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安塞腰鼓(教案 ) 【2023春统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安塞腰鼓(教案 ) 【2023春统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备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17:29: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3.感悟文章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3.感悟文章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安塞腰鼓表演
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传达出来的是粗犷、是豪放、是刚健、是雄浑!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随刘成章一起来欣赏“安塞腰鼓”的魅力!
(板书:安塞腰鼓 刘成章)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3.感悟文章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著有散文集《黄土情》《转九曲》《羊想云彩》《纤丽的阳光》等。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了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刘成章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骤雨(zhòu) 恬静(tián) 亢奋(kànɡ)
晦暗(huì) 羁绊(jī) 蓦然(mò)
束缚(fù) 困倦(juàn) 磅礴(pánɡ bó)
瞳仁(tónɡ) 冗杂(rǒnɡ) 烧灼(zhuó)
捶(chuí) 戛然(jiá) 淋漓(lín)
(2)理解词义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恬静:安静;宁静。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渺远:同“邈远”。遥远。
烧灼:烧、烫,使受伤。文中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第一部分:(1—4)写腰鼓表演前的安静氛围。
第二部分:(5—27)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戛然而止的寂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朗读指导:
第一部分:应满怀期待之情,读得沉稳些,中速而不乏力量。第一部分写的是腰鼓表演前的准备,腰鼓尚未敲响,后生们正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二部分:整体要读得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而有节奏感,刚健有力。
第三部分:要读出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轻声。因为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腰鼓表演突然结束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大脑仍在回想刚才火烈的表演,心灵仍沉浸在表演的激情之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场面上一片寂静。
五、研读课文,师生共赏
1.作者抑制不住自己飞扬的激情,不时地用同一句话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你能找出来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预设:“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2.文章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何作用?
预设:结构上:是文章的主线,将第二部分(第5—27段)很自然地分为四层,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整齐有序,节奏感强。
内容上:从场面、声响、击鼓的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好”,使安塞腰鼓的内涵不断加深,突出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美,也使作者的赞美之情不断深化。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预设: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4.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预设: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5.请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你看(听)______”为开头,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学生读,师点评)
预设:第7段可前加一句:好一个场面壮观的安塞腰鼓!你看——
第14段可前加一句:好一个雄壮激越的安塞腰鼓!你看——
第18段可前加一句:好一个震撼你、烧灼你、威逼你的安塞腰鼓!你看——
第23段可前加一句:好一个绮丽多姿的安塞腰鼓!你看——
6.安塞腰鼓擂前擂后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预设:擂前:静静地积蓄着力量。
擂后:寂静得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7.“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开篇用一句短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预设:这句话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奠定了本文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感情基调。
8.“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这一结尾的妙处。
预设:①以动衬静,用“鸡啼”来反衬腰鼓表演后的寂静,突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②使文章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师小结:通过朗读与讨论,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与“力量”之美。下节课,我们将赏析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来赏析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研读课文,师生共赏
1.品味语言
课件展示: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赏析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呆呆的”赋予腰鼓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安静时的状态,为下文写舞动腰鼓做铺垫。
课件展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赏析预设:发狠→忘情→没命,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突出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雄壮气势。
课件展示: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赏析预设: 把“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比作“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磅礴的力量和疯狂的舞蹈。
课件展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赏析预设: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鼓点比作骤雨,把腰鼓上的流苏比作旋风,把后生的脚步比作乱蛙,把后生的瞳仁比作火花,把后生的风姿比作斗虎,形象地展示了腰鼓表演的壮美场面,写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声、形、光、力的震撼人心。
课件展示: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赏析预设: “冰冷”“恬静”“困倦”和“燥热”“飞溅”“亢奋”,对比强烈,构成排比,写出了腰鼓表演极强的感染力,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壮阔豪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赏析预设: 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安塞腰鼓所代表的生命力量,表现了安塞人民要挣脱束缚、冲破阻碍的强烈愿望。
课件展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赏析预设: 把腰鼓响声撞击下的山崖比作“牛皮鼓面”,再用三个叠词“隆隆”,形象地写出了鼓声的雄壮气势。
课件展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赏析预设: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震撼”“烧灼”“威逼”层层递进,刻画了人们听鼓的心理感受,突出了鼓声的震撼人心和鼓声所释放的生命的原始力量之巨大。
课件展示: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赏析预设: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力量、声响、光影变幻和艺术享受四个方面描绘了安塞腰鼓的舞姿,赞美了安塞腰鼓的舞姿的魅力。
课件展示: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赏析预设: 由句子到短语再到词语构成的多层次排比,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热情赞美了鼓声的撞击力、穿透力和激发力,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
三、整体把握,深入探究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预设: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这里以第二人称“你”来写黄土高原,有何作用?
预设:(1) 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亲切自然,便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2)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黄土高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预设: 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江南的婉约柔和。这里并非对江南和黄土高原作评判,而是在对比中突出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进而表现黄土高原所承载的安塞腰鼓的豪迈气势,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命力量的赞美。 
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这句话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礼赞。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上的人“朴实”“沉稳”“安静”,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积蓄着原始的力量。 
5.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预设:人们看了震撼人心的腰鼓表演后,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从内心喷薄而出,因鼓声而产生的丰富想象力还处于最活跃的时候,久久不能平静,热血沸腾的内心与“寂静”的黄土高原产生极大的反差,因而感到“陌生”。
6.相对而言,中国西北较为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预设: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20世纪80年代,西北好像确实落伍了。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朴实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强力喷发,震惊世人。作者歌颂西北汉子,意在表明,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7.读了本文,你对西北高原的民俗文化有了怎样的认识?
预设: ①西北高原有高粱地,有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有杂着草根的土浪,等等。
②西北高原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有着沉稳而安静的一面,更有着豪放而强壮的一面,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元气淋漓,可以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在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背景下,西北人民将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源远流长的黄土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安塞腰鼓,将具有更深厚、更积极的文化意义。
四、课堂归纳,总结中心
师小结: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表现了黄土高原后生们独特的阳刚之美,歌颂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冲破束缚,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