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9: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限时:6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分)
1.(本题3分)从下图人物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他的志向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A.精忠报国 B.收复失地 C.统一天下 D.推翻唐朝
2.(本题3分)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事件与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事件 影响
A 赤壁之战 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剧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 安史之乱 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岳飞抗金 收复了所有中原失地,金向南宋称臣
A.A B.B C.C D.D
3.(本题3分)这场战乱持续八年之久,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来,一蹶不振。这场战乱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梁
4.(本题3分)“安史之乱”使唐朝再难现往日繁华。下列对“安史之乱”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
B.是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C.使唐朝日趋衰落
D.是一场农民起义
5.(本题3分)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次叛乱历史上称作( )
A.黄巢起义 B.大小和卓叛乱 C.安史之乱 D.雅克萨之战
6.(本题3分)唐朝灭亡后随之出现的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7.(本题3分)“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即长安、洛阳)。”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西汉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8.(本题3分)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内容的变化说明了( )
A.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诗人水平不断降低
C.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战事不断
9.(本题3分)“万国尽征成,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七国之乱 D.王莽之乱
10.(本题3分)“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755年,借口朝廷出现奸臣,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_____________的局面。
12.(本题3分)唐朝中期____________(历史事件)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陆续出现许多割据政权,史称“____________”。
13.(本题3分)___________爆发,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____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本题3分)图A人物是________,唐朝后期,起义军在他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图B人物是_________,1644年,他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5.(本题3分)(1)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是:隋炀帝时设立________。
(2)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他以洛阳为重心,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
(3)持续八年之久的________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的局面。
三、判断题(共15分)
16.(本题3分)安史之乱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7.(本题3分)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
18.(本题3分)唐朝黄巢起义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9.(本题3分)907年朱温建立了后唐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20.(本题3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的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严重破坏了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 )
四、综合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两百多年的基业。
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出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材料三: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后安禄山被杀,但其旧部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唐朝后来率军反击,最终763年平定了叛乱。
(1)材料一的“中兴局面”、材料二的“天下大治”局面,历史上分别称作什么?
(2)材料三叙述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对唐朝的国势有什么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
22.(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二中的“开元”指是谁统治时期?
(2)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战乱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23.(本题15分)唐朝前期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大国家;至唐末五代,再次陷于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rěn],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1)这段材料反映了谁在位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据你所学的,谈谈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做了些什么,每一方面举出一项史实即可。)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2)诗中“开元”指的是谁统治时期?诗中反映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情景?
(3)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在文学艺术领域同样呈现出辉煌景象,试着举出一例谈谈你的印象。
材料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4)诗中反映出当时发生了什么动乱,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5)标志着唐朝最终灭亡是什么事件?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C
6.C
7.C
8.A
9.B
10.B
11. 安禄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12.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13. 安史之乱 907
14. 黄巢 李自成
15. 进士科 涿郡 余杭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16.错误
17.正确
18.错误
19.错误
20.错误
21.(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安史之乱;它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
(3)唐朝时期的盛世到衰落。
22.(1)“贞观之治”;唐玄宗。
(2)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发动叛乱。
23.(1)人物:唐太宗;状况:农业生产屡获丰收,粮食价格便宜,马牛遍布田野,社会治安良好(或者,社会安定);举措: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降东突厥、平薛延陀、征高丽、服吐蕃、平回纥。
(2)人物:唐玄宗;情景:经济繁荣,人(户)口众多(增加),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3)唐诗;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誉为“诗仙”;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任答一点即可)
(4)动乱:“安史之乱”;后果: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5)事件: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