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褶皱 授课班级: 学时:1学时
课标标准及其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一,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内外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节在地质的角度分析地球的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选择了选择性必修的学生已经确认了高考课程地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运用地理工具,结合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故应该对学生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图表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
设计思想 1.利用古诗及乡土资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2.模拟实验与课堂实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褶皱的地理知识,加强认知; 3.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课外作业以实操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等;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褶皱的概念,能根据背斜向斜的特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褶皱两个基本形态的主要特点,理解其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褶皱的形成原因; 2.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3.地形倒置
教学难点 1.背斜、向斜的判断; 2.地形倒置
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 问题探究法、图示法、总结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展示《初入武夷》这首古诗 以江西各地名山为开头,顺势引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武夷山。再以李商隐初入武夷所做的一首诗,抛出问题“‘千峰拔地玉嶙峋’的武夷山是怎样形成的?”开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褶皱,引导学生加以思考。接着说出武夷山的形成过程。再以日常生活中的衣服褶皱提示学生山体褶皱的形成原因。 跟随老师的逻辑思考“‘千峰拔地玉嶙峋’的武夷山如何形成的?” 通过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乡土资源的热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褶皱 播放老师课前做的模拟实验视频,帮助学生加强概念认知,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概念要点,得出褶皱的基本概念。 观看粘土实验,思考山体褶皱的基本概念。 以模拟实验吸引学生兴趣,无形中加强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记忆力。
环节三:背斜、向斜 号召学生拿起薄的书本一起动手操作褶皱的基本形态,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背斜、向斜的基本概念。 与老师一起同手操作,仔细观察背斜、向斜的形态,得出基本概念。 以一个简单的材料模拟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
环节四:地形倒置 展示四姑娘山,提问其属于哪种构造形态以及地形。引导学生回答正确答案“向斜山”,提出疑问“为何与前面所说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有所不一样?”要求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前模拟实验,总结实验内容,引导出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 判断图中山地的构造形态以及地形,试着探究其形成原因;观看课前视频,从视频中思考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 以问题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会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综合思维的去看待地理现象与事物。
环节五:判断背斜、向斜 展示两张褶皱示意图,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判断背斜、向斜,得出结论: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再教给学生一句顺口溜加深影响。 仔细观看两张示意图,跟随老师一同探究问题。 图片展示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如何判断背斜、向斜,一句顺口溜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环节六:总结和作业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出正确答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所学内容。 根据表格说出对应内容;读图看题,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动手操作模拟实验;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课外作业(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模拟褶皱的形成,感知背斜顶部的裂隙与向斜槽部的致密,并做出一个表格编写出你看到和感受到的褶皱地理知识,下周进行课堂分享。
板书设计 褶皱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常见地形地形倒置背斜中间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山地谷地向斜中间向下凹陷中间新两翼老谷地山地
教学资源拓展 观看山体褶皱图片,试判断其基本形态。
课后反思 没有将模拟实验重复与知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