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4.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学习目标 1.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 3.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 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20 年美国总统大选热闹非凡,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拜登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造美国的主张。我们感到有趣的是民主觉的另一个参选美国总统的重量级的人物—伯尼·桑德斯,他主张在美国实现社会主义。我们在初中学历史就知道曾经有一个社会主义的超级大国苏联,在二战后曾经领导东欧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领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两极争霸格局,最后却解体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在经历百年沉沦后再次伟大复兴。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在二战后的实践与探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美国大选的时政新闻作为情景导入,来提起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知识,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经济特点是什么呢?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 师:在这种模式下,苏联获得了怎么样的成就? 短时间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为赢得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师:那么二战后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材料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 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 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生:这个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高度集中体制;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发展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师: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都改革了什么,效果如何?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角度赫鲁晓夫改革 (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20世纪7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内容(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上,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1)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向军事和国防领域倾斜(1)1985—1988年,开展经济改革; (2)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认识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改革注人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 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 ④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⑤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1)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经济改革成效甚微;(2)政治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师:阅读教材理解苏联解体过程。 材料 1990 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1991年“8 ·19事件”,部分苏联官员为阻止苏联变为松散的邦联发动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共,停止苏共活动。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等有关文件,正式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1991 年12 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位,飘扬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苏联国旗降落,由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帜取代。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元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在法律上停止存在。 总结:全面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设计意图: 突出本部分的主题: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和补充的材料,更广更深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通过自主梳理来建构知识体系通过探究活动来提升概括关联能力和发现探究能力,凸显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第二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师:阅读教材,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解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概念。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 127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000 万,他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师:阅读教材,概括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变革? 材料: 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20 世纪50 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东欧国家战前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构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战条件下,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不得不随着苏联发展态势的起伏而曲折前进,所以,东欧国家的发展与政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缺交自主选择的条件。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三编》 原因 ①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师:梳理南斯拉夫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 ①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国家是南斯拉夫。经过多年实践,该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②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后因苏联出兵占领而中断。 ③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知识拓展 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内容 南斯拉夫经济改革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50 至1963 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2)1963 至1971 年,进一步扩大自治范围,继续下放财权,同时政革价格、外贸和外汇等制度。(3)1971年以后,修订经济法规,实行稳定经济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实行自治社会计划制度,在加强自治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劳动。 布拉格之春 1968 年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儿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布拉格之春”新局面。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 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终。 匈牙利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匈牙利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在政治上,美国承认东欧各国政府的法律地位,直接与东欧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同时,美国表明立场,将苏联与东欧区别看待,以此来分化苏联与东欧关系。其次,在经济方面,加强与东欧各国经济贸易与往来,分化瓦解东欧的苏联式的经济模式。再次,在加强政治、经济交往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在批评社会主义文化(以苏联文化模式为主)的同时,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达到在文化上同化东欧的目的。在美国新闻署和中央情报局牵头下,美国成立了一些带有半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组织及一些中情局的外国组织,如法菲尔德基金会、争取自由欧洲委员会、国际自由记者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时代公司、国际笔会等非政府组织。 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政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东欧剧变的原因内部因素国内困局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主要原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根本原因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外部因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师: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呢?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政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总结 角度苏联解体(1991年)东欧剧变(1989—1992年)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1)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2)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3)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各国执政党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含义 和实质(1)苏共彻底丧失执政地位; (2)苏联解体(分裂); (3)俄罗斯等加盟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失去执政地位;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主要表现(或过程)(1)1990年,戈尔巴乔夫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2)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纷纷效法; (3)1991年8月19日,苏联政变; (4)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1)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平稳变化; (2)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3)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4)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结果和 影 响(1)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设计意图: 本部分的主题是: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结果。通过问 题导学、自主学习梳理主干知识,提升概括关联能力;通过补充材料 进行合作探究等形式,提升分析解释和发现探究能力,凸显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 第三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师:阅读教材,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社会主义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 1954年宪法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开始,曲折探索,工业化成就及“双百”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重大成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小结: 二战后,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其僵化的体制和忽视经济规律的做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二战后苏联的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修补苏联模式,虽有进步,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大改革要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改造,但是迷失了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苏共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最终造成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被放弃。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它们都照搬了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也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东欧国家开始探索独立的、面向市场的改革,但在苏联的干涉和国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失败,最终在西方的“和平演变”的推动下,东欧剧变,政权易主,社会主义制度被放弃。这样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探索,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索出来中国模式,带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D )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2.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C ) A. 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3.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A ) A. 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 B.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 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 D.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教学反思 亮点: 对于主干知识部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材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提炼信息,最好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教材,整理出知识结构。 不足之处: 总体性来看,设计和授课专业性太强,趣味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