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二部分——河流地貌,本部分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解的。一是河谷的演变,揭示流水侵蚀作用在不同的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二是冲积平原的形成,揭示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说明河流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
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并且能够解释特定地区的河流地貌形成过程。
人地协调观: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培养爱护河流、保护自然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观察、识别和描述河流地貌,具备一定的考察、调查河流地貌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已经接触过相关河流的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河流也是非常常见的地理事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面对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等深层次问题等,学生仍然难以把握。
四、教学重难点
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以及分别对河流地貌塑造的影响。
河流侵蚀和冲积地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变过程。
五、设计理念
采用讲授与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好的将抽象的地理演变过程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此外,高中学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讲授河流地貌相关知识的同时,渗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六、教学过程
1、 河流的侵蚀地貌
以长江为例,分别对上、中、下游河段的流水侵蚀作用进行分析河流上游:流水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 V 型谷。
河流中、下游:下蚀减弱,以侧蚀为主。河道变弯,河谷拓宽,形成 U 型谷。
2、 河流冲积地貌
河流搬运地表物质并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种类型。河流在流速快的地方以侵蚀为主,在流速慢的地方以沉积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山前冲积平原:当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出山区,由于地形平躺,水流速度减慢,水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开始成沉积,形成扇状地貌,也叫山前冲积扇。多个冲积扇共同联合扩大就形成了冲积平原。在山前冲积扇沉积的过程中,受重力的
影响,大的砾石先沉积,小的沙土沉积在冲积扇的边缘,同时由于冲积扇的海拔降低,地下水出入地表,在冲积扇的边缘形成绿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当河流流经弯曲河道时,河流两侧水流流速的差异,使得泥沙容易在凸岸堆积,泥沙不断的堆积并逐渐扩大升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汇入海洋时,由于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中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近似三角形的沉积平原,也称为河口三角洲平原。
河流在不同的河段也会形成不同的河流冲积地貌,在上游出山口地区容易形成山前冲积平原,而河漫滩平原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容易形成河口三洲平原。
七、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