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有哪些不同?2、他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思考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阅读材料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绘制大气成分比重图与大气垂直分层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
【地理实践力】
2.借助大气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从运动特征、温度变化和物理特性等方面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例举实例认识各层对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影响。【区域认知】
3.运用图片与表格,综合分析大气成分及其对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影响,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与含量的改造作用。【综合思维】
4.例举实例,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大气结构和物质组成,最终对人类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
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2.什么是干洁空气?
3.干洁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
4.各物质组成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大气的组成
自主阅读课本P28~29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氧气: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氮气: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洁空气的组成
其他气体:
其中,氩占0.93%,二氧化碳占0.038%等。
大气的组成
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占78%。
氮元素是生物体内蛋白质和很多复杂化学物质的组成成分,是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
氮气
大气的组成
氧气是大气中含量仅次于氮气的气体,占21%。
氧气是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氧气
大气的组成
二氧化碳占0.03%。
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以及人类活动。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大气的组成
高空的氧,在太阳紫外线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了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
臭氧在距离地面22~27km时浓度最高的区域,称为臭氧层。
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因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在低层大气中,臭氧浓度增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
臭氧
大气的组成
1.含量很少,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2.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 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3.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水汽和杂质
大气的组成
组成部分 作用
氮气(78%)
氧气(21%)
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
杂质
干洁空气
形成降水中的凝结核,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
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三态的转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
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人类即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产生“温室效应”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使大气增温,影响大气温度
总结
大气的组成
拉萨
西安
观察:
* 2022年9月22日 拉萨和成都空气质量对比
观察两地 <空气质量AQI> 中监测的污染物成分的区别?为什么?
如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正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小组讨论:
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大气有什么影响?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发展工业、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英国《卫报》2015年12月8日发布了一组北京被雾霾笼罩时和天色晴朗时的对比照片,反差巨大。
案例1
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趋势怎么样?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变化呢?造成什么影响?
变化趋势
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
原因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土地利用的变化(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活动探究: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CO
2
气温
增多 升高
温室效应
大量燃烧化石(煤炭、石油)燃料
过度砍伐森林
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大气上空臭氧层的臭氧从1970年代开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递减,在春季时连对流层的臭氧也在减少,形成所谓臭氧空洞。
人类过度排放氟氯烃气体造成“臭氧空洞”日益明显。
案例2
活动探究:人类活动对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影响
大气成分变化及其影响的答题模板
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题目,一般从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考查。
大气成分的变化 原因 影响 防治措施
二氧化碳增多 燃烧化石燃料、毁林 全球变暖 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技术和效率,大力开发新能源;保护森林等
臭氧减少 排放氯氟碳化物 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使用新型制冷技术等
固体杂质增多 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大量废弃物 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 加强管理,减少废弃物排放;植树造林等
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
活动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榆中 多巴 海埂 兴隆 呈贡
海拔/m 1996 2366 1888 2118 1906
经度 104°02′E 103°31′E 102°41′E 117°22′E 102°48′E
纬度 35°52′N 35°52′N 25°01′N 40°36′N 24°53′N
青海多巴
甘肃榆中
云南海埂、呈贡
河北兴隆
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我国高原训练基地的位置
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埃塞尔比亚、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
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在两个国家,归纳它们共同的地形特点。由此,你能推测这两个国家中长跑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吗?
海拔/m 0 1000 2000 3000 4000
含氧量比 100% 89% 78% 70% 61%
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我国的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在这个范围内吗?推测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的原因。
思考
高原地势,空气稀薄,运动员的血液输氧能力差,在高原训练就是利用其压低的条件来提高学业的输氧能力,当运动员返回平原时,就会感到轻松,比赛成绩显著提高。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P31-P33“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名称。
2.各层气温与高度的关系。
3.各层大气的运动特点。
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哪一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1.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2.气温大约在0~12km范围内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气温大约在12~50km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50km以上先降低,后升高。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一)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约降低0.6℃ (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热量来自于地面)。
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上部冷、下部热)。
常出现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4、对流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纬度
高纬度地区 8~9千米
中纬度地区 10~12千米
低纬度地区 17~18千米
季节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高度就越高。
逆温现象
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正常情况下
逆温
温度
温度
高度
高度
逆温现象
无逆温
对流运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逆温生成
逆温层最厚
对流运动抑制,污染物不易扩散
逆温减弱
逆温消失
逆温
逆温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坡地、谷地的逆温利于牲畜避寒、越冬。
④有利于果树越冬和作物种植。
有利影响
逆温
逆温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
(2)对环境影响:
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加重大气污染
(1)对天气影响:
(3)对交通影响: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由于大气稳定,使空气中的水汽、杂质不易扩散,易产生大雾天气、阴霾天气
不利影响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二)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在22—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大气上热下冷,大气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观察飞机起飞前和起飞半个小时后拍到的大气,为什么景色不一样?试从大气组成的角度分析差异的原因。
对流层,天气复杂
思考:
平流层 天气晴朗
图2.1自由落体状态中的鲍姆加特纳
鲍姆加特纳跳伞和普通跳伞的装备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鲍姆加特纳从空中跳下的高度就在平流层范围内;那里氧气稀薄、气温低,必须配备特制的宇航服
解析: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三)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又持续上升
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
120
| 流星
80
500
|
| 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 电短波,适于无线电通信
| (极光出现在电离层)
80
3000
| 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逸散到宇宙空间
2000
课堂小结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干洁空气
水汽
杂质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