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唐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唐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9: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唐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限时:6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分)
1.(本题3分)唐代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诗句描绘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 )
A.灵渠 B.大运河 C.黄河 D.长江
2.(本题3分)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监察制度 D.科举制
3.(本题3分)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开封 B.临安 C.长安 D.洛阳
4.(本题3分)“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出现这一场面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运河的开通 B.科举制的建立
C.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D.隋朝的灭亡
5.(本题3分)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功在千秋”主要指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方便了隋炀帝的江南巡游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灭亡
6.(本题3分)“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7.(本题3分)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如下图)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郑州段现存河道索须河,不光是河道、河床等水工遗存保存完好,其附属遗产惠济桥雄姿依旧。这些遗存在南唐大运河中应该属于(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8.(本题3分)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是( )
A.杨坚 B.杨广 C.杨勇 D.杨林
9.(本题3分)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B.唐朝都城长安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D.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10.(本题3分)他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其功业(如创立科举)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下列与“他”相关的是( )
A.开凿运河 B.“贞观之治”
C.统一中国 D.独尊儒术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____,北抵____,(古代地名),南至____,古代地名)。
12.(本题3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定都__________;581年,隋朝建立,定都__________。
13.(本题3分)下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认真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1)开凿大运河的皇帝是________。
(2)从图上看,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中心是________。
(3)有一位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涿郡依次经过的运河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题3分)公元前_____年,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5.(本题3分)隋炀帝时,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_______,提高进士地位。
三、判断题(共15分)
16.(本题3分)材料 隋唐时期建造的最为精致的工程大运河,是人类进入现代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完成了运河的修建。……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直到20世纪修建铁路之前,大运河一直充当国内主要通道。事实上,大运河时至今日依然发挥功用……
——【美】学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著《新全球史》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①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灌溉。
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③促进了我国商品交流,文化沟通和政治统一。
④大运河工程地位突出、影响后世。
(2)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17.(本题3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
18.(本题3分)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
19.(本题3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他认为中国科举制度具有公正性。______(判断对错)
20.(本题3分)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公里,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
四、综合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隋初 隋盛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三
材料四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材料五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的图示中,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谁?589年,隋灭陈的意义何在?
(2)材料二的表格反映了隋初到隋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由北向南各段的名称。
(4)根据材料四对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结合材料五,从历史角度说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2.(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朝很快攻下健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蓄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材料二 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北通逐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隋朝很快攻下健康,陈朝灭亡”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的“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此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
(3)有人认为材料一中的繁盛局面与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的开通有着密切联系,你同意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3.(本题15分)直到今天,每年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成都,来亲眼目睹目前世界上仍在发挥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D
7.B
8.A
9.A
10.A
11. 洛阳 涿郡 余杭
12. 咸阳 长安
13. 隋炀帝 洛阳 江南河 邗沟 通济渠 永济渠
14. 221 581
15. 进士科 科举取士名额
16.(1)①错误;②未涉及;③正确;④正确
(2)工程设计要科学、合理,持久耐用;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解决社会所需,为民造福等。
17.正确
18.正确
19.正确
20.错误
21.(1)杨坚;统一全国。
(2)人口增加。统一完成,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3)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开凿了大运河,还修造了万里长城,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5)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当时隋朝的文明程度和强大国力;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河流修造、疏浚、维护的最高水平。
22.(1)589年;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同意;隋文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隋朝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这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奠定了物质基础。
23.(1)①根治岷江水患;②发展川西农业;③灌溉,排涝
(2)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