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限时:6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分)
1.(本题3分)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B.北宋政府文武并重
C.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宋朝商品经济繁荣
2.(本题3分)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是
A.打击强藩 B.压制武将 C.削弱相权 D.文臣统兵
3.(本题3分)毛泽东在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宋祖”是指
A.赵构
B.赵匡胤
C.元昊
D.阿保机
4.(本题3分)《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为分知州权力,北宋在地方设置了
A.通判 B.枢密院 C.行省 D.御史台
5.(本题3分)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在进行统一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包括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②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废除宰相制度
③委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定期调换
④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本题3分)“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出自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
A.汉武帝 B.唐高祖 C.宋太祖 D.宋太宗
7.(本题3分)宋朝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材料中“太祖”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世祖忽必烈 D.明太祖朱元璋
8.(本题3分)下表是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表中数据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C.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本题3分)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制限,割地方权力 B.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 D.设立刺史,加强监督
10.(本题3分)《宋史》记载,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曹彬,每次在路上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入旁街小巷。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A.武将胆小软弱 B.文官专横跋扈 C.轻文重武 D.重文轻武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960年,后周大将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______政策。
12.(本题3分)907年,____(人名)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1069年,宋神宗任用____(人名)主持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3.(本题3分)请根据下列历史信息准确填写相应的中国古代王朝名称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朝代亡
神勇玄宗清女娲,繁荣盛世号开元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14.(本题3分)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就是________。
15.(本题3分)唐朝灭亡后,北方和南方相继出现多个小政权,史称“______”,宋朝建立后,______(人名)和他的后继者最终结束了这一分裂割据的局面。
三、判断题(共15分)
16.(本题3分)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根据下图,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1)A处的朝代是西晋,曾获得中国历史上短暂的统一。( )
(2)B处为十六国,指北方的16个政权。( )
(3)C政权的建立者是匈奴族。( )
(4)D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是政权分立,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17.(本题3分)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材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
18.(本题3分)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都城在大都。( )
19.(本题3分)宋朝实行重武轻文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
20.(本题3分)宋朝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四、综合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地方势力过强会威胁中央政权,造成国家混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安史之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也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地区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藩镇割据期间,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朝廷能控制地盘日益缩小,只能加倍剥削、役使控制区内的人民;藩镇在其控制区内更是增加赋税、兵役、徭役,滥施刑罚,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统治。这些,都是阻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汪洙《神童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政治的特点。
(5)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认识。
22.(本题15分)宋太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残一人,自古无之。
——程颐
(1)从材料一程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宋太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材料二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具体举措 共同作用
“稍夺其权” 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设置①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
“制其钱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地方设置②,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派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请将上述表格中的序号处填写完整。
材料三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时期推行什么国策?分析这一国策对宋朝产生的积极影响。
(4)材料三中“边防大帅,文士也”会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并举例说明。
23.(本题15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选拔】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 赵匡胤 重文轻武
12. 朱温 王安石
13.(1)西周
(2)秦朝
(3)东汉
(4)唐朝
(5)北宋
14.宋太祖
15. 五代十国 赵匡胤
16.(1)正确(2)错误(3)错误(4)正确(5)正确
17.正确
18.错误
19.错误。将“重武轻文”改为“重文轻武”。
20.正确。
21.(1)战争不断,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国家统一;生产遭到破坏,阻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困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藩镇割据。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3)观点:宋初的各种措施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是这些加措施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后患,造成了北宋败亡。不完全同意,因为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言之有理即可)。
(4)重文轻武。
(5)地方势力过强则会威胁中央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等。
22.(1)建立宋朝,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五代的分裂割据局面。
(2)①通判②转运使③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发展了文教事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消极影响: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意思接近就可以)。北宋在对辽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1)科举制
(2)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3)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要勇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