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灯笼
吴伯萧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意义。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体会“以大见小”的写法。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与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提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豆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预习检测
1.扫清字词障碍
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 斡旋(wò) 锵然(qiāng)
裴公(péi)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星阑(lán)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 wǎng)
2.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代表作品:《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3.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自学要求:
1.标题的作用。
2.记忆中“灯笼的缘”有哪些呢?
3.课文中写了哪些关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4.主旨归纳。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整理答案。第3小题可以讨论归纳。(时间25 分钟)
教师点拨:
标题的作用。
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文章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是作者感情的载体,串联了全文的内容,使文章浑然一体。
记忆中“灯笼的缘”有哪些呢?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睡,
——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课文中写了哪些关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村民的日常生活。“灯笼”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给人以温暖。如: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乡村艺术表演。“灯笼”成为乡寸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文化符号。如:“村力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
:乡村年节景象。“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如:“”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历史文化。“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文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你能找出来几种呢?
教师点拨:课文集叙述、议论和抒情于一体,自然流畅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课文末尾,抒发情感,表明心愿,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 的意义有哪些?
文化上的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上的意义: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7.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线索,通过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表明了要做“马前卒” 的心愿,表达出作者志存高远、保家卫国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愿望。
四、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