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测能力)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3.1954年9月,张爷爷作为农业战线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宪法的诞生投上了庄严的一票。这部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下列对第二次历史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消灭了剥削制度
B.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为标志;以三大改造的完成作为标志
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施政方针;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1953年,逐渐有了互助组,即三五户人就可以成立一个互助组,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在搞单干。1956年进入初级社阶段,入社后,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了。1958年后农户全部加入了高级社。”据此可知,农业合作化( )
A.逐步推进,分段进行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
C.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下列事件中,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有( )
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③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④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7.“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这反映出赎买政策( )
A.采取和平过渡的方式进行改造 B.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C.推动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转变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8.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 “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大跃进”运动开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9.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
A.防风治沙的决心 B.助人为乐的品格
C.国际主义的视野 D.艰苦奋斗的精神
11.“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等史实说明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呈现出的特点是( )
A.在改革中开放 B.在曲折中前进
C.在传承中发展 D.在学习中创新
12.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
A.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B.过度依赖苏联政府支援
C.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D.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3.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导致下图C点到D点经济发展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 D.“文化大革命
14.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 )
A.推进了工业化的实现 B.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
C.实现了科教兴国的梦想 D.弘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15.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16.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图所示人物被誉为( )
A.“铁人” B.“最可爱的人”
C.“党的好干部” D.解放军好战士
17.他一个被旧社会迫害得家破人亡的孤儿,在解放后沐浴新中国的阳光雨露,学习、成长,经历在农场当拖拉机手,在鞍钢当推土机驾驶员的锻炼,最后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炼成时代道德楷模的。他指的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邓稼先 D.焦裕禄
18.“许多企业停工停产,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大批工人离开生活岗位‘闹革命’,生产第一线劳动力不足,武斗频繁,煤、电、运输紧张,使许多工矿企业和设备停工停产。”这是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在《风雨四十年》(1936—1976)中的一段描述。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A.“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社会主义改造中工作过粗过快
D.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19.70年奋进的脚步,70年光辉的历程。以下对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一步 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苦撑危局,努力减少内乱造成的损失,这期间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哪项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 )
A.兰新铁路 B.南京长江大桥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新藏公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4分)
材料二: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4分)
材料三: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四: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4分)
22.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提出“人人应当劳动”。另一代表人物欧文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将工业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之中。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批判性继承前人劳动思想的基础之上,以现实的劳动关系为对象,深則闲明了劳动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意义。
——《守正创新:以“劳”育时代新人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劳动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二;1935年8月30日夜间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了当时定额的13倍。不久,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与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人均工业产量增长速度为610。工业生产水平跃升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影响。(6分)
材料三: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一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一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3)分析材料三中漫画的寓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所示现的意义。(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劳动的看法。(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计划”改为“规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材料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
——均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回答2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回答2点)(6分)
2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习主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以下资料呈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经历,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苦难中铸就辉煌】
材料一: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征途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探索中收获成功】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下分别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什么道路?(2分)
【失误后拨乱反正】
材料三:
(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请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图中A处挫折所指代的事件?并回答在B处转折性历史事件中,我们党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3分)
【奋斗后赢得未来】
材料四:2021年5月28日至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坚韧不拔、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请你写出人们对图1、图2科学家的赞誉称号?并回答图3中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2分)
材料五: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举行,对于美方的“待客之道”,在首次会议的开场白中,杨洁篪严正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上图是这次战略对话后很多中国人争相转载朋友圈的一张对比图,体现了国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5)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到如今外交上的“霸气回应”,你认为中国外交底气显著增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认识?(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看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中,重工业所占比重非常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化体系,D项正确;从题干图示可以看出所展示的这些重点工程项目所占有的比例差距很大,并不均衡,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并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刚刚起步还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消灭了剥削制度,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以开国大典为标志的,排除B系那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以开国大典为标志的,而不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施政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答案选B。
9.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材料通过叙 述林县人民开凿太行山,修建红旗渠的事件体现了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 神。故本题选D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与挫折。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等史实说明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呈现出的特点是在曲折中前进。B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事件与传承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事件不能体现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D
解析: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都是20世纪60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选D。
15.答案:A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故C项符合题意;“铁人”是指石油工人王进喜,“最可爱的人”是指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好战士”是指雷锋,故A,B,D三项错误。
17.答案:B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展开阶级斗争,全国出现了学校听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导致生产领域劳动力不足,武斗频繁,扰乱了国民经济建设秩序,B项正确;1958年党中央因为缺乏经验,急于求成,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在1953年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推动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瞎指挥”是是1958年“左”倾错误的表现,与材料中“武斗频繁”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B
20.答案:B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间为: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A兰新铁路:1958年建成,B南京长江大桥:1969年10月1日交付,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建成投产,D新藏公路:1956年开始修建,故选B。
21.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说明了“文革”中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4)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解析:(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的建立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有关。(2)据材料二“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文革”中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4)综合上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革”中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可知,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22.答案:(1)新内涵:阐明了劳动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意义。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吸收前人成果基础的个人思想创新。
(2)背景:苏联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影响:推动了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使其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开。
(3)寓意: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4)劳动是操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时代都需要劳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和幸福等。
解析:本题以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为切入点,考查马克思劳动观的新内涵及其出现的原因、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知识。
23.答案:(1)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24.答案:(1)艰难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
(答到“渡江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其它具体因素,也可酌情给分)
影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A处挫折:“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任答其中一个事件均可);B处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答出“实行改革开放”即可得分)。
(4)图1:“两弹元勋”;图2:“杂交水稻之父”;图3: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答出发现青蒿素即可得分)。
(5)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探索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可以概括,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克服的艰难险阻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是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材料“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根据示意图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挫折指的是“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B处决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4)根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图2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图3是屠呦呦,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5)根据材料图片的对比并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外交底气显著增强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探索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