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3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教学例题1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堂上训练,理解平均分
1、完成书本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第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书本练习二第2题。
四、学生谈收获。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全节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小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平均分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2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
1、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个果冻,有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2、合作探索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 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1、完成第10页下面 “做一做”的第1小题。
摆一摆,填一填。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 )份。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 )份。
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2、完成第10页下面 “做一做”的第2小题。
圈一圈、填一填。
16个杯子,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数一数后,再汇报自己是怎样分的,分得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5、6小题。
第5小题。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第6小题。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 )袋。18个玉米,可以装( )袋。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并进行评价。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学均分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是的,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可以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也可以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
五、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按每几个一份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 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
(
一键发布配套作业
&
AI智能精细批改
(任务-发布任务-选择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