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 ②搬运作用 ③风化作用 ④堆积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较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读图,完成下面3-5小题。
3.推测尖顶山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喷出——冷却凝固——流水侵蚀
B.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D.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4.内力作用停止后的若干年内,平顶山( )
A.高度升高,面积变大 B.高度降低,面积变小
C.高度升高,面积变小 D.高度降低,面积变大
5.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是( )
A.台地、平顶山、尖顶山 B.尖顶山、台地、平顶山
C.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D.台地、尖顶山、平顶山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表示青藏高原季风纬向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6-7小题。
6.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7.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下图为中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
A.海水深度变小
B.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
C.海水深度变大
D.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
9.冬季时,乙处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 )
A.向东移动 B.向南移动 C.向西移动 D.向北移动
10.从总体看,图示各海域中渤海透明度最低,其原因是( )
①表层浮游生物密度大 ②周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③入海河流含沙量大 ④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扩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苏木吉林湖是我国内蒙古西部的一个湖泊,其位于低洼地带,周围被明显的沙山分水岭圈闭,形成局部流域。左图为苏木吉林湖区等水位线图,右图为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图。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苏木吉林湖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地下水 B.雨水 C.高山冰川融水 D.邻湖湖水
12.与南方平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图中湖泊冬季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属于淡水湖泊,盐度低,冬季冰封期长
②离冬季风发源地近,沿湖地区植被茂盛
③周围地势高,导致湖面风速小
④纬度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示为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14.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16.上述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 B.从沿海到内陆
C.非地带性 D.纬度地带性
二、材料题(17题20分,18题14分,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左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示意图。
(1)说出左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并简述丙地貌的成因。(6分)
(2)指出左图中岩体①②的形成顺序及①②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6分)
(3)简要描述右图中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并说出我国西北地区旱扇发育最活跃的季节。(4分)
(4)简述旱扇和湿扇沉积物颗粒变化的共同特征,并说明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的主要原因。(4分)
18、读“甲、乙两国部分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6分)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4分)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4分)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6分)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4分)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C D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D C A B
二、综合题
17、(1)甲:断层;乙:背斜;丙:向斜。
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2)形成顺序:岩体①形成较岩体②晚。
①形成的地质作用:岩浆侵入、冷却凝固(或内力作用);②形成的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或外力作用)。
(3)原因: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季节:夏季。
(4)共同特征;沉积物颗粒直径都是自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
主要原因: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流量较大,时令河流量较小,因此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18、(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西北风。成因: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19、(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