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灭亡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960建立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赵匡胤当时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义社十兄弟”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恭帝被迫禅位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1、时间:
2、建立者:
3、建立方式:
4、定都:
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
陈桥驿兵变
东京(开封)
一、北宋的建立

黄袍加身,建立政权
二、北宋的局部统一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965年灭后蜀
966年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年
统一的方针:
结果:
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相比于隋唐时期的疆域,北宋的统一有什么不同?
宋初统治者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任务了吗?
部分统一,而非统一全国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普曰:“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宋太祖的烦忧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 措施 作用
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调分离)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统兵权
调兵权
领军将领

枢密院
军事上:收兵权
目的 措施
在中央
在地方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1.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2.三年一换制度
3.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宰相
(百官之首,权力过大)
皇 帝(权力分散,受制约)
节度使
(势力强大,掌管地方)
宰相
枢密院
三司使
政事堂
节度使
知州
转运使
通判
行政上:中央集权
在地方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②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之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大量的官职设立,官员的不断扩充也使得北宋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阅读史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监督和制约地方长官(知州)权力
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唐:重视武将
宋:重文轻武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 目的: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P3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文荣。
宋朝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措施:①


宋人科举考试图
重文轻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人科举考试图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稳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军队战斗力减弱
2、政治机构重叠
3、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黄袍加身,建立政权
多措并举,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扭转风尚
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中央、地方)
重文轻武的措施、影响
P3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