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微 课 设 计
课题名称:6.1气象灾害-干旱灾害:一起去鄱阳湖研学旅行吧 授课班级:高一5班 学时:1学时
课标标准 及其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本条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运用资料’,要求教师在讲解本节内容时要运用学生所了解或熟悉的干旱灾害发生地的资料为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干旱灾害的理解;行为动词‘说明和了解’要求学生不仅要能解释什么是干旱灾害,还要理解干旱灾害的成因,以及分析干旱灾害的主要危害和干旱灾害的应对措施。认知内容为”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避灾、减灾的措施“表明学生不仅要要了解干旱灾害,且要学会探索分析其以后的避灾、防灾措施。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了干旱、干旱灾害的定义,干旱灾害的世界分布与中国分布,干旱灾害的主要危害与探究活动。 ①干旱的定义: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②干旱灾害的定义:当干旱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③干旱灾害的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④干旱灾害的主要危害: 1.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干旱也会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⑤干旱灾害的中国分布: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为严重。 ⑥活动:通过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辩证的看待洪灾与旱灾的发生的地点与时间。
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经过初中以及前五章的学习,已经对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且已学习自然灾害、气候等相关内容。 从年龄特点来看,高一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分析干旱灾害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 从学习能力看,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观察、提出与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从生活经验看,每个干旱灾害的受灾地区的情况都略有不同,其成因、受灾情况以及应对措施也略有不同,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鄱阳湖非常熟悉,且感情深厚, 本节课以江西省鄱阳湖的干旱灾害为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学生所生活的江西,今年比较特殊,夏秋连旱,且学生都能够切实体会到江西的干旱。以学生所生活的城市为切入点,利于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及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设计思想 ①创设一个去鄱阳湖研学旅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代入感。 ②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来增强互动感。 ③通过鄱阳湖的真实情境来培养人地协调观与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干旱与干旱灾害的定义,分析、探究干旱与干旱灾害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描述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的一般方法,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 ②通过学习中国灾害分布频次图,了解中国干旱灾害的大致分布与彼此之间的区别,进而分析鄱阳湖夏秋连旱的原因,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 ③通过学习干旱灾害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了解干旱灾害危害巨大,然后引经据典,用典籍描述干旱的危害,引发深思,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干旱灾害的定义及主要危害。
教学难点 干旱灾害的中国分布。
教学方法 及教学媒体 1.教法 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 观察法 教学媒体:中国灾害频次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导入:创设情境(一起去鄱阳湖研学旅行) 观察短片,代入情境,思考问题(可能会联想到干旱)。 虚拟学生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干旱使得地都裂了,草也枯了。 通过播放短片展示鄱阳湖干旱前后的变化,进而提问,鄱阳湖落星墩“水落石出”的原因是什么? (1)提问时要注意停顿,留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
环节一:干旱及干旱灾害的概念 学生先是学习概念,后在老师的举例下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辨别了干旱与干旱灾害的区别。 口述干旱的概念,并强调如果干旱发生在深山老林、无人区里,那就不能称为干旱灾害了。 (2)与虚拟学生互动时,要尽可能的真实,模拟对话,增强互动性。
环节二: 干旱灾害的中国分布 虚拟学生提问:老师,那干旱都分布在我国的那些地方呢? 学生查阅图片,进行思考。 虚拟学生回答:老师,9月23日,今天是秋分,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虚拟学生回答:老师,老师,是不是因为全球变暖呀? 给出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问两幅图差别的原因。之后详细讲解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着重讲解春旱与伏旱。之后再抛出问题:同学们这时候有没有发现奇怪的地方?想一想今天是几号呀?学生回答后抛出问题:同学们来想一想“幕后真凶”是谁?在学生猜想后给出答案。 (3)给出图片,引导学生找不同的原因,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关注时间与空间。(即秋分时节的鄱阳湖)注意问题的循序渐进。
环节三: 干旱灾害的主要危害 理解干旱的危害,体会古代大旱之年的悲凉场景。树立人地协调观。 讲解干旱的主要危害。后引用典籍中的记载。进而抛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要注意春旱与伏旱到主要危害之间的过渡。不能太过于生硬。
环节四: 干旱灾害的应对措施 从新闻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总结。 给出新闻图片,进行总结。 (5)师生一起总结,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