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鱼》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七
教材分析
〔解题〕
“种鱼”看了这个题目谁都会画一个问号。鱼也能种吗谁来种鱼呢为什么要种鱼呢种鱼的结果会怎样呢这就是这个题目的优点,它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
〔结构分析〕
课文由三段构成,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写农民把种子种进地里,秋天有了收获。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写小猫把鱼种进地里,想秋天也收很多鱼。
〔语意理解〕
“农民把玉米种子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
“农民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花生。”
这两段每段均为一句话,句式相同,只变动其中几个字,揭示春播秋收、春种秋实的规律。注意此处的“把”字句,分别强调了玉米和花生。“很多”表明秋天的收获大,而正因为“很多”才使小猫有了幻想。
“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他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
小猫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他看见了农民春播秋收,便模仿起来,这是值得肯定的。他善于观察、善于将观察的内容与自己生活联系起来,也很好。但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发现本质的不同。他只注意到农民种了什么就收了什么,而并没有分析所种事物的特点,因此它做了一件可笑的事,把鱼种进了地里。“他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这是小猫美好的愿望,但我们知道这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没有认真动脑筋思考,所以他的理想只能变成空想了。提醒小朋友千万别学小猫,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这样就容易犯错误了。
〔写作特点〕
这篇童话小巧玲珑,内容浅白,语言清新流畅,并且寓以深刻的道理。
教学建议
1质疑导入,营造读书氛围。
以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你听说过种鱼吗种鱼能有收获吗”激趣导入,创设良好的读书情境。
2仔细看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交流互评等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起读书的欲望。
3自主读书,感悟课文内容。
本文语言叙述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句式相似,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充分自读课文,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讨论:“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种鱼能有收获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广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补充,交流阅读理解的感受,在此环节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读书的自主性。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教师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和观察了图画以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收获”的认识;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和植物不一样,玉米和花生种在地里可以有收获,而鱼是生活在水里的,不能种在地里。
5识字
(1)认识本课要求认的3个字,并交流识字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鼓励、引导学生增识文中汉字,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阅读课外书感兴趣。
3初步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种鱼吗把鱼种在地里,能长出小鱼来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赶快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及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熟,感受种庄稼、种鱼的结果。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图文结合,思考: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抓住句式: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品读,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动物的生长规律。
(2)用上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3)抓住关键词语“看见了”“一定会”,结合插图体会小猫的幼稚和不动脑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谁能告诉小猫,他错在哪里
2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巩固识字,实践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再认生字。
2回家准备一粒种子,种在花盆里,在家长的帮助下,体验收获的感觉。
3把《种鱼》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