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13:3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及对社会生活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不同地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概况,构建时空观念
2、通过认识农业出现的意义以及对私有制、阶级、国家概念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时空坐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业革命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2.难点:农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内容】
【概念阐释】经济与社会生活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上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消费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消费活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日常的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活动,也包括人们精神方面,如文、社交、信仰等的消费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影响人社会生活的除经济活动外,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
采集渔猎 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和渔猎野生动物为生的经济。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作为食料,或是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渔猎;他们所制造的工具只限于对石头、树枝进行简单的加工。
农耕畜牧 以农业耕作和畜牧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畜牧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促使人类使用金属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农耕与畜牧进一步分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
生产力 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方作用于生产力 。
知识点0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经济
(1)时间:远古时期。
(2)食物来源: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3)生产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打制石器(旧石器)
(4)生活方式:
①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②迁徙、群居;
③社会有了简单分工:
A、男性狩猎,食物来源不稳定
B、女性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2)特点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产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原因:人口移动受地理、周边环境的限制;源源不断的生产季节性资源;人口增长与食物供给失衡;生活实践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新石器时代)。
(2)表现
农耕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原因: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表现: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大、作物种类多样性。
(3)农业出现的影响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④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微点拨】中石器时代是渔猎采集活动最典型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旧石器时代人类简单的渔猎采集活动向高级的、社会性生产活动发展。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之前,真正的农业与牧业还没有出现。中石器时代大约是从12000年前的全新世开始,代表着从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中石器时代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遗存,证明这是一个前农业时代。这时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细石器、骨器与木器等,弓箭与渔具的发明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明。大多数中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陶器,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半坡人显然是晚于中石器的。中石器时代已经有猎人狩猎的伙伴──狗──这是最早驯养的动物,欧洲与中国已经有最早的狗,另外还有中东地区的山羊等驯养动物。
【知识拓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主要发生在原始社会晚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变化,由于各部落的产品不尽相同,从而为经常性交换创造了条件。
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人与自然关系变化: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初步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状况。
②食物结构变化: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
③生产方式变化: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转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④经济形态变化:农业的产生改变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
⑤社会组织变化: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住所,逐步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率提高,一部分人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一部分人从事原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私有制和物品交换逐渐产生。
知识点0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生产与生活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中国
①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生产与生活
商和西周时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 a.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d.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e.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秦汉到隋唐时期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
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生产与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4)美洲
①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有何共同点?其原因和表现如何?
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
(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
(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微点拨】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
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总结拓展】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
1.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
2.不同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多样性
地区 作物 畜禽
西亚 小麦、大麦、黑麦、豆类 山羊、绵羊、牛等
中国 水稻、粟、大豆等 猪、鸡
中南美洲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南瓜等 骆马、羊驼、火鸡
非洲 小麦、大米、高粱 毛驴
印度 稻、龙爪稷、绿豆、甘蔗、黄麻、芋、芝麻 —
知识点03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知识拓展】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
区别: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教材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恩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原始社会组织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发生在人类早期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思考点:教材P7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两段材料各提到一种因素。除这两种因素之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农业产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思考点:教材P7学习拓展:查找资料,了解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
根据《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南都赋》等文献记载所作的统计,汉朝栽培蔬菜有20余种。从史游《急就篇》载“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的记录也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蔬菜品种已很丰富。汉朝栽培的蔬菜,从域外引进的主要有苜蓿、黄瓜、茄子、豌豆、豇豆等。苜蓿在引进之初是作为优良牧草,后逐渐演变为夏季蔬菜。西汉《灵枢经·五味》载:“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文中所谈就是当时最常见的五种蔬菜:葵、韭、薤、葱。汉朝人蔬菜种类已趋向多样化。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