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3-3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课件+作业(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3-3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课件+作业(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3-13 08:22:57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2012·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乙醇显酸性
B.乙醇结构中有—OH,可以电离出OH-,所以水溶液显碱性
C.乙醇与乙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所以乙醇显碱性
D.乙醇与钠反应比水与钠反应平缓,所以水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
答案:D
2.不能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另外氢原子不同的方法是(  )
A.1 mol乙醇燃烧生成3 mol水
B.1 mol乙醇可以生成1 mol乙醛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钠反应得到0.5 mol H2
D.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答案:AD
点拨:在乙醇分子中,—OH中的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具体选项分析如下:
3.(2013·试题调研)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和乙酸中都存在碳氧双键
B.甲烷和乙烯都可以与氯气反应
C.高锰酸钾可以氧化苯和甲烷
D.乙烯可以与氧气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与氢气加成
答案:B
点拨:乙醇中不含碳氧双键,A错,甲烷与Cl2可以发生取代反应,乙烯与Cl2可以发生加成反应,B正确,苯不与高锰酸钾反应,甲烷也不与高锰酸钾反应,C错,乙烯与O2发生氧化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苯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D错。
4.(2013·经典习题选萃)乙醇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图所示,则乙醇在催化氧化时,化学键断裂的位置是(  )
A.②③ B.②①
C.④③ D.③①
解析:乙醇的催化氧化,“去氢”的位置是羟基氢及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
答案:B
点拨:乙醇在反应中的断键规律:当乙醇和金属钠反应时,断开①;当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断开①、②,同时在C和O之间形成一个新键。
学习有机反应,要理解断键、成键原理,建立“结构(组成)性质用途”的学习思维模式。
5.区别乙醇、苯和溴苯,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振荡,静置
B.与乙酸在有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加热
C.加蒸馏水后振荡,静置
D.加硝酸银溶液后振荡,静置
解析:物质检验最简单的方法是从物质物理性质:颜色、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考虑。乙醇、苯、溴苯都是无色液体,外观不能鉴别,因此可以从溶解性,密度方面鉴别,所加最简单试剂即为蒸馏水,乙醇与水互溶,苯与水分层且在上层,溴苯与水也分层但在下层。
答案:C
点拨:物质检验中可首先通过物理性质检验,因此要熟记一些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
6.下列选项中能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点拨:乙醇作为燃料主要是因为:①燃烧放热多;②燃烧无污染物排放;③乙醇又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只是乙醇的反应原理,不是优点。
7.(2013·经典习题选萃)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H2O的总质量为27.6 g,将其通过无水CaCl2干燥剂后,固体干燥剂增重10.8 g,则CO的质量是(  )
A.1.4 g B.2.2 g
C.4.4 g D.在2.2 g与4.4 g之间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乙醇不充分燃烧反应。解题关键是清楚反应过程中碳原子和氢原子守恒。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8.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酸性K2Cr2O7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
①乙醇沸点低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 ③乙醇有还原性 ④乙醇是烃的含氧化合物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9.(2013·经典习题选萃)乙醇(C2H6O)的结构可能有两种:
关于确定是(Ⅱ)而不是(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醇分子中的六个氢原子不完全相同
B.1 mol乙醇完全燃烧时生成3 mol H2O
C.1 mol乙醇与足量的钠作用生成0.5 mol H2
D.乙醇可以制酒精饮料
答案:A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乙醇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乙醇分子中有6个氢原子,但1 mol乙醇与足量的钠作用时生成0.5 mol H2,说明6个氢原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被置换,这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故结构式为(Ⅱ);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 H2O,不能说明乙醇分子中6个氢原子的异同;而乙醇能制酒精饮料,不能说明乙醇的分子结构。
10.酿酒技术是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之一。我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就能造酒,人类饮酒的历史也随着酒的产生一直延续到现在,酒与化学是密切相关的。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少量的H+,所以乙醇是电解质
B.乙醇结构中有—OH,所以乙醇显碱性
C.乙醇分子中只有烃基上的氢原子可被钠置换出来
D.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人们用白酒浸泡中药制成药酒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2013·经典试题)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甲: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乙:设法检验甲收集到的气体。
丙:向试管中加入3 mL水,并加入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现象。
丁:向试管中加入3 mL乙醚(CH3CH2OCH2CH3),并加入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发现无明显变化。
回答以下问题:
(1)乙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丁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根据丙和丁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收集到的气体靠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该气体是氢气
(2)乙醇分子中含有乙基和羟基,而水分子中含羟基,乙醚分子中含有乙基
(3)羟基氢可和钠发生置换反应
乙基上的氢不能和钠发生置换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点拨:乙醇与钠反应产生的气体有两种可能:H2或O2,检验该气体,可收集后靠近明火,若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则该气体是H2,否则是O2。根据乙醇的结构分析可知,选取水和CH3CH2OCH2CH3做参照物的原因是它们分别含有—OH和CH3CH2—;然后再证明羟基上的氢和钠能反应,乙基上的氢与钠不能反应。
12.乙醇在能源、生产及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请回答关于乙醇的若干问题:
(1)用物理、化学方法各一种鉴别乙醇和汽油:
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乙醇为主要原料(无机试剂任选),根据要求,分别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
①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先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为什么要用酒精处理后再焊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各取两种液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分层者为汽油,不分层者为乙醇 ②各取两种液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钠,反应的为乙醇,不反应的为汽油
(2)①O2+2CH3CH2OH2H2O+2CH3CHO
②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3)用火烧法除去漆层后,铜表面可生成一层黑色CuO,会影响焊接质量。在酒精中蘸一下,发生反应生成Cu,排除了CuO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CuO+CH3CH2OHCu+H2O+CH3CHO
点拨:(1)物理方法鉴别乙醇和汽油,可利用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而化学方法鉴别,利用—OH与Na的反应进行。
(2)乙醇的氧化反应主要用来制取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H2O+2CH3CHO。乙醇的置换反应是指乙醇与Na生成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3)用火烧法去掉漆层后,铜表面被氧化成了CuO,在酒精中蘸一下,CuO又被还原成了单质Cu。
13.Ⅰ.中学课本中介绍了如下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将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变黑后的铜丝插入乙醇里,现象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针对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时乙醇转化率低的情况,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以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立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率,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的原因是________;
②控制鼓气速率的方法是________。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式是(填戊装置中导管的代号):乙接________、__________接丙,戊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________中。
答案:Ⅰ.铜丝表面变红
CH3CH2OH+CuO―→CH3CHO+Cu+H2O
Ⅱ.(1)加快乙醇汽化的速率 (2)①乙醇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 ②控制甲装置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3)b a 防止倒吸 冰水
点拨:Ⅰ.铜丝在该反应中参与了化学反应,其变化过程为:CuCuOCu,实际上是铜丝先被氧化为CuO,然后是CuO直接氧化乙醇。Ⅱ.从该实验的装置图分析是利用试管甲和气囊得到乙醇蒸气和氧气,然后与玻璃管乙中的铜丝反应制得乙醛,利用试管丁收集生成的乙醛。(1)为了加快乙醇汽化的速率,需对试管甲进行加热。(2)铜丝能够长时间保持红热状态,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气流速率可通过观察甲试管中的气泡数量确定,所以可通过控制甲试管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达到控制鼓气速率的目的。(3)由于乙醛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可在乙、丙中间添加安全瓶;若不用水吸收,为了增强冷却效果,可将试管丁浸在冰水中。
14.(2013·试题调研)人类在数千年里已经喝过许多含酒精的饮料。酒精能带给人们一些快乐,也会引起许多不安全因素。请回答以下与酒精有关的问题:
(1)酒精的化学名称为乙醇,乙醇是醇类家族中的一员。所有醇类分子结构中都有的原子团是什么?写出乙醇的分子结构式。
(2)工业酒精能否饮用,为什么?
(3)已经喝过酒的驾驶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是因为他们的反应迟钝,他们通过眼睛接受外界信息并作出反应的时间长了,说明为什么?
(4)交警用K2Cr2O7检查肇事汽车司机是不是酒后驾车,原理是什么?
(5)酒精进入消化道后,在何处被吸收?
(6)说明为什么过量饮酒,肝脏特别易受损伤?
(7)饮酒会产生其他什么危害吗?
答案:(1)醇类分子结构中有—OH。乙醇的分子结构式为
(2)工业酒精不能饮用。因为工业酒精含有有毒物质,这种物质大部分是甲醇。
(3)酒精对抑制神经细胞的活动有特殊作用,酒精分子以某种方式阻止信使分子有效地传递信息,减缓信息通过突触(神经元的连接点)。酒精能减缓信息围绕身体和大脑传递,抑制大脑和神经系统,所以酒精被称为镇静剂。量少时,酒精能帮助人们减缓紧张和焦虑,也使人更爱交际,但是,由于神经传递信息很慢,开车和操作机器容易出危险。体内酒精量增大时,酒精引起的冲动兴奋得不到抑制,将导致不受约束的行为和反常的肌肉刺激作用,因此能观察到酒精使人们失去控制的结果,如语言变得含糊不清、失去平衡、知觉等现象。大量的酒精会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4)用K2Cr2O7检查司机是否饮酒,原理是这样的:橙红色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它的还原产物是Cr3+,颜色呈绿色或蓝绿色,用硅胶吸附K2Cr2O7颗粒后,并用嘴对其吹气,若变为绿色表示有酒精蒸气吹入,表明此司机酒后驾车。
(5)酒精分子很小,通过自由扩散能很快被胃和小肠吸收,进入血液,一旦进入血液中,酒精很快被传到身体的所有部位。
(6)乙醇在肝脏中进行新陈代谢,通过氧化酶的作用先氧化成乙醛,乙醛氧化成醋酸,醋酸再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在肝脏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释放出能量,这很像糖在呼吸中氧化一样。如果能量没有在运动中消耗掉,能量会变成脂肪贮存起来。肝脏每小时只能忍受10 mL的酒精,如果血液中经常有大量的酒精存在,肝脏就开始受损害,引起肝硬化。
(7)酒精也能引起脑损伤、胃损伤和神经系统的问题。过度地饮酒,也会引起其他生理问题。一些人喝酒不能控制自己,他们喝酒成瘾,被称为酗酒者。
点拨:解答本题需要把生物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问题。
固体酒精
在餐馆里或野外就餐时常用一种白色凝胶状的方便燃料,它就是固体酒精。但是,固体酒精并不是固态酒精,而是酒精与饱和醋酸钙[(CH3COO)2Ca]溶液混合形成的一种固态凝胶。固体酒精携带方便,点燃后火焰温度高,无有害气体生成。
酒的度数
酒可由粮食或水果等发酵酿造而成。酒中乙醇的体积分数,称为酒的度数;1°表示100 mL酒中含有1 mL乙醇。
品名
酒的度数(°)
啤酒
3~5
葡萄酒
6~20
黄酒
8~15
白酒
30~70
酒精的快速检测
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载有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三氧化铬(CrO3)的硅胶,可测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乙醇蒸气,乙醇会被三氧化铬氧化成乙醛,同时橙红色的三氧化铬被还原成绿色的硫酸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一代酒精测试仪还能通过液晶显示,定量显示出饮酒者饮酒的程度。
课件77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2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答案】 B 答案:C【答案】 C 答案:B 答案:C答案:D点拨:乙醇易挥发,沸点比水低。答案:D
一、选择题
1.(2013·试题调研)下列关于醋酸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B.冰醋酸是无水乙酸,不是乙酸的水溶液
C.醋酸能跟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CO2
D.在发生酯化反应时,醋酸分子中羟基中的氢原子跟醇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
答案:D
点拨:酯化反应中羧基“脱羟基”,醇中羟基“脱氢”,故选D。
2.(2013·试题调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羧基是乙酸的官能团,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
B.乙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C.乙酸和乙醇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
D.乙酸乙酯是密度比水小的、无色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有果香味的油状液体
答案:C
点拨:乙酸和乙醇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属于酯化反应。
3.白酒、食醋、蔗糖、淀粉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能完成的实验是(  )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 ②鉴别食盐和小苏打
③蛋壳能否溶于酸 ④白酒中是否含甲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点拨:①用Ag+检验Cl-;②用食醋可检验食盐和小苏打;③用食醋溶解蛋壳;④甲醇不易检验。
4.酯化反应属于(  )
A.中和反应 B.不可逆反应
C.离子反应 D.取代反应
答案:D
点拨:只有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方可确定D为正确答案。
5.(2013·试题调研)实验室制乙酸乙酯1 mL后,沿器壁加入紫色石蕊溶液0.5 mL,这时石蕊溶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对可能出现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石蕊层仍为紫色,有机层无色
B.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呈红、紫、蓝三种颜色
C.石蕊层有两层,上层为紫色、下层为蓝色
D.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呈蓝、紫、红三种颜色
答案:B
点拨:上层为乙酸乙酯层,溶有乙酸,与石蕊显红色,中间为石蕊层,显紫色,下层为碳酸钠层,显碱性,与石蕊显蓝色。
6.(2013·试题调研)如图是某有机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与氢氧化钠反应
B.与稀硫酸反应
C.发生酯化反应
D.使紫色石蕊试溶变红
答案:B
点拨:该物为乙酸(CH3COOH)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能与NaOH反应,能发生酯化反应,但与稀H2SO4不反应。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B.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2H6、C2H4的沸点和熔点高
C.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D.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答案:D
点拨: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A正确。乙醇和乙酸的分子间都存在氢键,致使它们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2H6和C2H4的沸点和熔点高,B正确。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如燃烧等,C正确。酯化反应是指醇羟基与羧基之间的脱水反应,而皂化反应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二者发生的条件也不同,不是互为可逆反应,D错误。
8.下列物质中,可一次性鉴别乙酸、乙醇、苯及氢氧化钡溶液的是(  )
A.金属钠 B.溴水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CD
点拨:Na2CO3与乙酸产生气泡,与乙醇互溶,与苯分层,与Ba(OH)2产生沉淀;紫色石蕊试液与乙酸变红,与乙醇互溶,与苯分层,与Ba(OH)2溶液变蓝。
9.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①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②将Cl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以减少实验中的空气污染
③用食醋和澄清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④用硝酸钡溶液鉴别硫酸根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
⑤用溴水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点拨:因乙醇在浓硫酸存在下与乙酸的反应属可逆反应,不能除净乙酸,故不可以。用硝酸钡鉴别硫酸根与亚硫酸根时,因亚硫酸根易被氧化为硫酸根而达不到鉴别的目的,故选C。
10.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点拨:①不仅又混进Cl2,而且乙烷也可能与Cl2反应。③CO2也可能溶于饱和Na2CO3溶液。
二、非选择题
1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C2H5OH+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3COOH+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2O+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H3COOH+Na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C2H5OH+2Na―→2C2H5ONa+H2↑
(2)2CH3COOH+2Na===2CH3COONa+H2↑
(3)2H2O+2Na===2NaOH+H2↑
(4)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12.(2013·试题调研)观察下图中物质分子的比例模型及其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A是乙醇,则B的名称是________,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上图所示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
(3)反应物中只有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是18O,生成物中含这种氧原子的物质是(写物质名称)____________。
(4)在B的分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共有________个。
答案:(1)乙酸(或醋酸或冰醋酸) CH3COOCH2CH3
(2)加热(或△) (3)乙酸乙酯 (4)4
点拨:(1)已知A是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比较观察得出B是乙酸,D是水。然后就应想到C是乙酸乙酯。
(2)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为浓硫酸和加热。
(3)在这样的酯化反应中,醇分子里断裂的化学键是O—H键,则18O应在乙酸乙酯分子中。
(4)乙酸分子里的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都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
13.(2013·试题调研)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按丙同学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 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mL冰醋酸;
(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4)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5)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a.步骤(1)安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_______;
b.写出试管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填“能”或“不能”)换成NaOH溶液,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装置设计】乙 能防止倒吸
【问题讨论】a.装置的气密性
b.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c.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析出
不能 若用NaOH溶液,则NaOH会中和CH3COOH而使生成的乙酸乙酯又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d.分液
点拨:根据甲、乙装置的差别及丙的改进装置便知应选择乙装置,这样可防止倒吸,这也是改进后干燥管的作用之一。由于乙醇与乙酸均易挥发,因此制取的乙酸乙酯中会混有这两种物质,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醇和乙酸,同时还降低了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所以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但若用NaOH溶液,NaOH会中和CH3COOH,而使乙酸乙酯又全部水解掉,故不能用NaOH溶液。
比较乙醇、水、碳酸、乙酸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性
乙醇

碳酸
乙酸
氢原子活动性

电离情况
极难电离
微弱电离
部分电离
部分电离
酸碱性
中性
中性
弱酸性
弱酸性
与Na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与NaOH
不反应
不反应
反应
反应
与NaHCO3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反应
课件91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2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答案:D【答案】 B 答案:A 答案:B 答案:C 答案:B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