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洋流 第二课时渔场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洋流 第二课时渔场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8 16: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渔场的形成——解密我国最大的渔场
年级 高二 科目 地理 教师 XXX
课时 1 课型 新课 时间 XXX
课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1 第四章第二节《洋流》中的《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四大渔场形成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渔场形成的一般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应用渔场形成的一般规律探究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并树 立基本的海洋权益意识,加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 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进行本节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环流和洋流分布情况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能力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其尚未习惯从理性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需要教师充分引导。 3.学习障碍 本节课内容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在对本质规律的归纳上仍对学生能力有一定要求,同时学生对海洋环境相对陌生,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对海洋的关注。
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具有知识运用能力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对地理基本规律的把握。将构建“生活化地理”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舟山渔场为什么拥有如此丰富的渔业资源”情境,在探究中分析和掌握渔场形成的一般性规律,为学生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具体教学中,重视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做到学习新知巩固旧识同步进行。并且注重利用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水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同时,本课在探究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海洋意识,加强地理教学的育人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视频,引出蓝色粮仓概念,并提问为什么舟山有如此丰富的渔业资源。 观看视频,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 介绍全球四大著名渔场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洋流分布与渔场形成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地图思考洋流分布和渔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指出北海渔场、北 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并通过动画形式解释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的原因。 根据全球四大著名渔场的分布情况和洋流分布情况得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并在老师引导学习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的原因。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思考秘鲁渔场形成渔场的原因。 根据已学的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的知识,联想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四大渔场形成原因的学习来总结渔场形成的本质规律。 在老师引导摸索渔场形成的本质规律。 加强学生的归纳总结和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展示舟山渔场关键要素地图,引导学生利用总结的规律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根据所总结的渔场形成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回答:“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如此丰富的原因”。 加强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以及利用地理规律解释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该探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 能力。
思政融入 教师通过对我国当前渔业资源现状以及国家采用海洋牧场体系解决问题的介绍来潜移默化的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同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加强对海洋问题的关注。 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感受我国渔业困境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加强学生对海洋相关问题的关注。
复习巩固 通过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跟随老师板书回顾本节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课后完成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