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模块综合试卷(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1·广东,1)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
选项 A B C D
文物
名称 铸客大铜鼎 河姆渡出土陶灶 兽首玛瑙杯 角形玉杯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球棍模型可以表示甲烷分子,也可以表示四氯化碳分子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CH2Cl2的电子式为
D.乙醛分子的结构式:
3.(2021·河北,4)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2和SO2均为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B.汽车尾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O、SO2和PM2.5
C.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NO和NO2作为肥料,实现氮的固定
D.工业废气中的SO2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
4.某种煤气的组成是:50%氢气、30%甲烷、10%一氧化碳、6%氮气和4%二氧化碳(均为体积分数),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2CO(g)+O2(g)===2CO2(g)ΔH=-565.2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mol-1
则在标准状况下,224 L该种煤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 )
A.2 027.1 kJ B.4 382.5 kJ
C.5 094.1 kJ D.5 811.5 kJ
5.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NO2,是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日光照射下,NO2发生一系列光化学烟雾的循环反应,从而不断产生O3,加重空气污染。反应过程为①NO2NO+O;②2NO+O2―→2NO2;③O+O2―→O3。下列对该反应过程及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O2起催化剂作用
B.NO起催化剂作用
C.NO2只起氧化剂作用
D.O3与O2互为同位素
6.(2022·河南三门峡高一期末)实验室用Fe粉、试剂X、NaOH溶液配制能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的Fe(OH)2,制备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OH溶液应置于装置Ⅰ中
B.实验后期要打开止水夹
C.装置Ⅱ中发生的反应有Fe2++2OH-===Fe(OH)2↓
D.试剂X可以是稀硫酸或CuSO4溶液
7.已知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1 g丙烷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50.45 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3,三个碳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B.除去丙烷气体中少量的乙烯,可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丙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1 mol丙烷被氯气完全取代,需要8 mol氯气
D.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3H8(g)+5O2(g)―→3CO2(g)+4H2O(l) ΔH=-50.45 kJ·mol-1
8.在下列反应中,生成物能量总和高于反应物能量总和的是( )
A.Zn(s)+CuSO4(aq)===ZnSO4(aq)+Cu(s)ΔH=-216 kJ·mol-1
B.CaCO3(s)===CaO(s)+CO2(g)ΔH=178.5 kJ·mol-1
C.2HI(g)===H2(g)+I2(s)ΔH=-53.0 kJ·mol-1
D.2H2(g)+O2(g)===2H2O(l)ΔH=-484 kJ·mol-1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O+H2O===Ca(OH)2可放出大量热,可利用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任何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有化学键断裂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D.灼热的铂丝与NH3、O2混合气接触,铂丝继续保持红热,说明氨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10.已知一种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若将该有机物与适量的氯气混合光照,则生成的产物的种类共有( )
A.2种 B.4种 C.5种 D.6种
11.(2021·河北,2)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芦苇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B.聚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可用于制作不粘锅的耐热涂层
C.淀粉是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的天然高分子物质
D.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可降解材料
12.以反应5H2C2O4+2MnO+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 (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① 0.10 2.0 0.010 4.0 25
② 0.20 2.0 0.010 4.0 25
③ 0.20 2.0 0.010 4.0 50
A.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B.若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5×10-4 mol·L-1·s-1
C.实验①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D.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13.对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
C.实验Ⅲ:试管内溶液中产生血红色沉淀
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乙醇催化氧化为乙醛:2CH3CH2OH+O22CH3CHO
B.苯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制硝基苯:+HNO3+H2O
C.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H2OH+CH3COOHCH3COOC2H5+H2O
D.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H2CH2+Br2―→CH2Br-CH2Br
15.(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某同学对铁的氧化物产生浓厚兴趣,查阅资料后制成以下卡片:
在空气中把铁灼烧到500 ℃就形成Fe3O4;温度再升高,可形成Fe2O3;在更高的温度下加热Fe2O3(约1 400℃)时,又可得到Fe3O4。 即:FeFe3O4Fe2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O、Fe2O3和Fe3O4均为黑色固体
B.反应②的温度比反应③的温度高
C.热稳定性顺序:FeO>Fe2O3
D.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复杂,若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则化学式可写为FeO·Fe2O3
16.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17.已知反应:2A(l)B(l) ΔH=-Q kJ·mol-1,取等量A分别在0 ℃和20 ℃下反应,测得其转化率Y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代表20 ℃下A的Y-t曲线
B.反应到66 min时,0 ℃和20 ℃下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C.0 ℃和20 ℃下达到平衡时,反应都放出Q kJ热量
D.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b
18.镁-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Mg+O2+2H2O===2Mg(OH)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氧气的电极为负极
B.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Na+由负极移向正极
C.负极的电极反应为Mg-2e-+2OH-===Mg(OH)2
D.当电路中转移0.04 mol电子时,参加反应的O2体积为224 mL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6分)
19.(10分)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C.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锌片质量减少
D.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 pH 均增大
②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________(填“>”“<”或“=”)乙。
③请写出图中构成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31.5 g时,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
(2)图丙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通甲烷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分)有关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不加热也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KSCN溶液混合后呈血红色。
据此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量A的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21.(10分)2SO2(g)+O2(g)2SO3(g),是工业制硫酸的主要反应之一。
(1)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该反应为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在2 L绝热密闭容器中投入2 mol SO2和b mol O2,如图是部分反应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0~10 min内,v(SO3)=________。
②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③下列情况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v(SO3)=v(SO2)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t时刻,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改变
D.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22.(14分)为测定某烃A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对这种烃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该烃,使其充分燃烧后的气体通过干燥管,干燥管增重7.2 g;再通过石灰水,石灰水增重17.6 g。
②经测定,该烃(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1。
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1)0.1 mol该烃A能与________ g溴发生加成反应;加成后需________ mol溴蒸气才能完全取代。
(2)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B通过两次氧化可得到D,也可通过加入氧化剂__________(任填一种)直接氧化为D。
(3)E是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写出E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合成E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
(4)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试管甲中上层为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①实验开始时,试管甲中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中和乙酸和乙醇
B.中和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
C.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析出
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
③在实验室利用B和D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中,若用1 mol B和1 mol D充分反应,不能生成1 mol乙酸乙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O2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综合试卷(二)
1.A 2.D 3.D 4.B 5.A
6.C [NaOH溶液应置于Ⅱ中,铁粉和稀H2SO4置于Ⅰ中,A错误;实验开始要先打开止水夹,用Fe与H2SO4生成的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后关闭止水夹,继续生成的H2使Ⅰ中压强增大,将FeSO4溶液压入Ⅱ中,B错误;由B项分析知,Ⅱ中发生反应:Fe2++ 2OH-===Fe(OH)2↓,C正确;试剂X可以是稀H2SO4,不能是CuSO4溶液,因为Fe+CuSO4===FeSO4+Cu,无法生成还原性气体H2,不能排尽装置内的空气,D错误。]
7.C [A项,丙烷分子中三个碳原子是锯齿形,不在一条直线上,故错误;B项,除去丙烷气体中少量的乙烯应通入溴水,使乙烯发生加成反应而除去,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会使乙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引入新杂质,故错误;D项,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应为C3H8(g)+5O2(g)―→3CO2(g)+4H2O(l) ΔH=-2 219.8 kJ·mol-1,故错误。]
8.B [生成物能量总和高于反应物能量总和,故为吸热反应,ΔH>0,故B正确。]
9.D [在理论上,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而反应CaO+H2O===Ca(OH)2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错误;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但不一定都是热量变化,也可能是光能、电能等多种形式,故B错误;某些物质的溶解、电离或状态的变化可能伴随着化学键的破坏,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C错误;氨气的催化氧化用灼热的铂丝作催化剂,由于是放热反应,所以铂丝保持红热,故D正确。]
10.C [因为C4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4H3Cl、C4H2Cl2、C4HCl3、C4Cl4和HCl,由C4Cl4中的4个C原子构成正四面体知,C4H3Cl、C4H2Cl2、C4HCl3、C4Cl4的结构都只有一种,所以C4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的种类共有4种,加上无机物氯化氢,共有5种产物,C正确。]
11.B [芦苇中含有天然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故A正确;聚氯乙烯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有毒气体,因此不能用于制作不粘锅的耐热涂层,故B错误;淀粉为多糖,属于天然高分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故C正确;大豆蛋白纤维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因此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可降解材料,故D正确。]
12.B [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得5H2C2O4~2MnO,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三个实验中,所加H2C2O4溶液均过量,故A正确;根据已知数据可得v(KMnO4)=≈1.67×10-4 mol·L-1·s-1,故B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②只是浓度不同,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故C正确;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2+,故D正确。]
13.D [实验Ⅰ中液体分层,下层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A错误;实验Ⅱ中氨水呈弱碱性,故烧杯中出现红褐色沉淀,B错误;实验Ⅲ试管中溶液变为血红色,而不是生成血红色沉淀,C错误;实验Ⅳ中浓硫酸吸收饱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形成过饱和硫酸铜溶液,从而析出晶体,D正确。]
14.C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反应为2C2H5OH+O22CH3CHO+2H2O,故A错误;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液中,并在50~60 ℃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H2O,故B错误;乙醇和乙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为CH3COOH+C2H5OHCH3COOCH2CH3+H2O,故C正确;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和溴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化学方程式为Br2+CH2==CH2―→BrCH2CH2Br,故D错误。]
15.D [Fe2O3为红色固体,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Fe在500 ℃时生成Fe3O4,继续升高温度生成Fe2O3,而在1 400 ℃时Fe2O3转化为Fe3O4,所以反应②的温度比反应③的温度低,B错误;FeO不稳定,在空气中会被迅速氧化为Fe3O4,C错误;四氧化三铁中Fe为+2价和+3价,个数比为1∶2,化学式可写为FeO·Fe2O3,D正确。]
16.A [乙烯能与单质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 二溴乙烷,1,2 二溴乙烷是一种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的有机物,故A项正确;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但是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羟基上的氢活泼,故B项错误;用乙酸可清除水壶中的水垢,根据强酸制弱酸,说明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故C项错误;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生了HCl,HCl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而不是生成氯甲烷的原因,故D项错误。]
17.B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就先达到平衡,即曲线先出现拐点,故b代表20 ℃下A的Y-t曲线,A项错误;反应到66 min时,0 ℃和20 ℃下的转化率相同,因二者的起始量相同,故此时放出的热量相等,B项正确;2A(l)B(l) ΔH=-Q kJ·mol-1表示2 mol A完全反应放出Q kJ热量,因无法知道具体有多少A物质已经反应,故放出热量也无法计算,C项错误;b是代表20 ℃下的Y-t曲线,a是代表0 ℃下的Y-t曲线,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18.C [氧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故A项错误;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溶液中的OH-由正极移向负极,Na+不能通过阴离子交换膜,故B项错误;负极镁失电子变成镁离子,与正极移过来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所以电极反应式为Mg-2e-+2OH-===Mg(OH)2,故C项正确;未注明是否为标准状况,无法确定氧气的体积,故D项错误。]
19.(1)①BD ②> ③Zn-2e-===Zn2+ ④NA (2)CH4+10OH--8e-===CO+7H2O
解析 (1)①甲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所以属于原电池,乙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选项A错误;乙不能构成原电池,氢离子在锌片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选项B正确;甲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铜片质量不变,乙中锌片和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所以质量减少,选项C错误;两烧杯中锌和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均减小,选项D正确。②甲能构成原电池,乙不能构成原电池,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加速被腐蚀,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乙。③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作负极,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④甲中正极反应为2H++2e-===H2↑,溶液质量增重31.5 g(32.5 g-1 g)时,消耗0.5 mol Zn,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NA。(2)通甲烷的一极为负极,碱性条件下甲烷失电子生成碳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7H2O。
20.(1)HNO3 Fe(NO3)3 NO2
(2)白色沉淀逐步变成灰绿色,最终为红褐色沉淀
(3)3Fe+8H++2NO===3Fe2++2NO↑+4H2O
(4)不能。根据图中反应③,NO遇浓硝酸可转化为NO2
解析 (1)从转化关系图分析判断,单质B和A的浓溶液加热时才能发生反应,说明B为金属,在浓酸溶液中发生钝化,加热发生反应,A的稀溶液和B单质反应生成的产物与B和A的浓溶液加热反应产物不同,说明B为变价元素,判断为Fe,A为HNO3,D为Fe(NO3)3,E为NO2,G为NO,J为Fe(NO3)2,L为Fe(OH)2,K为Fe(OH)3,Q为NaNO3。(2)反应④是氢氧化亚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现象是白色沉淀逐步变为灰绿色,最后变化为红褐色沉淀。(3)反应②是过量铁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NO+8H+===3Fe2++2NO↑+4H2O。(4)由反应③2HNO3(浓)+NO===3NO2+H2O,如果生成NO,遇到浓硝酸又转化为NO2。
21.(1)放热 (2)①0.05 mol·L-1·min-1
②70% ③CD
解析 (1)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①由图可知10 min时生成三氧化硫是1.0 mol,浓度是0.5 mol·L-1,则v(SO3)==0.05 mol·L-1·min-1。②反应达到平衡时剩余的SO2是0.6 mol,则消耗二氧化硫是1.4 mol,SO2的转化率为×100%=70%。③v(SO3)=v(SO2)中没有指明反应的方向,则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A项错误;密度是混合气体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因此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B项错误;由于是绝热密闭容器,则t时刻,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改变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C项正确;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则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D项正确。
22.(1)16 0.4 (2)羟基 酸性KMnO4(或K2Cr2O7)溶液 (3)?CH2—CH2? 加聚反应 (4)①防倒吸 ②BC ③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
(5)CH3CH2CH2COOH (CH3)2CHCOOH
解析 A为烃,该烃(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1,则该烃的摩尔质量为1.25 g·L-1
×22.4 L·mol-1=28 g·mol-1,该烃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干燥管中物质吸收H2O,石灰水吸收CO2,n(H2O)==0.4 mol,n(CO2)==0.4 mol,n(C)∶n(H)=0.4 mol∶(0.4 mol×2)=1∶2,所以该烃为CH2==CH2,A和水反应生成的B为CH3CH2OH,B和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D为CH3COOH,B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C为CH3CHO,C发生氧化反应生成D,E为高分子材料?CH2—CH2?,结合题目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