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12课,本单元前四课主要属于政治史,而本课则是经济文化史范畴,教材分为“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围绕两个主题,一是都市,二是文化,都市生活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关联,雅俗之内互动促进,共同勾勒出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在第9课已经大量用过《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作为史料,在本课的运用上也要注意避免重复。另外有了第9课的宋朝经济情况作为基础,在本课的都市生活上的讲授应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可以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而文化方面重点在宋词,也要避免上成语文课,增加文化的历史感。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后,对宋、元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并且在第9课《宋朝的经济》的学习中了解了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知道宋朝时期的经济贸易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前面学习过文化史的内容,但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赏析能力并不高。由于本课内容图片运用较多,而七年级学生较活跃,对这类材料十分感兴趣,所以要注意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把控好课堂,让学生在视觉感受得到满足的同时能够对本课知识点有基本的把握。
教学目标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通过图片和宋词,了解宋元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通过赏析宋词,体会宋词的风格特色,提高文学鉴赏和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3.通过了解宋元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元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教法:讲授——问答法、直观展示法、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法、史料阅读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由《生活在宋朝》中的一段话设疑,“如果你以为只有今天才有“黄金周”,如果你以为只有今日才有“元宵联欢晚会”,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下才有“快餐外送,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以为”,简单说明早在宋朝,当时的人们就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开启一场云旅游,深入的体会下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行程安排:通过行程安排,把本堂课分为都市与文化两个部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的目标。制作旅游攻略,完成表格。 阅读课本3分钟,完成自学表格。 结合热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符合学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进入氛围,明确学习目标。
一、宋元都市之旅 宋元都市之旅著名城市1.提问:当时著名的城市都哪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这三个城市不仅是中国版图内的大城市,并且是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通过与欧洲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数据对比,以及与纵向的汉唐时期都市人口对比,得出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结论。过渡:这些市民阶层在城市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今天王老师就先带领大家来逛一逛人口最多的东京城,感受下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3.过渡:东京城人口众多商业繁荣,那么最热闹的地方在哪呢?——大相国寺。那王老师就先带领大家去感受下大相国寺的热闹。瓦子——大相国寺提问:来到大相国寺门前,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充当下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下你了解到的大相国寺。使用《东京梦华录》为材料,介绍大相国寺。出示材料,让学生解释什么是瓦子:“东京相国寺乃瓦子也”——《燕翼贻谋录》瓦子又叫“瓦舍”“瓦肆”“瓦市”,是固定的娱乐兼商业场所。北宋开封的瓦子见于《东京梦华录》的有10座,南宋临安的瓦子见于《武林旧事》的有23座。简要说明瓦子的功能,以及史料中对瓦子热闹场景的描写。展示商品交易、店铺、饮食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相国寺的商业贸易的繁荣。展示材料: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东京梦华录》向学生讲述宋时的许多商人长期在外饮食或外带,甚至有外送服务。过渡:吃饱喝足后,如果我们想去看表演要去哪呢?勾栏学生简单介绍勾栏,教师通过结构图介绍勾栏的构造,并板书勾栏与瓦子的关系。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勾栏表演的丰富多彩。(四) 节日习俗过渡:走出瓦子,我们发现原来这天正好是元宵节,是宋朝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萧鼓震天,车马入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原来早在宋朝时期,元宵节就已经形成了放灯的习俗了,辛弃疾也写词描绘过元宵节情景。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宋人民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列举宋朝时期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教师补充其习俗。连一连:将描写节日的诗句与传统节日一一对应。指出当今社会春节之时倡议不放烟花爆竹,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也是与时俱进,批判继承。小结:这些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习俗依然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传承。我们既是一名中学生,更要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发扬光大。合作探究:感受了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物质生活丰富——世俗文化繁荣过渡:逛完吃完也有点累了,我们坐下来感受下宋元时期的文化生活。 观察地图和数据,认识到宋元城市的发展在世界都是领先地位。学生回答问题,初步认识大相国寺通过提问,检验学生自习成果。学生观察图片说出瓦子内有哪些摊位,并指出勾栏是专供演出的圈子。联系时事,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出新的内涵、新的活力。结合老师所给信息与教材,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与欧洲、与汉唐的对比,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通过直观的结构图,让学生清楚辨析瓦子和勾栏的关系。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提取信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宋元文化之旅 宋元文化之旅(一)宋词1.提问:回到热闹非凡的大街上,王老师要带你们回到唱曲儿亭,你们猜猜里面可能唱的是什么?可能是谁的作品?2.首先感受下什么是词。通过对比唐诗和宋词同样描写“酒”的作品,感受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出现于唐,经五代到两宋,有很大发展,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等。宋朝著名词人有哪些?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教师提问,学生共同解决:通过赏析三个词人的代表作品,感受各词人的风格特点。进一步提问,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他们风格不同的原因。总结三者虽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二)元曲1.过渡:感受了宋词的文化之美,我们再到乐棚里感受下元曲的魅力。在正式进入之前,我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下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元代杂剧作家有200人左右,剧目600种左右,现存有150多种。2.提问:那么元代著名的作家有哪些?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中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当属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悲剧《窦娥冤》在当今的剧院上都还在上演。甚至在世界悲剧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3.简单介绍《窦娥冤》的故事梗概,展示其经典段落,感受元杂剧更加自由化、通俗化的特点。关汉卿以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问题思考: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总结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可以唱的文学形式,可以演的文学形式,逐步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三)史学成就过渡:看完了杂剧,我们静下心来走进书店,感受历史气息。书架上放着一本《资治通鉴》,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介绍下《资治通鉴》这本书?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2.介绍《资治通鉴》,并说明其与《史记》被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学生齐声回答。根据课本及所学知识,概括几个词人的风格特点。学生回答,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其主要内容。 通过提问,考察学生的预习成果。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其风格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窦娥冤》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人们所广泛接受。进而感受到宋元时期文学形式的变化。
课堂小结 过渡:看完这本《资治通鉴》咱们的宋元之旅就到此告一段落了,对于今天这段旅程你有什么感受,又收获到什么呢?学生说感受:通过游览,我对宋元都市生活最大的印象是:繁荣。经过本课,我知道了什么?通过开头的攻略表格,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在本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教师总结:法国的谢和耐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做蛮夷之邦。”正是这样高度的文化繁荣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4.当堂练习,通过简单的选择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思考回答,总结今天学习得到的收获。聆听 通过表格的形式,首尾呼应,总结本课知识点,在增加情境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与当今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民族自豪感。
课后作业 1.查找资料,列举宋元时期传统节日与现在习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假设自己是一个小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向其他游客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其中一项,复习所学,查阅资料,完成作业。 运用个性化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板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都市生活著名都市瓦子——大相国寺勾栏传统节日文化生活宋词元曲史学成就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过程中,以“沉浸式云旅游”为主题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使用了大量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亮点就在情境创设贯穿始终,在各环节的过渡以及活动设计上都有体现,让情境创设更彻底。并且本课使用大量图片,让学生识图认图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也比较高,课堂氛围活跃,并且通过本课设计,学生也感受到了宋元都市的繁华。在另一重点宋词上,我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著作词作入手,让学生感受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重点在于分析他们风格差异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同时总结他们风格不同但都表达的是对自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后小结上,以游玩感受这一环节,层层发问,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加深印象。在作业设计上也采取了非传统形式的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增加作业的趣味性的同时,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但本课缺点也十分明显,教师活动过多,而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尽管也设计了些学生活动,但并没有完全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并且本课内容含量过大,安排太满,有点面面俱到,但往往面面俱不到,没能更好体现重难点。在今后设计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引导,例如本课的制作旅游攻略后,可分小组做各环节的导游,学生自己解说自己讲,教师只作补充。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再作更深入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这样一来也解决了内容过多,学生难以吸收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在课堂表现上,也要更加注意语言精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