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顶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顶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13: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
高2025届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证明
A. 商周时期盛行神权政治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 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 D.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2.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中的“立子立嫡制”、“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 )
A 宗法制、郡县制 B. 宗法制、分封制
C. 分封制、宗法制 D. 礼乐制、分封制
3.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这体观了孔子( )
A.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4.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下图所示),反映出( )
A. 汉字开始走向成熟 B.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 书法发展为自觉艺术 D. 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
5. 《隋书》记载: “(汉高祖) 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 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
A. “与民休息”政策 B. “推恩令”
C. 郡国并行制 D. 刺史制
6. 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胡人牛耕图》 晋(西晋)归义氐王金印 北魏孝文帝像
A 国家统一 B. 民族交融 C. 政权更迭 D. 北人南迁
7. 《元和郡县图志》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说明通济渠的开通( )
A.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 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 巩固了隋政权的统治
8.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三省体制( )
A. 极大加强了专制皇权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C. 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 D. 分权牵制降低行政效率
9.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
A. 风格多样,兼收并蓄
B. 面向现实,关注社会
C. 名家辈出,相互影响
D. 发展兴盛,全面繁荣
10.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奉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
A. 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 B. 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C.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民间对外贸易繁荣
11. 宋太祖对宰相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强干弱枝 C. 吏治腐败 D. 分化事权
12. 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这表明朱熹主张( )
A. 内心反省 B. 格物致知 C. 知行合一 D. 经世致用
13. 下表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情况,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 )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A. 阶层流动明显增强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北方经济持续衰退 D.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14.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 )
A.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
C. 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 D. 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15. 朱元璋终洪武之世,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 设立中朝 B. 废除宰相 C. 设置内阁 D. 宦官专权
16. 王阳明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据此可知,这一理论( )
A. 坚决反对研习儒学经典 B. 主张格物致知以寻求天理
C. 受西学东渐影响而形成 D. 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
17.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对外政策趋于保守 B. 自由雇佣劳动
C. 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D. 耕地面积扩大
18. 他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敢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 )
A. 顾炎武 B. 王夫之 C. 黄宗羲 D. 李 贽
19.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天津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吾始不信,近韩景伯庄上云,‘用之菜畦,种果不妙’,吾犹未信也。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这表明徐光启( )
A. 开启近代科学 B. 主张重农抑商 C. 注重总结经验 D. 重视实践验证
20. 奏折是清朝中央及地方高级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据相关统计,康熙中期以后二百余年间涉及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一切机密要务的奏折文书数量巨大,现存约有七十二万三千件。这说明奏折制度( )
A.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C.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D. 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21. 如图位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 中外贸易的发展 B. 鸦片走私的兴盛
C. 自然经济的衰败 D. 地方政府的腐朽
22.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一条款使中国丧失了( )
A. 贸易主权 B. 司法主权 C. 领土主权 D. 关税主权
23. 被称为“东方伽利略”的晚清名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畬曾在《瀛环志略》里提到:“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体现作者
A. 主张效仿美国建立共和制度
B. 全面认识了西方强盛的原因
C 挣脱封建束缚接受西方思想
D. 介绍西方制度、走在时代前列
24.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5. 如图漫画《渔夫、剪刀和鱼》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 )
A. 19世纪初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26.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维新变法( )
A. 尝试建立近代政治体制 B.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C. 推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27.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20世纪初,它们放弃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实行“以华治华”策略。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B. 国际社会积极调停
C. 清政府的外交努力 D.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28.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 清王朝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 清政府中央权威严重削弱 D. 中外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29.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样规定意在( )
A. 结束清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B. 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 借鉴西方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 明确职权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第Ⅱ卷 (综合题 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是。
——《唐律疏义》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大唐六典》
材料二 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食货》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南宋《梦梁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新疆统一后,清朝继续任命维吾尔族官吏为伯克(维吾尔族旧制官职),但废除世袭制,改为流官。颁布《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边疆法律条例,明确对边疆的管理。1761年,清朝开始组织移民入疆,清朝在新疆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大幅度提高,伊犁地区“较之以前, 富裕数倍,实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
1870年,阿古柏又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英国和沙俄向阿古柏提供大量武器,试图借此染指中国新疆 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沙俄还出兵强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 他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新疆 建省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治理新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图3
(1)图1、图2、图3分别表示近代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并指出其领导阶级。
高2025届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证明
A. 商周时期盛行神权政治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 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 D.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既有蜀地特色,也有中原殷商文化、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文化风格,体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B项正确;材料所指时代并不涉及西周,排除AC项;D项说法错误,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中的“立子立嫡制”、“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 )
A. 宗法制、郡县制 B. 宗法制、分封制
C. 分封制、宗法制 D. 礼乐制、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立子立嫡制”即西周时期的王位继承方式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封建子弟之制”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把同姓贵族、异性贵族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从而维护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以后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是嫡长子继承制,并非分封制,排除C项;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是权力的认同,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这体观了孔子( )
A.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C项正确;有教无类思想指的是教育公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张以德治国,与尊卑关系无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下图所示),反映出( )
A. 汉字开始走向成熟 B.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 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D. 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甲骨文是成熟文字,A错误;由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多样化到秦朝“书同文字”即形体的统一,反映了秦代建立统一帝国的内在要求,B错误;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在魏晋时期,C正确;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是在汉武帝时期,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文字
【名师点睛】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
字体
特点
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总趋势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创始于秦代
——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
楷书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形成于汉末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文征明
5. 《隋书》记载: “(汉高祖) 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 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
A. “与民休息”政策 B. “推恩令”
C. 郡国并行制 D. 刺史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郡县之制, 无改于秦。”、“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排除A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排除B项;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胡人牛耕图》 晋(西晋)归义氐王金印 北魏孝文帝像
A. 国家统一 B. 民族交融 C. 政权更迭 D. 北人南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胡人牛耕图》 ”可得得出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牛耕技术。而“北魏孝文帝像 ”与汉族皇帝的场景相似。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中的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元和郡县图志》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说明通济渠的开通( )
A.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 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 巩固了隋政权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根据史实,隋炀帝时期为了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一定层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大运会的开通,一定层度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8.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三省体制( )
A. 极大加强了专制皇权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C. 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 D. 分权牵制降低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排除A项;“保证了”用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9.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
A. 风格多样,兼收并蓄
B. 面向现实,关注社会
C. 名家辈出,相互影响
D. 发展兴盛,全面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同一艺术门类的风格问题,排除A; 唐代文学艺术并非只有现实主义风格,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名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排除C;材料中体现了唐代的诗、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比较突出,由此可以得出作者要强调的是唐代文学艺术比较兴盛,全面发展,选D。
10.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奉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
A. 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 B. 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C.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民间对外贸易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可知,在对外交流中,唐政府以包容的态度灵活处理了不同民族的礼仪问题,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开元初期“边疆形势”是否稳定和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唐朝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而不是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的民间“对外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宋太祖对宰相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强干弱枝 C. 吏治腐败 D. 分化事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吸取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乱政的局面,限制武人的权力,重用文臣,A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将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从而更好地保护京师,也更加有效地控制军队,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吏治,是旧时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吏治腐败的意思是地方官员没有责任感,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导致社会坏人四处横行、社会风气腐化、人际关系冷漠,官官相护等的行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分化事权即将权力一分为几,从而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这表明朱熹主张( )
A. 内心反省 B. 格物致知 C. 知行合一 D. 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每天格一物,则明了一理,这是格物致知的主张,强调了主体需要实践探究,B项正确;内心反省和知行合一属于心学的主张,而朱熹属于理学的集大成者,排除AC项;经世致用强调的是解决现实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表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情况,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 )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A. 阶层流动明显增强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北方经济持续衰退 D.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反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阶层流动,排除A项;北方经济持续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唐宋时期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 )
A.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
C. 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 D. 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唐代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在元朝时期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说明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元朝的边疆管理没有沿袭唐代的羁縻管理体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地方管理效率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朱元璋终洪武之世,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 设立中朝 B. 废除宰相 C. 设置内阁 D. 宦官专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初废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B项正确;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明朝废丞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王阳明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据此可知,这一理论( )
A. 坚决反对研习儒学经典 B. 主张格物致知以寻求天理
C. 受西学东渐影响而形成 D. 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经过个人的努力最后都可以成为圣贤,包含了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D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属于儒家在新时期的表现,反对研习儒学经典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阳明认为人们经过发现和实行,最后可以达到圣贤境界,主张格物致知以寻求天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王阳明的理论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未体现这一理论受西学东渐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对外政策趋于保守 B. 自由雇佣劳动
C. 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D. 耕地面积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变异”指的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标志着雇佣关系和被雇佣关系的产生,B项正确;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不利于向工业文明演进,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并未体现出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仍属于农业文明,排除C项;耕地面积扩大并未体现出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仍属于农业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他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敢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 )
A. 顾炎武 B. 王夫之 C. 黄宗羲 D. 李 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抨击君主专制;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C项正确;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等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王夫之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等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等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天津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吾始不信,近韩景伯庄上云,‘用之菜畦,种果不妙’,吾犹未信也。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这表明徐光启( )
A. 开启近代科学 B. 主张重农抑商 C. 注重总结经验 D. 重视实践验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材料中“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的意思是海边及临河的人说:用灰肥上田会勾起土壤中的碱性;材料“吾始不信”“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则强调了徐光启重视实践验证,根据所学可知,徐光启总结出水田、旱田同在一域但施肥之法不同,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科学之门的是牛顿,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B项;“再三试之”与总结经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奏折是清朝中央及地方高级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据相关统计,康熙中期以后二百余年间涉及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一切机密要务的奏折文书数量巨大,现存约有七十二万三千件。这说明奏折制度( )
A.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C.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D. 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奏折作为清朝中央及地方高级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机构运行机制,排除C项;奏折制度具有“快"、密"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决策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如图位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 中外贸易的发展 B. 鸦片走私的兴盛
C. 自然经济的衰败 D. 地方政府的腐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1832-1833年间和1835年以后白银外流呈上升趋势,这时应该向中国走私鸦片,使得白银外流,因此这与鸦片走私有关,B项正确;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有优势,不是白银外流的原因,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地方政府腐败不会造成白银大批外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一条款使中国丧失了( )
A. 贸易主权 B. 司法主权 C. 领土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得出材料中涉及的是领事裁判权,这使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 被称为“东方伽利略”的晚清名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畬曾在《瀛环志略》里提到:“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体现作者
A. 主张效仿美国建立共和制度
B. 全面认识了西方强盛原因
C. 挣脱封建束缚接受西方思想
D. 介绍西方制度、走在时代前列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体现的是美国共和制特点,说明徐继畲在学习西方制度方面走在其他人之前,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如何仿效,故A错误;材料没有分析西方强盛原因,故B错误;作者属于晚清士大夫,没有挣脱封建思想束缚,故C错误。
24.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端于广东,后来攻占北京。由此可知,B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攻占北京,故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发端于朝鲜,也未攻占北京,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发端于广东,故D错误。
25. 如图漫画《渔夫、剪刀和鱼》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 )
A. 19世纪初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中的“欧洲的干预”“辽东半岛”“日本”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放弃了占领中国辽东半岛的企图,该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反映的是三国干涉还辽,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甲午战争后,应为19世纪末,排除B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漫画《渔夫、剪刀和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国干涉还辽,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C项。
26.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维新变法( )
A. 尝试建立近代政治体制 B.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C. 推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并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虽然没有实现政治变革,但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百日维新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即百日维新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并非尝试建立近代政治体制,排除A项;百日维新并未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百日维新是为了进行政治变革,并未推翻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7.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20世纪初,它们放弃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实行“以华治华”策略。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B. 国际社会积极调停
C. 清政府的外交努力 D.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正是由于中国军民的不断反抗,才未能使西方列强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因此只能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 清王朝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 清政府中央权威严重削弱 D. 中外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反映了地方与中央对英美的政策没有保持一致,中央权威严重削弱,C项正确;当时清朝没有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A项;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外关系并没有逐渐趋于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29.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问题,与材料“不割我土地”信息相符,D项正确;《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北京条约》中割让九龙司给英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马关条约》将台湾等领土割让给日本,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样规定意在( )
A. 结束清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B. 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 借鉴西方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 明确职权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规定,体现了通过参议院和国务院对于总统权力的限制,其背景是袁世凯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不能体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其目的并非实行三权分立和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综合题 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是。
——《唐律疏义》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大唐六典》
材料二 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食货》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南宋《梦梁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变化:“市”的空间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市”逐渐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
(2)特点: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地位处于农村与府城之间;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以经济功能为主。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密切周边农村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和“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可知唐宋时期商业活动中“市”逐渐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根据“ 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和“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可知“市”的空间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三“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可知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根据“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可知地位处于农村与府城之间;根据“。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可知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镇主要是手工业或商业发达,以经济功能为主。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镇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根据““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可知密切周边农村与市场的关系;根据“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可知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新疆统一后,清朝继续任命维吾尔族官吏为伯克(维吾尔族旧制官职),但废除世袭制,改为流官。颁布《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边疆法律条例,明确对边疆的管理。1761年,清朝开始组织移民入疆,清朝在新疆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大幅度提高,伊犁地区“较之以前, 富裕数倍,实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
1870年,阿古柏又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英国和沙俄向阿古柏提供大量武器,试图借此染指中国新疆 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沙俄还出兵强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 他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新疆 建省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治理新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举措:武力平定叛乱势力;沿用伯克制度,改世袭为流官;制定边疆法律条例;组织移民屯垦。
(2)意义: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抵制列强的侵略。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可分析得出武力平定叛乱势力;根据材料“朝继续任命维吾尔族官吏为伯克(维吾尔族旧制官职),但废除世袭制,改为流官”可分析得出沿用伯克制度,改世袭为流官;根据材料“颁布《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边疆法律条例,明确对边疆的管理”可分析得出制定边疆法律条例;根据材料“清朝开始组织移民入疆,清朝在新疆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可分析得出组织移民屯垦。
【小问2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新疆 建省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可分析得出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有利于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巩固了西北边防,抵制列强的侵略。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图3
(1)图1、图2、图3分别表示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并指出其领导阶级。
(2)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三幅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主题,阐述史论结合)
【答案】(1)图1,太平天国运动;图2,洋务运动;图3,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2)主题: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加剧。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运动最终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着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近代海防。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
《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发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图示信息中的地理坐标可知图1是太平天国运动;图2是洋务运动;图3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