè    色的。用锅铲jiǎo huo     几下,粥益发nóng chóu    。áo    到太阳落山,终于可以吃了。那香味直让人咽唾沫,dà chí dà chí    地朝嘴里sāi guàn    ,方可解馋。
8.形近字组词。
暮     侯    
幕     候    
札     宫    
扎     官    
9.选词填空。
继续 连续 陆续
(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    。
(2)腊八粥太好吃了,爸爸    吃了三碗。
(3)腊八粥熬好了,大家    往家赶。
反抗 抵抗
(1)八儿不能    妈妈的命令。
(2)中国人民正在顽强地    敌人的侵略。
10.把下面的四字词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不同 万       新 万不       
张灯        有声        哄堂        
(1)新年到了,到处    ,真是一片    的景象。
(2)除非    ,爸爸一定会带着我们赶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过年。
(3)虽然中华各地过年的风俗    ,但都是喜气洋洋的。
11.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2)   没有饺子吃,   必须买杂拌儿。
(3)   除夕之夜要守岁,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4)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    ,生动地表现了    这一春节习俗。
(2)课文按照    顺序,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详写了    、   、   、   这四天的活动,让我们对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13.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改为“被”字句)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3)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14.语文综合实践。
“过节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每到节日,“抢红包”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的接着发。“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1)你觉得“抢红包”这种现象好吗?请写出你的观点。
   
(2)根据你的观点,请写出两条合适的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
(一)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
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
(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二)童年的春节(节选)冰心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枚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圆,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口,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要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1)选文(一)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能体现选文(二)第二自然段中心意思的句子是    。
(2)阅读下面的内容,在正确的选项上打“√”。
选文(一)的第二段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从初一开始这几天人们的活动,这是    (略写 详写)。选文(二)用较多的篇幅写了“花会”的有趣场景,这是    (详写 略写)。
(3)根据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选文(一)从第三者的角度介绍老北京的春节。选文(二)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判断对错)
②选文(一)和选文(二)都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写出了过春节时的有趣和热闹。    (判断对错)
③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北京人安于现状、喜欢享乐、不思进取、爱表现的心理。选文(二)
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花会”的有趣,说明正月初一的热闹。    (判断对错)
(4)课文中有些内容写得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选文(一)写了从初一开始春节头几天人们都参与了哪些活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完成表格。
人物 主要活动 人物 主要活动 原因
男人们     女人们        
小贩们     孩子们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木偶戏
筱敏
①木偶戏比较简陋,几个艺人,三两挑子,有时一个人就够了。重要的是挑子里挑着一个奇异的世界,一些新鲜的故事就要开演了。
②孩子们跟着挑子走,怯怯的,不近不远,像一串糖葫芦。
③几支竹竿子一挑,搭上艳红的帘布,戏台子就搭好了。细瘦的竹竿子骨架,经这些红红绿绿的物什一装,就成了神奇的殿堂。
④人们纷纷仰起脖子。
⑤锣鼓声响起。敲锣人手脚并用,浑如奇巧的机器,脚尖踏着响,脚跟踏着响,膝盖屈直之间也响,手中一对槌子,翻动如飞花流星,发出乱箭一般震慑四方的轰响,口中还衔一枚锐利的竹叫子。只一个人,便制造了千军万马的动静。
⑥开戏了,木偶们相继登场。这些蜷曲在灰扑扑的布口袋里的木偶,一旦让艺人们从口袋里掏出来,身板就硬朗了,手足就舞动了,脸上尽镀着太阳的金辉,英雄一般呼啸而至,披挂着小弓小箭,小幡小旌,头顶上还有象征神武和权力的雉鸡翎。石破天惊一声铜锣,告诉人们英雄在号令千军。来回绕场的两支羽翎,告诉人们英雄在所向无敌地驰骋。挑子里那个灰扑扑的魔袋,可以掏出皇上,可以掏出臣子,还有阎王、土地、雷公、电母、观世音……想得出的有,想不出的也有。朗朗天日之下,生生地见着这些神人,起来,下去,出来,进去,天和地翻过来覆过去地变。
⑦木偶表演喜怒哀乐,总是以固定的程序动作全身。笑的时候,或仰面向天,或弯腰捧腹,配合以全身有节奏的抖颤,让人看不见它的脸。哭的时候,或以袖遮面,或呼天抢地,配合以全身的抽动,也让人看不见它的脸。但是没有脸的戏还是遗憾的,艺人们免不了在脸的问题上动心思。在一些木偶的颌处装上了活动机关,那木呆的脸孔便拥有了一个能开能合的嘴巴。它登场就开开合合地表演,兴高采烈地说着唱着。
⑧人们仰着脖子,笑,发痴,拍掌。下巴像装了机关似的,齐齐地挂下来,像一个等待糖豆的姿势。
⑨这是艺人们最为心满意足的时分,只是他们的得意让帘布严严实实地遮住了。
⑩木偶戏艺人的每一个指关节都不可思议地机巧,俨如机器中那些最奥妙的部件,弹指之间,便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反掌之下,便是冬去春来,换了人间。每一段剧情,都牵在他的指关节上面,戏台之下的每一阵波动,都系在三尺帘布的戏台上面。他无处不在,又从不现身。正因为他不现身,鬼才成其为鬼,神才成其为神,英雄方能平定天下,霸主方能统摄四方,木偶方能摆布看客,看客方能叹服木偶。
锣声一阵一阵碎裂了,远了,那是散戏的锣声。
(1)查字典,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
①震慑四方    
②呼天抢地    
(2)用“_______”画出描写观众观看木偶戏时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其作用是    。
(3)这篇短文是从敲锣人、木偶表演的内容、   、   等方面来介绍木偶戏的。
(4)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木偶戏的有趣?   (多选)
A.木偶戏的戏台极其简单而神奇。
B.开场锣声能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动静”。
C.开戏了,木偶们身板硬朗,各种“神人”都有。
D.木偶表演喜怒哀乐时以固定的程序动作全身,但艺人们很动心思。
E.木偶戏艺人常现身和木偶共同表演。
五.习作(共1小题)
17.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详略得当,结构合理,逻辑通顺,语言流畅,不少于400字。
题目:选取一种家乡的风俗写出家乡特色和自己的独特体验。
第一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A.有误,“匙”读“shi”时,指钥匙;读“chí”时,指匙子。没有“shí”这个读音。因此,“大匙”的“匙”应读“chí”。
B、C、D正确。
故选:A。
2.【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一旦:表示不确定的时间。故“但”错误,应为“旦”。
故选:B。
3.【解答】娴熟:很熟练的意思。近义词“熟练”。
A.不同,熟悉:了解得清楚,熟知的意思。
B.相同,熟练:由于经常做而有经验。近义词“娴熟”。
C.不同,熟识: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很透彻。
D.不同,老练:阅历深,经验多,办事稳妥的意思。
故选:B。
4.【解答】A.有误,《十五夜望月》与中秋节有关。
B.有误,寒食节的习俗是禁食,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权贵豪门也不例外。
C.有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D.正确。
故选:D。
5.【解答】A、C、D正确。
B.有误,《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故选B。
6.【解答】A.正确。
B.有误,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哉:语气词。形容闲适自如的样子。
C.有误,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欲:想要。
D.有误,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故选:A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解答】故答案为:
栗子 肿胀 赤枣 深褐 搅和 浓稠 熬 大匙大匙 塞灌
8.【解答】故答案为:
暮色 诸侯
夜幕 时候
札记 故宫
扎针 官僚
9.【解答】继续:(活动)连下去;接着做,不间断。
连续:一个接一个地连续不断。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的状态。
(1)结合语境选择“继续”。
(2)结合语境选择“连续”。
(3)结合语境选择“陆续”。
反抗:采取行动反对;抵抗。
抵抗:反抗,抗击。
(1)结合语境选择“反抗”。
(2)结合语境选择“抵抗”。
故答案为:
(1)继续;
(2)连续;
(3)陆续;
(1)反抗;
(2)抵抗。
10.【解答】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 有声有色 哄堂大笑
(1)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根据语境依次选“张灯结彩、万象更新”。
(2)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根据语境选“万不得已”;
(3)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根据语境选“截然不同”。
故答案为:
截 然 象 更 得 已
结 彩 有 色 大 笑
(1)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2)万不得已;
(3)截然不同。
11.【解答】(1)前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可是……”相连。第三个分句与前面句子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而且”相连。
(2)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
(3)分句间是因果关系,可以用“因为……所以……”相连。
(4)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可以用“即使……”相连。
故答案为:
(1)虽 可是 而且;
(2)即使 也;
(3)因为 所以;
(4)即使。
12.【解答】(1)选自课文《北京的春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品种多,生动地表现了熬腊八粥这一春节习俗。
(2)《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活动,让我们对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
(1)比喻 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品种多 熬腊八粥;
(2)时间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13.【解答】(1)本题考查了“把”字句变为“被”字句的能力。“被”字句的结构:受事者+被+施事者+动作+其它。本题的“蒜瓣”为受事者,“人们”为施事者,“放进”“封起”为动作。故可改写为:蒜瓣被人们放进醋里,封起来。
(2)本题考查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去掉疑问语气词“呢”;句式由肯定变否定;符号由问号变句号。故可改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3)本题考查了修改病句的能力。寻找病因,对症下药。本句的病因是搭配不当。“手套”前面应添加“戴着”;把“和”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
(1)蒜瓣被人们放进醋里,封起来。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3)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
14.【解答】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
(1)我觉得“抢红包”这种现象很好。
(2)“抢红包”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抢红包”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增进了朋友间的友情。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解答】(1)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选文(一)主要写了除夕时人们的活动,故中心句为: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选文(二)主要写了“花会”的场景,故中心句为: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写作手法的理解。选文(一)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初一时人们的活动,这是详写。选文(二)主要写了“花会”的有趣场景,因此这部分是详写。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①②表述正确;③题中“反映了老北京人安于现状、喜欢享乐、不思进取、爱表现的心理”说法错误。“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这个句子反映了老北京人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优秀品质。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写作手法的理解。阅读文段内容可知,“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这一部分是略写。因为初六只是春节向元宵节过渡过程中的一天,这个日子比较吉利,一般开业的比较多。作者在此写伙计们去参与这些活动,目的是说明他们都很清闲,如果在这里用大量笔墨,就会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5)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需阅读选文(一)可知,男人们的主要活动是: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小贩们的主要活动是: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女人们的主要活动是:在家中接待客人。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是: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买新年特有的玩具。之所以要写这些人,是因为这些人是老北京过年时的典型人物。
故答案为: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
(2)详写 详写;
(3)①√②√③×;
(4)“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这一部分是略写。因为初六只是春节向元宵节过渡过程中的一天,这个日子比较吉利,一般开业的比较多。作者在此写伙计们去参与这些活动,目的是说明他们都很清闲,如果在这里用大量笔墨,就会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5)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在家中接待客人;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买新年特有的玩具;因为这些人是老北京过年时的典型人物。
16.【解答】(1)考查查字典。①“慑”读“shè”,“震慑四方”的意思是使天下震惊恐惧。故“慑”为使害怕。②“抢”读“qiǎng”时,为夺,硬拿。读“qiāng”时,为触、撞。“呼天抢地”的意思是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故“抢”为触、撞。故在这里读“qiāng”。
(2)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理解。“人们仰着脖子,笑,发痴,拍掌。下巴像装了机关似的,齐齐地挂下来,像一个等待糖豆的姿势”写出了观众观看木偶戏时的动作、神态,侧面烘托了木偶戏的精彩,艺人们的技艺高超。
(3)考查对文章内容及结构层次的理解。文章第5段、6段、7段、10段分别从敲锣人、木偶表演的内容、木偶表演的动作、木偶戏艺人等方面介绍了木偶戏。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原文第1自然段“木偶戏比较简陋”和第3自然段就成了神奇的殿堂”可知,A正确。从原文第5自然段“只一个人,便制造了千军万马的动静”可知,B正确。从原文第6自然段“挑子里那个灰扑扑的魔袋,可以掏出皇上,可以掏出臣子,还有阎王、土地、雷公、电母、观世音……想得出的有,想不出的也有“可知,各种“神人”都有,故C正确。由原文第7自然段“木偶表演喜怒哀乐,总是以固定的程序动作全身”“但是没有脸的戏还是遗憾的,艺人免不了在脸的问题上动心思”可知,D正确。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他无处不在,又从不现身”可知,选项E是错误的。综上,本题答案选择ABCD。
故答案为:
(1)①shè 使害怕;
②qiāng 触、撞;
(2)人们仰着脖子,笑,发痴,拍掌。下巴像装了机关似的,齐齐地挂下来,像一个等待糖豆的姿势。侧面烘托了木偶戏的精彩,艺人们的技艺高超;
(3)木偶表演的动作 木偶戏艺人;
(4)ABCD。
五.习作(共1小题)
17.【解答】范文:
家乡的端午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节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地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节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也买些就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