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线索,归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分析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3.掌握中国近代关税权的失与得,分析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的原因。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时空总结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的,
主要包括税和役。
田赋(税):田税、田租、农业税
丁赋(税):人头税、丁税、户调
徭役:军役、力役、杂役
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
商业税:市税、关税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述材料:古代赋税制度的内涵
取民之法,最早者有三:一曰税,二曰赋,三曰役。时仍是一事。盖邃古职业少,人皆务农,按其田之所获而取之,是为租。马牛车辇等供军用者,自亦为其所出,是为赋。有事则共赴焉,是曰役。
——摘编自吕思勉:《先秦史.文明卷》
租为农业生产的实物税
赋为人民供给的交通运输等的费用
役为为国家和政府提供无偿的力役,如修筑宫殿、陵墓等
中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夏商周贡赋制度
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①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②赋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拓展阅读:先秦时期的“贡赋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是在夏朝产生的,赋税和劳役也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中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夏本纪》)。意思是说,中国从夏朝起即开始有了完备的贡赋制度。“贡赋”一语最早见于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代文献《尚书·禹贡》中,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赋税产生于夏代这一基本事实。
古代税收有三种基本征收形式:劳役形式、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由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所以,劳役形式和实物形式是国家税收的基本征收形式。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货币形式则成为国家税收的基本征收形式。
——摘编自王俊编著:《中国古代赋税》
(一)赋税制度的起源:税制改革
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2.鲁国:“初税亩”(前594年)
按土地多少和好坏进行征税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商鞅变法
一是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
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
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伐徭役和兵役。
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础:
土地制度变化
当然,诸侯国改革赋税制度,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但为了扩大统治者的经济收入或兵员补给,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已经出现的客观现实,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摘编自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二)秦汉时期
1、田赋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取泰半之赋”
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2、人头税(口赋、算缗)
秦朝:口赋极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与古”
汉朝:口赋:7-15岁每人每年20钱,汉武帝以后每人加征3钱。
算赋:15岁以上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
财产税: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饲养六畜交税
3、秦汉徭役:秦朝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①更卒【期限一个月,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
②正卒【期限一般为两年,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③戍卒【一般期限一年,到边塞屯戍】
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缗(音min)钱是指用绳串起的钱,1缗1000(文)钱,1算为120(文)钱。“算缗”的征收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具体规定是民车一乘征一算,商车一乘征二算,船五丈以上者征一算;商贾财产缗钱二千一算(税率6%),手工业者缗钱四千一算(税率3%)。
“告缗”
4、汉代赋税制度的评价:
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③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材料:秦朝赋役制度的价值与影响
秦代的赋税制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其赋税形式和税制变化与封建割据封建统一及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一致。秦代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既首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赋役制度的体系,又开拓了秦代独特的税制结构,因而秦代的赋税制度显示了其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一赋税结构产生了土地私有制,服务于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中国封建经济由此而得以发展。
秦朝的赋役非常繁重。百姓验地交田租,按人口纳口赋,此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男子一生中至少要为国家服兵役两年,实际上常常不止其限。……据估计,秦朝日常从事当兵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补充材料:
秦汉时期,从税收对象上看,田赋已不再是夏、商、西周时期人头税性质的地租,而是财产税性质的农业税;而同时存在的算赋、口赋、更赋、户赋等都仍然是人头税;这一时期的财产税总额明显低于人头税总额,不过财产税的出现毕竟是一大进步。在税收形态上,这一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货币税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工商税征收货币,而且连农业人口承担的赋税也大部分征收货币;两汉,除田赋要缴纳实物外,其他各税都可以缴纳货币。在税收结构上,这一阶段,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税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农业税独大的税收结构已经不再,但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歧视”工商业,并对工商业采取了重税政策,造成了工商业的处境艰难,发展缓慢。
——摘编自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纲要涉及部分:
(1)秦朝的赋役制度: ▲ 里耶秦简户籍簿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第15页,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2)汉朝的赋役制度:
①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第20页,“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②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第21页,“经济上,……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 西汉后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第22页,“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温故而知新】均田制
1、历史沿革: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被废除。
2、内容:按照户口登记的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
①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
②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温故而知新】租调制
1、历史沿革:
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
②隋朝实行租调制,但50岁以上可纳庸代役。
③唐代正式实行租庸调制。
2、标准:
①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规定:
A、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绢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B、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纲要涉及部分:
魏晋的赋役制度
① 魏晋时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7课,第40页,“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 北朝:《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7课,第40页,“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四)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三)隋: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规定50岁以上可以纳绢代役即“庸”——租庸调制雏形
1.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2)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3.基础:均田制
4.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
A、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人头税: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5、意义:
①以庸代役,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
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④纳庸代役,标志税收开始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五)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
1、原因:
①唐中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安史之乱后杂税林立,导致社会骚动;③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2、目的:为解决财政困难。
3、内容:
①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特点:
①量出为入 ②人丁税转为财产税 ③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5、趋势: ①人丁→资产 ②不定时→定时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6、影响
地位: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①利:
A、统一了税制,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C、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
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弊:
A、土地兼并不受限制并日益严重;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为
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沉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纲要涉及部分:
唐朝的赋役制度:
① 唐初:《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7课,第40页,“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 至 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 唐德宗:《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7课,第40页,“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六)宋: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纳税)
1、背景: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征收代役金的同时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
③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含义: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雇人服役。
3、实质:纳钱代役
4、特点:继承了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5、作用:
①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②减轻农民的人身依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纲要涉及部分:
宋朝的赋役制度:
①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第49页,“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② 外贸税收:《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第62页,“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③ 交易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第64页,“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七)元: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1、北方:“丁税”“地税”
2、南方:“夏税”“秋粮”
3、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八)明代
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人口)。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金花银”: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3、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1)背景:
①明朝中期,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导致农民赋税负担过重,国家财政困难;
②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
①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赋税折银征收;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②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4)特点:
①赋役合并 ②折成银两 ③部分“摊丁入地”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5)评价:
利:①简化税制,政府征收,赋役合并,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②赋役折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③赋役合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结果(局限性):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被废止,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条鞭法实施后,在江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时人评论说:“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至今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由于南北经济情况的差异,一条鞭法推广到北方后,在短时间内必然会带来一些不便,但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即使先前认为一条鞭法不便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实施此法后,“邑土称其便”。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一条鞭法是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各种徭役折成银两,不但与赋税的货币化步调一致,而且以货币(银两)征解,使赋役简单化、一元化,是符合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趋势的。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九)清:摊丁入亩
过程:
①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含义: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
①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赋税规则的简化,方便政府征收,保证财政收入。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在税收中的比重比较低的原因?
1、农耕经济发达,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
2、重农抑商
合理的赋税制度调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①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③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纲要涉及部分:
清朝赋役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3课,第82页,★学习拓展:“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
①征收标准:
②地租形态:
③征收时间:
④代役:
⑤税种:
⑥商品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税赋制度的主要作用
规律总结
作为国家机器的工具,用以维护和巩固其权力统治;同时运用赋税的职能作用,筹保国计民生,发展社会经济,合理社会负担,常常成为影响政治隆替兴衰的重要枢机。
关税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
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
(一)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二)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三)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征税, 故有“关市之赋”的记载。
国境关税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1、起源:西周时期
2、分类:国内关税 国境关税
3、特征:
①长时间内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②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一)中国古代的关税
【思考】中国古代国内关税为什么长期存在?
①国内关税是古代政权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②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税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1、关税权丧失:
①《南京条约》及附件的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并同片面最惠国待遇使中国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的权力。
②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正式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英国人赫德继任。海关大权长期被列强把持。
(二)中国近代的关税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外籍担任总税务司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确立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战争爆发。两年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这标志着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南京条约》划出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个通商口岸,原本就有海关设置。开埠通商后,虽已失去关税自主权,但海关
行政仍由中国管理。然而,列强们的胃口绝不仅限于此,
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夺取中国海关的控制权。发生在1853年
9月的上海小刀会起义给了他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
款》对这一办法作了修改:“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
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
——摘编自熊巍昱:《近代中国海关主权回归的历史考察》[D],湘潭大学,2008. 硕士论文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史料争鸣
自1861年以来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手中,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又一重要标志。但是经济学家杨小凯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评论说:“过去的很多史书都指称清朝卖国的证据是将海关权力让与外人,其实这种指责是不准确的政治宣传。清末海关虽由英国人赫德管理,但他是作为清政府的雇员,行使他的职权。他的管理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使海关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他保证了条约制度对关税率的限制,因而促进了自由贸易及公平税收,他也保证了用有效率的管理和制度为清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
思考点:依据材料,谈谈如何批驳材料中的观点。
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手中,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又一重要标志。这一结论毋庸置疑。客观上而言,英国人管理中国海关,能一定程度促进海关管理的近代化,增加清政府的海关收入。但是海关的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外贸发展的重要环节。赫德名义上作为清王朝的官吏管理海关,本质上依然为英国等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便利,不能夸大其正面的影响。
2、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①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主要针对关税自主权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④1928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签订新的关税条约;1930年《中日关税协定》。
影响:
①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 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关税自主权,提高了税率
②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是中国洗刷中国近代以来耻辱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近代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
1.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意识和民族意识不断提高。
2.群众性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不断高涨。
3.历届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不懈努力。
4.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及美、英、日对华政策和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5.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收回关税自主权。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补充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解析其意义。
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
推动了关税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纲要涉及部分:《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等
《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6课,第92页,“接受协定关税,……”
①建立: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②强化: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③完善: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3、新中国的关税建设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
①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
②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
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
②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
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1、概念: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起步:民国时期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但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
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③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数次修订完善,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4、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稳定;
③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④减轻百姓负担,提高消费能力。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特点
政府主导;法制化;渐进性;起证标准不断提高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扣除标准为800元每月,主要针对外籍个人征税。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税制改革,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08年国家暂免征收利息税。2011年,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每月3500元,对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费用扣除标准也相应提高,但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税率标准。——摘编自周晓军:《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募役法
元朝:税粮、科差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关税:概念、起源、分类、发展完善
个人所得税:概念、起源、发展、作用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本课总结:问题探究
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据统计,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这也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促进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视角:社会治理 (2020.1·浙江高考·28)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康照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曰:“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照帝《御制耕织图》序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4分)
原则:以农业为重(重农)
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视角:社会治理 (2020.1·浙江高考·28)
材料二:“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徴(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5分)
主要方式:地租
经济现象: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赋税沉重。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视角:社会治理 (2020.1·浙江高考·28)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康照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曰:“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照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徴(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6分)
选择讨论①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
孙中山: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选择讨论②中心所在:宗祠(祠堂);
例举:敬爱堂、乐叙堂。
思想与观念:儒家德治思想;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视角:海关税率变化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