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线上教学自测自评卷(生物)
一、选择题
1. 最新研究表明,内质网膜与线粒体膜、高尔基体膜等之间存在紧密连接的结构,称为膜接触位点(MCS),如下图所示。MCS能够接收信息并为脂质Ca2+等物质提供运输的位点,以此调控细胞的代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CS中既有受体蛋白,又存在转运蛋白
B. MCS加强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C. 内质网与核糖体和中心体之间也存在MCS
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信息交流必须经过MCS
2. 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的线粒体内膜富含ATP合成酶,该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寒冷条件下,BAT内的UCP蛋白能在线粒体内膜上建立新的运输通路,该通路增大了内膜对H+的通透性,从而消除H+梯度,维持体温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Pi结合成ATP
B. H+通过UCP蛋白的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
C. 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梯度,BAT将不会合成ATP
D. 寒冷条件下,BAT通过减少ATP合成使更多能量转化为热能
3. 为满足蛋白质代谢障碍患者对低谷蛋白稻米的特殊需求,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低谷蛋白水稻突变体LGC—1,LGC—1的谷蛋白基因GluB5的终止子缺失,与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99.8%的谷蛋白基因GluB4尾尾相连(如下图所示),GluB5基因转录时可通读至GluB4基因,从而形成局部双链的RNA,使水稻表现出低谷蛋白性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转录时,GluB4基因以β链为模板,GluB5基因以α链为模板
B. LGC—1表现出低谷蛋白性状是由于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受阻所致
C. 低谷蛋白水稻突变体LGC—1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正常的GlaB5基因和GluB4基因转录出的RNA碱基序列互补
4. 细胞分裂时,外界不利因素易使染色体断裂,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无法进入细胞两极。在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成为微核。用甲醛溶液处理萌发的大豆种子。在0.1%~3%浓度范围内,大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及染色体断裂的发生率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这个范围二者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醛对大豆诱变的最佳敏感范围为0.1%~3%
B. 形成微核的染色体片段可能是在甲醛的作用下丧失了着丝粒
C. 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大豆种子的微核率下降、发芽率升高
D. 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来观察微核
5. 肾上腺素具有提高心脏收缩力、加快心率并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皮质醇可通过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迷走神经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促进肾上腺素和嗜铬粒蛋白(CgA)的分泌。研究发现,CgA能转变为儿茶酚抑素,儿茶酚抑素可作为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发挥作用,其水平降低会诱发原发性高血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素的分泌既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
B. 肾上腺髓质细胞上存在皮质醇和乙酰胆碱的受体
C. 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D. 抑制CgA分泌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6. Her神经元能促使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科研人员推测老年人睡眠时间短、易觉醒可能与Hert神经元活动改变有关。为验证这一推测,科研人员利用年轻鼠和老年鼠进行了Hert神经元离体电生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老龄化过程中,Hert神经元的K+通透性降低
B. 与年轻鼠相比,睡眠阶段老年鼠的Hert神经元更易被激活
C. 增大年轻鼠的Hert神经元外Na+浓度,神经元更容易被激活
D. 向老年鼠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易觉醒症状可得以改善
7. 肝脏中6-磷酸葡萄糖酶缺乏可导致糖原累积病I型,临床表现为空腹低血糖、生长发育缓慢。下图为相关部分代谢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而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消耗ATP
B. 正常人肝细胞中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和葡萄糖激酶基因均能表达
C. 糖原累积病I型急性发作时应立即静脉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D. 糖原累积病I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可以缓解空腹低血糖症状
8. 科研人员用LCM病毒感染小鼠甲,7天后杀死小鼠并分离得到脾脏细胞,再取带51Cr标记的被LCM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乙的吞噬细胞,将上述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经离心后检测到上清液中51Cr的放射性高于对照组(提供脾脏细胞的小鼠未受1CM病毒感染)。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从小鼠甲中分离得到的脾脏细胞中含细胞毒性T细胞
B. LCM病毒感染可激发小鼠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小鼠的吞噬细胞是LCM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
D. 若去除小鼠甲的APC细胞,上清液中放射性将增强
9. 夏天中午温度较高,植物为了减少蒸腾失水,气孔会关闭,导致“光合午休”现象的发生。脱落酸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合午休”现象是由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的
B. “光合午休”现象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长期进化的结果
C. 脱落酸能促进气孔打开以减弱“光合午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D. 脱落酸作为信息分子,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调节“光合午休”现象
10. 三江源地区生活的大批藏野驴,因放牧业、偷猎等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更好地保护藏野驴,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内容是( )
A.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藏野驴的种群数量
B. 采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分析藏野驴的食物组成
C. 连续几年统计藏野驴个体数量并计算出生率
D. 利用藏野驴牙齿特征确定其年龄以绘制种群的年龄结构
11. “内分泌调节学说”可用于解释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该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心理“紧张”压力加强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影响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生物体生长代谢障碍,甚至会因低血糖休克死亡,从而抑制种群的增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内环境稳态的有序调节
B. 种群数量爆发后急剧下降有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C. 个体间心理“紧张”压力导致了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D. 负反馈调节在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研究者调查三种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中部分生物组成情况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未退化 轻度退化 中度退化
植物 植物种类数 14 13 14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组成 螨类 70.89% 46.51% 30.75%
跳虫 10.13% 49.10% 59.09%
昆虫 18.98% 4.39% 10.16%
土壤有机碳(g·kg-1) 75.39% 59.959 69.20%
A. 不同退化程度下群落物种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B. 可用跳虫的数量评估不同区域草地的退化程度
C. 调查土壤节肢动物组成时适于用样方法
D. 土壤有机碳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13. 牡蛎能以裙带菜和有机碎屑为食,能滤除水中颗粒物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其排泄物还可以为裙带菜提供氮肥,因此养殖针时常与裙带菜共同挂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牡蛎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牡蛎和裙带菜共同挂养可以实现氮元素的循环
C. 牡蛎和裙带菜共同挂养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海洋中牡蛎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14. 科学家对某草地的“草→田鼠→胁”这一食物链及其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10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 草进入田鼠体内的能量为1.05×1010J/hm2/a
B. 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3%
C.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
D. 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约2.215×108J/hm2/a
15. 森林中,健康的树会产生足够多的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敬而远之,但白蚁可以在短时间内粉碎病弱或倒下的大树。非洲稀树草原的大白蚁会建造高大蚁丘,这些蚁丘为很多动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健康树木可以通过化学信息防御白蚁的进攻
B. 病弱树木的粉碎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森林的更新
C. 白蚁的存在能提高森林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率
D. 白蚁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上起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唾液腺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支配,前者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唾液腺分泌少量水少而酚多的黏稠唾液,后者释放乙酰胆碱,使唾液腺分泌大量水多而酶少的稀薄唾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感觉神经,其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分泌的调节是完全自主的
C. 使用抑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的药物可能会使分泌的唾液更黏稠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的作用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17. 科研人员将对鱼过敏者的血清注入到正常人前臂皮内,48小时后在相同位置注入鱼的提取液,结果在注射处很快出现红晕等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反应的部分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体E与Fc受体和过敏原均能特异性结合
B.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使记忆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E引发过敏反应
C. 过敏者的血清内含有的抗体E可与正常人体内的肥大细胞结合
D. 将过敏原注射到过敏者前臂皮内,注射处不会出现红晕等反应
18. 雀鳞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1时雀鳍与甲种群数量相等
B. 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
C. 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捕食关系
D. 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K值比雀鳝的大
19. 星杆藻和针杆藻是两种硅藻,两者都需要利用硅酸盐进行繁殖。下图为星杆藻与针杆藻混合培养下种群密度与硅酸盐浓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期间,针杆藻始终在竞争中占优势
B. 0-10天内,两种硅藻不存在种间竞争
C. 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低于星杆藻
D. 自然界中硅酸盐含量可能导致二者生态位分化
20. 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难以降解的藻毒素,严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采集某湖水样本,测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动物可食用组织的藻毒素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水生生物种类 分布 食性 藻毒素含量(ug/g干重)
微囊藻暴发初期 微囊藻暴发期
微囊藻 浮游 —— 2.03 7.14
铜锈环菱螺 底栖 以有机碎屑、浮游藻类等为食 0.63 3.69
鲢鱼 水体上层 主要以浮游藻类为食 1.05 12.936
翘嘴红鲌 水体中上层 以鱼、虾为食 1.11 35.91
鲤鱼 水体下层 以有机碎屑、幼螺、藻类等为食 0.47 11.07
A. 微囊藻的增殖必然导致湖泊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B. 表中生物不同分布体现了湖泊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鲢鱼与鲤鱼不同食性说明两者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D. 翘嘴红鲌属于所调查水域的最高营养级生物
三、非选择题
21. 在夏季栽培中,番茄经常面临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导致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PSII是一种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的复合体,D1蛋白是PSII的核心蛋白。研究发现亚高温强光(HH)条件下,过剩的光能会损伤D1蛋白,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1)PSII位于_____膜上。PSII吸收的光能首先储存在_____中,然后再用于_____过程。
(2)为研究亚高温强光(HH)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番茄进行不同条件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可知,HH条件下,过剩光能产生的原因不是气孔因素引起的,理由是_____;而是由于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使_____的合成速率下降,导致光反应产物积累,进而使光能转化效率降低而造成光能过剩,对植物造成危害。
(3)研究发现,D1蛋白周转(D1蛋白更新合成)和叶黄素循环(几种叶黄素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是植物应对高温高光强条件的重要保护机制。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四组处理,A组在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培养,B组用H2O处理,C组用叶黄素循环抑制剂(DTT)处理,D组用D1蛋白周转抑制剂(SM)处理,其中B、C、D三组均置于HH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在HH条件下,D1蛋白周转比叶黄素循环对番茄植株的保护作用_____(填“强”或“弱”),理由是_____。
22. 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叶形有圆形和心形两种,由基因D、d控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基因R、r控制。现有表型均为圆形叶红花的雌、雄两株植株,对其中一株植株进行诱变处理,使其产生的某种基因型配子不育,然后让这两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不考虑XY同源区段
亲本 F1
圆形叶红花雌株×圆形叶红花雄株 圆形叶红花 心形叶红花 圆形叶白花 心形叶白花
雌株 1/3 1/6
雄株 1/12 1/4 1/12 1/12
(1)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D、d位于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若不进行诱变处理,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_____。
(3)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_____的_____(填“雌”或“雄”)配子不育。利用亲本和F1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后代中有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即可证明上述推论(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
(4)假设诱变处理对植株的影响同样适用于F1植株,则F3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和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子代雌性植株中圆形叶白花植株占_____。
23. 黑素细胞存在于皮肤底层并且能合成、分泌黑素。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皮肤缺乏黑素而出现白斑的疾病。科学家揭示了IFN—γ—CXCL—9/10—CRCX3通路相关蛋白可以在表皮募集并介导CDB+T淋巴细胞(CTL)杀伤黑素细胞,在白癜风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如图所示。
(1)CD8+T淋巴细胞起源于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2)由图可知,CTL特异性识别黑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促使其分泌_____,促进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从而诱导更多的黑素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3)为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科研人员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_____细胞获得白癜风模型鼠,以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连续数周测量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结果显示_____。
(4)科研人员进一步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_____的中和性抗体,对皮肤中CTL和黑素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据此可推测_____。
24. 褪黑素是一种藻类化合物,在动植物体内具有相同合成途径。人体内的褪黑素是由内分泌腺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的作用,其分泌的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
(1)外界暗信号会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其细胞膜内电位变为_____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伴随着_____信号到_____信号的转变。
(2)据图可知,暗信号引起褪黑素合成和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褪黑素会抑制下丘脑的兴奋性,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调节。
(3)研究发现,褪黑素在植物体内虽然含量微少,但在调节生长发育、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将褪黑素确认为一种植物激素,其依据是_____(答出2点即可)。在植物体内,结构上和褪黑素相似的植物激素是_____。
(4)为探究褪黑素(MT)对盐胁迫条件下荞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CK表示对照组)。
分析图1可推断出MT能_____(填“加重”或“缓解”)盐胁迫对莽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图2可推测MT能提高植物在高盐浓度下抗性的原因是_____。
25. “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即使大型肉食动物没有捕杀猎物,它们的叫声、气味也会使猎物不安甚至逃离。莫桑比克内战导致该国某国家公园内植食性动物林羚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儿近灭绝,使一直生活在密林地带躲捕食的林玲敢于冒险进入无树的平原地带。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划分,林羚属于_____。大型肉食动物的叫声和气味使林羚不安甚至逃离,这一过程涉及的信息类型有_____,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为探究大型肉食动物的消失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生态学家们分别在密林地带和平原地带播放捕食者的叫声,随后测定实验前后林铃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并分析了林羚的食物组成,结果如下:
表1
离声源的距离变化(m)
平原 密林
实验组 76.4 73
对照组 -5.1 -7.6
表2
平原 密林
食物中的比例 番荔枝科 0 0.08
沟繁缕科 0.1 0
豆科 0.8 0.25
食物中可消化的能量(KJ/g) 14.1 12.7
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质(% 18 11.5
①该实验中对照组处理是_____。由表1可知大型食肉动物能够影响林羚的分布,理由是_____。
②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莫桑比克内战使林羚的天敌几近灭绝后,国家公园内林羚的生态位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变化。
③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林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有_____(答出两点)。
(3)林羚迁入平原地带后,某杂食性动物的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2:1调整为5:1,理论上讲,该生态系统供养的该杂食性动物的数量约为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算)。
高中线上教学自测自评卷(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题答案】
【答案】CD
【17题答案】
【答案】AC
【18题答案】
【答案】ACD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BCD
三、非选择题
【21题答案】
【答案】(1) ①. 类囊体 ②. NADPH和ATP ③. 暗反应(C3的还原)
(2) ①. HH条件下,气孔开度降低,但胞间C2O浓度却升高 ②. C3
(3) ①. 强 ②. 与CK相比,SM和DTT处理下番茄光合效率下降,且SM处理组下降得更多
【22题答案】
【答案】(1) ①. 遵循 ②. X
(2) ①. RrXDXd、RrXDY ②. 2:1
(3) ①. RXD ②. 雌 ③. 实验思路:让亲本(或F1)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
(4)1/3
【23题答案】
【答案】(1) ①. 骨髓 ②. 免疫自稳
(2) ①. CXCL-9、CXCL-10 ②. 正
(3) ①. 黑素细胞特异性CTL ②. 模型鼠IFN—γ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鼠
(4) ①. IFN-γ ②. IFN-γ含量的升高会招募CTL到皮肤并大量杀死黑素细胞
【24题答案】
【答案】(1) ①. 正 ②. 电 ③. 化学
(2) ① 神经调节 ②. 反馈
(3) ①. 植物自身能够合成、含量微少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②. 生长素
(4) ①. 缓解 ②. MT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使细胞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植物细胞吸水
【25题答案】
【答案】(1) ①. 第二营养级 ②. 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③. 调节种间关系
(2) ①. 播放无关的声音 ②. 平原和密林地带实验组林羚都远离声源,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③.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④. 发生 ⑤. 平原中大型肉食动物减少和食物所含能量较多(营养丰富或蛋白较多)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