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1课识记基础知识第七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发展历程
(1)确立: 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2)强化: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包括 在内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
(3)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下的阶级关系
(1)地主占有 和农奴,公开出售农奴,甚至用农奴作贷款抵押。
(2)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被迫在 庄园无偿劳动后才能耕种自己的份地,承担很重的赋税。17土地彼得一世领主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1.表现
(1)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 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
(2)19世纪中叶,仍然处在 阶段,工业生产各部门及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
2.原因
农奴制度下,俄国缺乏自由劳动力、 投资和国内市场。
3.后果
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棉纺织工场手工业工业农奴制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
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我的思考]
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1)原因:19世纪初,俄国青年军官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
非常不满。
(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
(3)经过: 年,发动武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4)后果:对俄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封建专制1825 2.知识分子的争论
(1)焦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
(2)主张:
①守旧派:主张 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改革。
②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
。
③激进派:无条件地给予农民 和土地。自上而下份地自由 四、克里米亚战争
1.原因
俄国为扩大在 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2.经过
(1)1853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侵犯了英、法的利益,两国派兵进入 参战。
(2)英、法联军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855年秋,要塞沦陷,俄军战败。地中海克里米亚半岛 (3)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军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3.影响
(1)俄国 地位急剧下降。
(2)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行。国际 恩格斯说:“俄国所面临的是一场生产方式落后的民
族对几个具有现代化生产的民族的无望战争。”
(1)材料中提到的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具有现代化生产的民族”又指哪些国家?
(2)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根本原因何在?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的思考]
(1)克里米亚战争。英法。
(2)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一、“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有何异同点? 二、如何正确认识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实质和影响?
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应该从战争双方的目的来看,实质则需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影响要注意从对战争双方甚至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来考虑。具体表现在:
1.性质
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2.实质
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3.影响
(1)英法加强了在土耳其人世界的殖民势力。
(2)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特别提醒]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加剧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沙皇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才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因此,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探究]
(1)图一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2)图二中人物对俄国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
(3)在图三反映的战争中,俄军战果怎样?
(4)结合三幅图反映的信息,分析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解析] 第(1)问,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是通过纤夫拉帆船分析得出的,当时在英、法等国,轮船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只要答出俄国战败即可;第(4)问实际是要求结合三幅图总结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答案] (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
(2)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3)俄军战败,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4)政治上,农民的反抗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农奴制的落后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主要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思想文化上,俄国知识分子宣传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对沙皇专制统治造成很大冲击;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被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课件28张PPT。第2课识记基础知识第七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
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动荡,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
化解 ,巩固 ,增强国力。
3.表现
(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 的弊端。
(2)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力量化解来自 的阻力。矛盾农奴制统治封建地主(3)组织基础:
①成立 ,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 ,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 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4)个人作用:亚历山大二世的智慧与胆识。
4.结果
拟订了改革法案。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封建地主 二、“二一九法令”
1.签署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 的法令和宣言,又称解放法令。
2.内容
(1)政治上:农奴获得了 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 所有,但农民可以 一块份地。
(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废除农奴制人身地主赎买 右图是民众向沙皇亚历山大二
世欢呼的场面,假如这一“场面”
是真实的,那么你认为它应发生于哪
一事件后?“民众欢呼”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我的思考]
“二一九法令”颁布之后。
该法令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三、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
(1)作用:
①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②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 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2)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性质的改革。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 (3)地位:动摇了落后的封建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2.局限性
(1)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 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2)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3)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生产关系村社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
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材料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为何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我的思考]
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的社会形势而决定的。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观目的、性质及依据是什么?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是在主观上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2)1861年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①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②从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地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③从作用上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特别提醒] 判断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能依据改革者及其主观目的,而应从其内容和积极作用方面来判断。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二、“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亚历山大二世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制的意图。1859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高中历史教材[探究]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三条原则能否实现?为什么?
(2)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处理改革阻力这个难题?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在形势逼迫下被迫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力图在维护旧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答案] (1)三条原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当时阶级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正如列宁所讲,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赤裸裸的掠夺”。
(2)措施:在改革之前,首先借用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阶级的阻力,使封建地主阶级看到解放农奴是大势所趋。改革过程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
启示:改革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推行;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废除农奴制是19世纪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某班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探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同学们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对此的解释不尽相同。
观点一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探究]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依据。[解析] 本题为开放式题目,无论同意何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同意观点一,则要从改革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去回答。如同意观点二,则要指出改革的内容对地主有利,实质及政治上未触动封建专制等角度作答。
[答案] (1)同意观点一。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②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使其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2)同意观点二。①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实行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其表现为:最好的农田为地主所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少,而且还要交纳高出地价数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正“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重新戴上。②从政治上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所以说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课件25张PPT。第3课识记基础知识第七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 的解体。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 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19世纪80年代, 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部分。封建经济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农业 (2)工业:
①条件: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 。
②概况: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 的过渡。
3.存在问题
(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和
。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 。国内销售市场机器工厂西欧国家不平衡 1860~1890年,俄国生铁的产量由2 050万普特增至
5 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 250万普特增至5 200万普特……1866年俄国工厂不到3 000个,1903年已近9 000个了。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我的思考]
说明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
使 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 。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原来按照 审判的制度,建
立 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沙皇专制自治机构等级陪审 (3)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 。
3.影响
(1)仍然是一个封建 的国家。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 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义务兵役制西方书籍君主专制资产阶级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
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上图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事件涉及哪些领域?
[我的思考]
政治缓慢变革。
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
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
②表现: 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农民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 ,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农奴制残余资产阶级民粹派2.遇刺
1881年3月, 遭暗杀身亡。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 。
(2)俄国 的进程并未终止。
(3) 在所难免。亚历山大二世专制统治近代化革命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和特点有哪些?
1.表现
(1)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度增加。
2.特点
(1)发展迅速,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3)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
二、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后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1905年革命。
[特别提醒]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度,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农奴制改革一方面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巴库油田兴起,成为俄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上图是巴库油田的井架。
[探究]
(1)上图反映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当时俄国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
(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 首先重视材料信息,其次一定要与教材所学知识相结合,联系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回答。
[答案] (1)反映了石油生产中使用机器,实现了近代化生产的现象。说明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主要原因是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