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1课识记基础知识第四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 态度。
(2)地主隐瞒 ,少交赋税。
(3)北宋中期,政府不断增加 。
(4)连年战事和 ,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农民生活困苦,反抗不断发生。放任田产自然灾害赋税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赵匡胤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2)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 ,以相互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参知政事 2.强化皇权的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 ”局面。表现为宋辽“ ”。
(2)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3)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逐渐形成了“ ”局面。积弱澶渊之盟积贫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
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2)造成上述状况的根源在哪里?
[我的思考]
(1)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源:是由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推行
1043年,宋仁宗任用 、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2.内容
(1)定期考核政绩,依照 提拔官员,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范仲淹政绩(2)严格“ ”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3)改革 制,慎选地方官吏。
(4)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3.结果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新法被宣布废止。恩荫贡举 一、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
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
(1)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2)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 3.积弱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特别提醒]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之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而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 二、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怀疑,废止了新法,这是直接原因。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之多。[探究]
(1)材料一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的是宋太祖将什么大权完全集于自身?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则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解析] 本题以宋太祖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反映了宋太祖把军权集于一身;第(2)问注意直接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第(3)问作答的关键是理清集中军权、养兵政策与冗兵、积贫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 (1)军权。
(2)防止内患。
(3)军权集于皇帝一人,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造成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养兵政策,使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出现“冗兵”现象,导致军费激增,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课件24张PPT。第2课识记基础知识第四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 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 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 的局面。
2.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 ,主持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参知政事积贫积弱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 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 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 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 ,雇人服役。积贫农民贷款开垦荒地募役法免役钱 ④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 ,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 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
” 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务肥瘠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 秩序。
(2)内容:
①保甲法:把农民编为 ,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官马,可减免部分赋税。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
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 ,提高武器质量。封建统治保甲正将兵器 3.取士之法
(1)目的:为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 。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专考律令和断案等。
②整顿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设置武学、医学、律学,培养专门人才。
③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中下级官员。人才明法科太学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
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你认为王安石在“士、兵、农、商”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至少举一条)
[我的思考]
士:改革科举制度。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一、为什么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为“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特别提醒] 青苗法打破了地主垄断农村借贷市场的局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从中可以看到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的影子,从当时的世界看,具有先进性。二、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异同有哪些?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探究]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解析] 第(1)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2)问和第(3)问实际都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课件29张PPT。第3
课识记基础知识第四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 一、变法的命运
(1)守旧派的指责:采用各种办法阻止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 ”精神,即“天变不足惧, ,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动摇。
(4)结果: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
(1)农田水利法:不仅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三不足人言不足恤司马光 (2)方田均税法:使 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 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免役法:有利于 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
北宋 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豪强地主大商人社会经济财政收入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载:陛下(宋神宗)即位
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你认为王安石针对“积贫”而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项?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我的思考]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原因
(1)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 ,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兵农合一兵将分离 2.表现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 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 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 日之祸(按: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
(1)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上述观点。
(2)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我的思考]
(1)宋人邵伯温的观点是错误的。邵伯温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并把北宋的灭亡和宋廷的南迁归罪于王安石变更祖宗法度,视为祸根。
(2)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运动:在克服北宋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再加上用人不当且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加上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1.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种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4)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
2.历史局限
(1)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未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未能完全解决。
(2)变法措施意在抑制兼并和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而该阶层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权势,他们坚决反对变法。 (3)变法在实践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造成贫苦百姓负担加重,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4)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来讲,是失败的,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深刻的。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有哪些?
1.原因
(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
(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3)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某班在开展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的讨论时,同学们对变法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观点一 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变法使大地主阶层受到抑制,有利于中小地主阶层,而且没有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新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观点二 变法只是为了“制国用”的“敛钱术”。青苗法绝非对广大农民的仁政,而是加强了对农民的搜刮。募役法与青苗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市易法使许多重要城市的商业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总之,王安石提供的新东西主要是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探究]
你认为对王安石变法应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解析] 本题涉及对评价标准的选择与掌握。对王安石变法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全面的标准。
[提示]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在深入分析北宋社会发展要求和民众愿望的基础上,看他的改革措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不能以改革者个人命运的沉浮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准。王安石的某些新法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对他某些带有理想性而事实上无法推行的措施,既要指明它违反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看到它作为优秀的历史遗产的重大价值。 (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探究]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及对文学作品历史价值的认识(史学素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语句或信息(如“立新法扰民”)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又要看到话本的“艺术性”“主观性”甚至“夸张性”。[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