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8 16: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学习目标
1.归纳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农、手工、商),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分析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3.总结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1、背景:
2.原因: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一.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相 关 史 事:
LOGO
一.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耕地面积
A
兴修水利
B
C
经济作物
D
阅读P97,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庄稼种植
C
(1)土地方面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3.具体表现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云南布政使司发给
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2)水利方面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具体表现
黄河筑堤图
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LOGO
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莆田人陈鸿在《国初莆变小乘》中说:“番薯亦天启时番邦载来,泉入学种,初时富者请客,食盒装数片以为奇品。”
钟桐山湖北《武昌县志》说:“高宗纯皇帝特饬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康熙帝万寿图
LOGO
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④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发展
宋:“苏湖熟,天下足”
清:“湖广熟,天下足”
LOGO
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意义: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①各种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阅读P97,说说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丝织、棉织、印染、 制瓷等方面, 品
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
有些颇具规模
小例子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资本家
机工:早期工人阶级
李家 手工作坊:
李师傅,家人和免费的学徒
他们各自干完所有流程
手工工场特点:①规模大
②分工合作
③雇佣关系
刘家 手工工场:
刘老板购买五六百张各类纺车、织机、棉花,
花钱雇佣几百个纺织工人织布
工人们负责不同的纺纱、织布等流程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LOGO
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10道工序:胰炼、染色、络丝、牵经、摇纺、接经、挑花、倒花、织绸和提花,不同的工序产生泡丝工、染丝工、整经工、接头工、倒花工等不同的工种。《丝织十景图》中出现了60多个人物,为清一色的男性。这些男性主要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操作工,画面上偶尔出现头戴红顶帽的,则是官府所派的管理人员。
2.商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 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
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吴江县盛泽镇
湖北的汉口镇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
天下“,”地值寸金“
乾隆时期的苏州
下列文字描述的是哪里的繁荣景象?
盛泽镇
二、商业的发展
表现: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局部
3.大型地域性商帮的兴起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材料描写的是清朝时期的哪两大商帮?
山西的票号商
晋商
两淮的盐商
徽商
表现:
二、商业的发展
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与晋商齐名,一代代的徽州人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徽商代表--胡雪岩
商帮的影响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末人口锐减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清初人口增长
原因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
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
占当时世界的1/3
表现
三、人口的增长
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
雍正帝
康熙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课堂小结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商业
C.提倡手工业   D.注重海外贸易
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3.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右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
A.制瓷业
B.制茶业
C.矿冶业
D.纺织业
A
B
D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杭州 B.扬州 C.苏州 D.广州
5.右面的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展示的是苏州斜桥商市。该图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C
D
6.电视剧《乔家大院》描写了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人的传奇经历。该电视剧反映的是哪一商帮的发展历程(  )
A.晋商 B.徽商
C.浙商 D.鲁商
7.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 ④农业较快恢复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