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10: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一)教学主题目标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宋代水稻、棉花、茶叶种植情况和瓷器生产发展情况以及海外贸易情况;结合地图总结宋代经济重心位于南方;通过时间轴了解结合汉、唐、宋经济地图了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2.史料实证: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细节,掌握宋代商业发展的突破与变化,通过海外贸易发展文字史料、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文字史料,提高学生自主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 3.历史解释:通过解读宋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概念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4.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5.家国情怀:通过视频资料《景德镇》等认识到中国古代技术领先世界,充分认识宋代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经济发展新成就,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宋代瓷器的发展、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册、 文字材料、希沃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问答法、直观展示法、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史料阅读分析法
教学整体设计
1、以经济的“传承· 发展”为本课总体教学立意。 2、以“解密海上敦煌、探索大宋繁荣”为明线,以“传承· 发展”为暗线。 3、将本课分为四部分:一、解密海上敦煌 探索农业发展 二、解密海上敦煌 探索手工兴盛 三、解密海上敦煌 探索商业繁荣 四、解密上海敦煌 探索经济重心南移 4、整合教材,从微观角度将“海上敦煌”南海一号发掘物和宋代经济发展表现对应探究,在宏观角度思考宋代经济发展格局探究变化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提问南海一号为什么被称为海上敦煌?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2007年,经历二十年的努力,完成了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它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海外贸易商船。其沉没地处在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南海一号”为什么被称为“海上敦煌”。 通过考古视频引入课题,对于完成高难度的整体打捞认识到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考古人员的智慧创新,通过“南海一号”为线索将宋代和现在社会链接起来,为“传承· 发展”的本课暗线埋下伏笔。
一、探寻海上敦煌 感受农业发展 过渡: 南海一号承载的不仅仅十多万件文物,更是承载了宋代最先进的技术发明,通过十多年的清理发掘逐渐揭开了掩盖在这些文物上的沉积了800多年的淤泥,也让我们对宋代经济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解密海上敦煌,探究大宋繁荣。 出示“南海一号”考古成果图片咸鸭蛋,提问船上为何有咸鸭蛋,这是作为食物,那么船员们的主食可能是什么?大米。那么我们来找一找宋代粮食作物的发展情况。 出示问题:说出宋代粮食作物有什么新发展?(从工具、技术、品种方面回答)出示图片秧马、宋代《耕获图》局部,增强史料实证。 教师讲解:复种技术的推广除了因为技术的进步,还由于引进了新品种,占城稻,书上告诉我们占城稻成熟早,因此缩短生产时间,有利于在此耕种。 出示材料:“帝(宋真宗)遗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稻比中国者,不择地而生。” ——宋史《食货志》 占城稻除了成熟早,看材料还有一个优点:不择地而生,这促进了水稻耕地面积的扩大,我们来看看宋代的耕地面积如果扩大的。 4.出示《隋唐粮食生产图》《宋代粮食生产图》,对比粮食作物耕地面积的变化。 指导学生找出隋唐时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说明隋唐农业生产北方更为先进。 但是到了宋代,粮食作物种植在南方广为分布,而主要的作物为水稻。水稻最密集的区域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因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教师总结:技术的推广,工具的革新,品种的引进,耕地的面积的扩大,使水稻的产量大增,成为宋代粮食作物的首位。 过渡:江南地区的富饶除以粮食为基础外,经济作物带来的收益也不容忽视。 5.出示《宋代茶树和棉花的种植》分布示意图和《唐、宋茶叶产地和年产量》表格。 (1)观察图片,指出宋代茶叶棉花种植区域 (2)阅读图例,说出宋代茶叶产量发展情况。 总结:①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茶叶产量增加。 ② 棉花种植地区从广东、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过渡:农业如果是南海一号走向世界的动力,那么手工业就是南海一号向世界展现宋代的魅力。 1.根据材料和课本,回答问题。 2.阅读材料,找出占城稻特点。 3.观察历史地图,找出宋代耕地面积的变化。 4.观察地图和表格,结合课本,概括茶叶和棉花的发展情况。 1.看图猜测物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问,解开重重疑团,带入农业发展。 2.运用地图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史料及教材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教会学生阅读历史地图,从地图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再次阅读历史地图图片,加深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探寻海上敦煌 感受手工兴盛 (一)制瓷业 1. 这条船的装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这条船上最大宗的货物应该是什么呢,是瓷器。 ——“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 南海一号大量瓷器的存在说明了什么?宋瓷远销海外,成为海外贸易中的大宗交易品。那我们来看看宋代瓷器的辉煌情况。 2.出示宋代五大名窑的图,讲述在唐代基础上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窑。出示《宋代著名瓷窑》分布示意图。 引导学生找出北宋瓷都景德镇以及观察南宋著名瓷窑的分布,得出结论: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了我国制瓷业中心。 那么景德镇为何在各个技术高超的众多名窑中脱颖而出成为瓷都的?我们通过视频探究。 3.出示景德镇介绍视频,并思考相关问题。 (1)景德镇属于什么窑系? (2)景德镇名称由来? (3)景德镇瓷器有什么特点 说明了什么? 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受到中国皇帝的喜爱,在国外也极受追捧。南海一号上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景德镇的瓷器,这些瓷器随着向南海一号这样的远洋贸易商船,到了西方的人手里,他们不知道如何称呼这来自东方的神秘器物,便以他的原产地名昌南命名。大家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这和我们哪个英文单词发音类似? 昌南作为地名已经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但是china一词却深入中国人骨血中。 (二)纺织、造船业、 出示表格 行业成就丝织棉纺织造船
过渡: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依托,商业是宋代财源滚滚走向世界的法宝。 1.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问题。得出宋代瓷器发展辉煌的基础知识。 2.观看图片,欣赏宋代五大名窑,观看名窑分布图,总结南宋时制瓷中心在江南地区。 3.观看视频,寻找问题答案,感受宋代制瓷技艺的高超,深受国内外欢迎。体会人民的勤劳智慧劳智慧,学习古代手工业者的匠心精神。 4.倾听China一词的由来,感悟中国优秀成果,树立爱国热情。 4.学生看书完成表格,并回答。 通过制瓷业图片和地图展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时空观念。 2.观看景德镇视频,细节教学。体会宋代手工业的发达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及文化自信,学习古代手工业者的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也再次让学生感悟本课课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景德镇瓷器china一词来源第二次提到本课暗线“传承·发展”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知识的自学能力。
三、探寻海上敦煌 感受商业繁荣 (一)国内贸易 宋代商业有多繁荣,让我们穿越回大宋,一起经商吧。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宋代经商指南。 阅读课本,回答: (1)如果你在宋朝,你会在哪些城市经商? (2)你选择什么经商方式?在哪里设置摊位? (3)出摊时间如何设定呢? (4)你可以用什么来进行交易? 合作讨论后讲解: 1.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 2.出示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例,都市商业繁荣区遍布东京、杭州街道各处,得出布局上的不同:市坊分开变成了市坊混合。 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的店铺随处可见,得出宋代经商空间上的界限被打破。除了在城市里摆摊,还可以在乡镇,乡镇地区也有草市。 3.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招牌,引导学生观察招牌的特别之处——灯笼的出现,得出宋代出现了最早的商业广告和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4.出示材料《文献通考》:“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说明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唐代,但是铜钱带来了不便 介绍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 展示交子和会子图片,并补充纸币用于大宗交易,但是在日常小额贸易仍然使用铜钱。 过渡:宋代不仅国内贸易得到突破,海外贸易也极为发达。 (二)海外贸易 结合教材《宋代海外贸易图》,说说南海一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宋代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出示地图《唐代海外贸易图》、《宋代海外贸易图》 指出宋代贸易范围超过唐代,超越前代。 3.展示材料:“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说明当时和宋代贸易的国家多,是世界上重要的海外贸易国家。 展示材料:“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公元1128年至1134年),泉州(市舶司)所交的税金相当于当时全国收入的十分之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占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渡: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宋王朝进入了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当时的社会与经济格局出现了什么变化呢? 1.结合老师所给信息与教材,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 2.学生代表小组回答讨论结果。 3.看图,通过历史图片、地图、《清明上河图》等细节感受宋代商业繁荣。 4.阅读材料,讨论纸币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5.结合教材梳理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基本信息,回答问题。 6.阅读材料,总结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符合学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宋代人多种经营,自力更生创造财富,体会先人的智慧,具有借鉴意义。 2.通过材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材料分析能力。 3.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印证策划的可行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学科素养和材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宋代人多种经营,自力更生创造财富,体会先人的智慧,具有借鉴意义。教师点明宋代的商业繁荣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努力,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本课主题“传承·发展”铺垫情绪。 4. 通过《宋代海外贸易图》掌握海外贸易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图片文字材料总结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材料能力,增强史料实证意识。海外贸易和一带一路相对应,第三次点明本课主题“传承·发展”。
四、人口南迁,重心南移甲天下——经济重心南移 出示宋代经济地图,要求学生填写完整,根据学生的答案,在地图中得出宋代南方是经济技术最发达地区。 2.出示《两宋赋税南北所占比例表》,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政府在经济上倚重南方,从而引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出示三幅地图:《汉代经济分布图》、《唐中期经济分布图》、《宋代经济分布图》,并展示时间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出示材料,小组讨论,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原因。 材料一: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教材相关史事 材料四:吴越王弘俶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尤是境内无弃田。 ——《宋史》 宋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提示:可从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政府的政策、劳动力、社会环境、科技创新等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填写完整报告。 2.阅读表格,总结南北赋税变化。得出结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3.阅读图片,完成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时间轴。根据所示材料,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 4.举手讨论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5.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思考问题。 1.复习本课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史料实证解释复杂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表格呈现,锻炼学生分析表格,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绘制时间轴,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落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悟人民群众的力量,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 5. 第四次提及并明确点出本课主题---传承· 发展。
课堂小结 播放改革开放成果视频。 今天我们通过解密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号,从经济角度了解到800年前宋代粮食丰收,茶棉推广,800多年前手工工艺不断更新,丝绸制瓷世界文明,800多年前宋代商船在指南针的引导下,驰骋海外。南海一号是宋代经济繁荣的证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更是现在一带一路的见证者。它是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纽带。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回看来时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试看脚下路,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奋进新时代,共创新辉煌。 聆听观看视频。 升华本课主题——传承· 发展。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开篇南海一号发掘和海上丝绸之路与现在一带一路相呼应。
课后作业 根据所学内容,可采用漫画、手抄报、小论文等多种方式完成一份《宋代经济发展的考察报告》。 复习所学,查阅资料,完成作业。 运用个性化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反思
1、力图建构全面历史认知,激发学生历史使命感。 2、充分挖掘图片、文字史料中的信息;注重能力层层递进;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3、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讨能力。 4、本课包含基础史实和内容较多,且因挖掘图片文字史料背后内涵,因此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高效掌握知识。 5、将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机的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历史教学中认真体会到历史是靠人民辛勤劳动书写的,让学生树立认真学习热爱生活奉献社会贡献国家的正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