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方主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空坐标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古希腊
1、基层单位:村社
2、特点:村社实行自治
3、基层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
4、职权: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希腊城邦政治:
小国寡民,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官员
这一举措实际上肯定了村社作为基层政治实体的地位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起初,全体希腊人贫富均等,每人都有一定数量的牛羊。所居的土屋就是自己的城堡。他们来往自由,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遇到有公共的重大事宜需要讨论时,所有居民齐集市场,选举一位年高德邵的人主持会议,他的责任就是使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若有战事,便挑选一个精力充沛自信心极强的人成为统帅。危险一旦解除,自愿给予这个人领导权的村民们,也有免去这个人职务的权利。 ——摘编自房龙著:《人类的故事》
克利斯提尼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其内容之一是废除传统的 4 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 10 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新部落的组成就注意到在消除氏族贵族影响的同时,也注意揉合三派,因而组成比较复杂。其办法是每一地区部落都包括三个位于上述三种地区的“三一区”,例如新组成的名为潘迪奥尼斯的地区部落就包括位于海岸的三一区米里诺斯,位于山地的三一区派阿尼亚,位于平原的三一区古达特内昂,三地合一而成新区。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依据材料,概括古希腊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对古希腊基层治理带来的变化。
主要特点:①古希腊基层治理建立在原始氏族的财产平等基础上。
②古希腊基层治理中呈现出村社自治的特点。
③古希腊基层治理中具有原始民主制的色彩。
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了血缘氏族纽带,按照新的户籍制度来进行社会组织,促进了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二、西欧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基督教地位特殊
城 市
庄 园
教 会
基层单位:庄园
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
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
特点: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
②政治上:相对独立。在各自的领地独立行使权利。
背景:①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②城市的市民阶层通过谈判、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方式,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基层单位:行会、商会
管理者:行会和商会上层分子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
职责: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教士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
③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变式材料 除了在领主自营地中无偿劳动外,农民还需要承担领主要他承担的其他义务。即使是那些租佃农民,负担也相当沉重。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地租状况。“在秋分之时,他们必须为每海得土地缴纳40便士6教堂密坦(一种量具,容纳两阿贝尔)的麦酒,三塞斯特用来制面包的小麦。他们要用自己的时间犁耕三英亩土地,用自己的种子种上,用自己的时间把它收获入仓。要缴纳三磅大麦租,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供应四夫塞尔(一辆车的装货量)劈好的木柴作为地租,同样用自己的时间码成堆,供应十六根栅栏的木桩租。在复活节,他们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除了冬至、复活节和祈祷节三天外,他们每周都要按照吩咐劳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世界古代及中古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33—334页
依据材料,分析其史料价值。如果要完整反映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的基层治理,你觉得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举出一例,并说明理由。
该史料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对于研究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的经济、社会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一材料中提及农民在领主庄园劳作的情况,除了无偿劳动外,还要承担领主额外摊派的劳役。其二材料中提及农民承担的地租种类,呈现出多样性,反映出农民的劳役繁重,除了重要节日外,都要进行劳动。其三材料中提及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地租状况,说明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同时也控制着庞大的土地,身兼大封建主的身份。
如果需要完整反映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的基层治理,还应该补充农奴的经济生活、封建领主对庄园的司法审判等史料。因为封建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干组成,封建领主在庄园中起到核心地位。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西欧城市的状况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水平。11世纪时,城市还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它主要是为满足封建主的需要而存在。9至11世纪,城乡差别不大。11世纪以后出现了真正的城市。手工业是城市的基础,手工业品往往是买主定做,手工业者既是生产者又是商人。订货者是封建主,订货也把城市经济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内部开始分化,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出现了专门买卖原料和商品的商人,他们控制生产,与银行家、行头等一起构成城市贵族。帮工、店员、市民,则构成城里的平民阶层。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
依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水平。
②手工业是城市基础,手工业者负责生产又同时进行销售。
③城市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商品交换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④出现专门营销的商人,城市中也出现阶层分化,形成贵族和平民。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三、西欧近代社会
(一)初步建立
1、背景
(1)政治:
①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中央集权加强,教会的权力逐渐被排除在世俗社会治理之外,国家把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②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模式的逐渐建立
(2)经济:
①封建庄园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②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
③工业革命,工业城市的出现
(3)历史因素:基层自治的历史传统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1)过程:
①地方自治传统深厚,深入人心
②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普及
③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2)基层单位:自治市镇
(3)自治权力: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自主开支,接受选民监督。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法国:自治市镇制度
(1)过程:
①长期中央集权的传统,排斥地方自治
②伴随着反复的革命,国家政权结构形式不断调整
③第三共和国(1875年后)时期,《市镇法典》,确立市政自治
(2)基层单位:自治市镇
(3)自治权力:市长和市议会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4、美国:乡镇自治制度
(1)过程: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继承英国自治传统
(2)地方自治单位: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3)自治权力: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二)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建立社区管理制度
1、背景
①工业革命扩展,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②城市自治权扩大
③传统的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2、措施
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三)二战后:社区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
(1)背景:①各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③民主政治的发展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增多
(2)基层组织:社区
(3)特点:①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②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4)职能:①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②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5)作用:①提高了生活质量②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①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②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③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
意义: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补充材料1:“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社区被重新发现”
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兴起,主要关注限制政治权力,主张权力下放,并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由此,国家对社会个体的照顾逐渐被社区照顾代替。随后,英美出现了“社区发展公司”与社区志愿者组织。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社会冲突和矛盾凸显,社区主义应运而生。社区主义敦促人们去平衡个体与社区、义务与权利,并修复责任的观念。社区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促使两者结合,而这一结合使得社区被重新发现。在具体的实践中,英国发起社区战略、社区照顾计划、邻里复兴战略等,这些战略联系着社区公共服务改革与民主参与。美国在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了“授权区和事业社区”法案,力图以重新界定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实现政府重塑。历史地看,欧美国家的社区改革运动主要源自于环境污染、贫困救助等地方性问题,是弥补国家与市场失灵的政策选择。社区在处理此类事务中自主性得到强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依靠自身内部资源自为的治理形态。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性基础》,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7年02期,第48—53页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深入认识】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西方社区管理作用
(1)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就业、缓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2)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3)节省了政府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提高了行政效率
论从史出一西方社区管理的模式、作用
1.西方社区管理模式
(1)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主要职能为协调以及提供保障
(2)行政型管理模式。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较为紧密。
(3)混合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自治型与行政型的综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堂探究】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特点:
①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以自治传统为依托);
②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③地方自治机构逐步完备,并实行分权管理;
④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自治程度有限,或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影响:
政治:促进了(地方)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
世界:为其它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咨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摘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清朝“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控制”的原因。
相同:
①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②都建立自治机构,体现民主色彩;
③中央政府的控制性很强;
④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革命、改良运动的推动;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③西学东渐,西方民主政治的传入;
④地方自治受到国家行政的控制,地方自治权利有限,引起民众反对;
⑤清政府拒绝“速开国会”要求,社会矛盾激化。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1.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纲要涉及部分:西欧的庄园制度、自治城市、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等
西欧的庄园制度、自治城市、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第16—17页,“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一些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农业社会的社会救济有什么特点?
农业社会
教会救济
行会救济
民间救济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救济的随意性
无论是救济活动的双方,还是救济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施救者可以是贵族领主也可以是平民百姓,救济方式既可以是给予实物也可以是给予钱财亦或是提供公共服务等。
应急救济的补救性
此时的社会救济性质是一种应急性的补救措施,而非预防性的社会保障。慈善活动的发起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灾害的产生,根据灾害的情况决定施救者和受助者以及救助的形式和内容。灾害一旦过去,慈善活动也就停止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近代福利制度的建立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③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和受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的影响
④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工人阶级等劳动人民的斗争
⑤解决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⑥农业社会救济方式的弊端——救济的随意性、应急救济的补救性、滞后性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期 概 况
二战前 (1)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二战后 (1)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2)北欧及法国、加拿大等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福利国家
(1)福利国家 :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并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享受的社会服务。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4)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
(3)资金来源:国家、企业、个人等
(5)特点:
①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收入多。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纲要涉及部分:欧美国家二战后的“福利国家”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 19 课,第 116 页,“‘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现代福利国家的评价
积极:
①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②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③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
消极:
①加大国家财政负担
②助长惰性、破坏劳动积极性
材料: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二战后,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条件的,福利国家政策
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册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4、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1)起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
(2)发展:
①法律保障: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规定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②国家主导: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
③主要内容: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服务保障、补助金制度。
(3)结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195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规。
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5、走自己的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2018年底,全国有近9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500多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帮助
作用
①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③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依据材料,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的表现。认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
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小结:近现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社会公平公正一直是人类文明从古至今永恒的话题。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美资本主义各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财政压力陡增,劳动者惰性增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等社会积弊。无论如何,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需要在社会经济增长同时,兼顾民生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建设,乃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大计,完成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小结:欧美国家的社区基层自治和福利国家制度
问题探究:
综合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学习拓展:
福利国家政策给欧美国家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以至于不得不调整政策,削减福利规模,引入市场因素。北欧国家首先国民保持高收入,并由政府实行高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其次较少介入国际事务的纷争,军事投入较少,也能投入较多社会福利经费;再次北欧国家在吸取资本主义发展弊端,吸收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形成社会福利制度;最后,先进的教育培养了过量的人才,提高了穷人的收入,降低了高人才的收入,有利于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 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9分)
视角1:近代德国的社会福利立法(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8) (15分)
(1)背景: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5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