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10: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这一节课是人文主题,很适合运用“情境——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关于宋代的史料非常丰富,可以提供许多文字和图片来创设情境,语文学科的诗词学习也对本课多有裨益,充分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资源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引导他们对跨学科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得出自己的观点,获取启迪。本节课依据我校现行的明理课堂进行设计,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结合相关的史料和智慧课堂的信息化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在大单元的视角下,本课属于部编版初一历史(下)的《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课和整个第二单元的内容有很大联系:都市和文化属于社会方面的内容,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属于社会变化方面的内容。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着都市和文化能否获得较快发展。因此,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也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一课主题明确,一是都市生活,二是文化。都市有三个: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文化主要是宋词、史学和元曲。宋代都市文化非常丰富,它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第9课讲授宋代经济时已使用过《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为主要史料,因此本课的都市生活部分必然与之前的经济部分发生交叉,而文化以宋词为主,也须避免上成一节语文课,这是备课当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所以在史料的选取上要避免重复,在文化解读上要突出历史感。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利用智慧课堂的平板电脑做课前班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较为熟悉,对于“瓦子”、“元曲”等概念较为陌生,对于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都对此期的历史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学习过《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七年级上册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宋词虽有所涉及,但是恰恰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代表作都没学过,学生对这三位词人是略闻其名而未知其文。因此教学中要以探究人物的生平,提取其精神品格为主要目标,调动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本课教材相结合,搭建立体的知识框架。通过前面所学,学生对对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进一步联系乡土资源,渗透知识点,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学习目标:1.通过佛山祖庙的切入,辅之图片、文献等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以及宋元时期的文学与史学成就(素养目标:史料实证)2.知道宋词与元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性。(素养目标:家国情怀)3.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原因,理解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城发展的关系,培养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难点认识宋代都市生活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ipad 历史教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结合,扩大视野,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史料结合,调整教学顺序。3.自主与合作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
板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佛山祖庙为切口遇见城市——都市生活识繁华走近文化——词曲史画品繁华感悟发展——析古论今享繁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乡土文化:佛山城市发展知多D城市的基本知识问答:1.你知道佛山的城市人口大概有多少吗?2.佛山岭南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3.城市的著名景点有哪些?你去过哪些地方?提问:1000年前的城市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相遇千年都市,走进佛山祖庙,感悟都市文化的发展。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钱穆《理学与艺术》 学生认真回答问题,熟悉的城市,陌生的历史细节,引发兴趣,并思考领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 以乡土文化,学生熟悉的城市导入切人,让学生初步感受城市变化及生活变化,初步感知都市文化,同时,从城市文化发展的大历史观的角度切入本课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
第一篇:遇见城市——都市生活识繁华 游在祖庙·乐享其中之城市攻略【问题导学】1.穿越时空,回到宋朝的祖庙门前,你能看到什么经济现象?2.走到万福台感受看戏文化,思考宋代戏台会表演什么内容?3.回看城市发展,你心中繁华城市的标准是什么?一、通过庙会切入,初步感知繁华的都市1.你所不知道的庙会 庙会——广东省佛山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佛山祖庙庙会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融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活动。佛山祖庙庙会的主要活动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其中北帝巡游是最肃穆、隆重的祀典,时间为一天一夜。2.宋元时期的庙会又是怎样的呢?介绍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庙会经济(1)文字、图片介绍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2)地图、数据介绍大相国寺有大小院落60余座,殿堂屋宇四五百间。该寺每月开放5次,供“万姓交易”。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杂货,靠近佛殿的地方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绣、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3.宋元时期还有哪些好玩的大城市?1.大城市之人口规模2.大城市之娱乐生活(1)初识古戏台介绍祖庙的古戏台——万福台,以及涉及的粤剧文化万福台位于佛山祖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台前空地开阔,青石铺地,供观众自携条凳或站立观戏用。空地东西各有廊,为二层建筑,形似包厢,供地方士绅及眷属观剧用。过渡:穿越时空,去到千年前的戏台,你可能看到什么?(2)娱乐场所——瓦子(1)概念明晰:瓦子、勾栏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2)在瓦子都有哪些休闲活动?图文并茂,介绍当时的休闲活动。(3)在勾栏可以欣赏到哪些演出?介绍戏剧表演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 杂剧形成于宋,兴盛于元。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3.大城市之美食以《清明上河图》里面出现的美食画面为例,介绍当时的美食以及经营的饮食业。大城市之雅趣图文并茂介绍宋朝百姓的雅致生活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二5.大城市之节日 (1)祖庙的元宵喜乐会居岭南腹地的佛山镇,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也有异彩纷呈、历史悠久的元宵民俗活动:“上元开灯宴,普君圩为灯市,灯之名状不一……他乡皆来买灯、挈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溪畔弥望,(皆)率灯客矣。”。“花灯节”、“通济日”是佛山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佛山元宵节画卷》宋代的重要节日还有哪些,为什么他们要过这些节日?介绍节日总结:节日,承载着世代传承的美好祝愿。节日背后,蕴藏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吗?过渡: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宋朝文人既写诗也填词,但是宋人诗的成就往往没有词的成就高。 学生通过文字材料(数字和图片)初步感知都市之大:规模大、人口数量多,观看视频,对当时的城市繁华现象有更切身的体会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落实基础知识。学生结合课本介绍,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感悟宋元时期庙会经济的繁荣,并让学生做好笔记。学生通过文字材料(数字和图片)初步感知都市之大:规模大、人口数量多,观看视频,对当时的城市繁华现象有更切身的体会学生观看图片及文字介绍,从身边的历史入手,了解古戏台。观看图片,从身边的历史入手,感知瓦子、勾栏的作用。学生自由介绍最感兴趣的一项娱乐休闲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清明上河图》中许多的街边小吃摊以及卖饮料的小摊位等学生分析材料,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知道宋朝人的雅兴:挂画、插花、点茶等。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佛山的元宵节盛况,并回答问题。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历史。同学们从学过的古诗中找一找,宋元时期有哪些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之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连线题。 问题导学,初步感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带着问题来学习。利用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祖庙庙会的介绍,进入历史情景,直观感受宋朝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用图示归纳法让学生更加清晰。设置问题,穿越时空,让学生进行思考,掌握相关的概念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投票功能,选出介绍最好的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让学生领略宋朝的美食文化。学生通过文字介绍,了解宋朝生活的雅趣,为后面“宋词”内容的讲解作铺垫。通过熟悉的乡土历史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学生点评和点拨。让学生吟诵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从诗词中了解历史,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篇:走近文化——词曲史画品繁华 宋词(1)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2)格式: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3)内容:宋词内容风格多样,内容广泛。例子:苏轼《望江南》体会唐诗到宋词的变化,由吟诵到唱的转变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不是诗的延续,而是对民间歌曲的再创造。代表人物表格列出过渡: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三座高峰。元曲又是怎样走向兴盛的?2.元曲(1)艺术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3)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4)发展特点过渡:除了文学方面成就以为,宋元时期的史学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 被誉为“史学两司马”,即司马迁和司马光。我们已经知道司马迁和他的成就,那么司马光有什么成就呢?3.史书(1)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下表。(2)时空观念(3)游戏环节·活学活用4.绘画(1)视频动画介绍《清明上河图》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宋词的特点、格式、内容。并指出在宋朝流行的原因。学生欣赏最近热门节目《古韵新声》体会宋词演唱的方式。学生阅读书本,概括宋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流派。学生根据图片材料,了解最优秀的杂剧家关汉卿催人泪下的经典《窦娥冤》学生能够站在当时的时代角度,运用自己的语言采纳某个学派的观点,可以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学生根据书本归纳,分析两者的不同。并通过时间轴和游戏方式进行巩固。学生观看视频,总结绘画特色,回顾本课内容。 通过视频节目及演唱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更加通俗了解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有所了解,因而以学生归纳为主,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初步掌握宋词代表人物的不同风格。元曲对初一学生来说很陌生,这个环节主要由老师讲解,重点剖析元曲兴盛的背景或原因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学生更加清晰了解两本书的时间范围,并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巩固,增强课堂趣味性。充分利用《清明上河图》,带领学生再次了解宋朝的市民生活、美食、娱乐等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繁华”二字。
第三篇:感悟发展——析古论今享繁华 (一)学生活动思考: 合作探究:宋元时期都市文化丰富多彩的原因?材料一(东京)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华录·序》材料二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摘自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播放视频:文化传承推动社会进步《魅力佛山》 学生小组探究通过观看视频《魅力佛山》,学生对于文化的交流传承更有感悟。情感升华,回归今天的生活。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宋元都市生活繁华及宋词、元曲、兴盛的背景。以古论今,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当前的发展,画龙点睛之处,希望学生看完之后有所体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1.思维导图归纳2.达标测评出示相关的客观题。 通过智慧课堂的推送功能,推送笔记给学生,并做好笔记。学生完成课堂的客观题,检测当堂知识是否掌握 表格归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易懂。可以通过智慧课堂的评测功能,快速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人文主题的内容,本课运用了乡土历史的资源,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求知欲,渗透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 本人利用平板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抢答,点赞,小组合作拍照,答题现场纠错,小组展示等,同时利用数据学习分析,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精准地获得学生本节课的真实表现。通过课前预习和测评反馈,实现“以学定教”;在课中通过实时检测和互动交流,实现“精准教学”;在课后通过智能化作业推送和微课式辅导,实现“因材施教”。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生思维活跃度高,课堂气氛热烈,课堂目标完成度高,充分显示了智慧课堂的教育优势。3.在本节课难点,即对繁华都市生活的理解上,从乡土历史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入手,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认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检查上,结合了当今社会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让学生形成“古为今用”的问题分析能力,最终也让学生明白: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培养文化自信。4.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准确,到后期部分题目评讲比较仓促。学生的小组展示由于时间问题还不够充分。对于的智慧课堂功能挖掘及与课本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功能未能充分为教与学服务,希望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术为辅助”。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