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随堂巩固]
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本题A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
答案:A
2.(2011·重庆高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管仲改革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故排除含③的B、D两项。结合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②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3.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改革的再认和把握能力。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都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正确。
答案:A
4.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C
[基础随堂巩固]
1.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离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
A.秦穆公与秦始皇 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 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
答案:D
2.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实行“奖励军功”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故选B。
答案:B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B、C三项不涉及人际关系,D项加剧了人们交际关系的紧张,导致“薄恩礼,好生分”。
答案:D
4.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藉制度和连坐法。故选A。
答案:A
[基础随堂巩固]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之所以得到贯彻落实,是由新兴的经济形式决定的,A、C、D均为政治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B
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富国的目标
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D.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B、C都是商鞅变法的直接作用,并非最主要的作用;D错误,作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商鞅变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势力,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答案:A
3.观察右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图中获得历史信息,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不符合史实。
答案:D
4.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理由是“秦国商君”的法律。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其他选项与此无关。
答案:B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观察右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B.管仲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D.管仲改革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管仲改革中推行“相地而衰征”,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好坏和产量征税,这在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但并没有从法律上正式承认土地的私有制。
答案:B
2.“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
解析:本题考查了鲁国初税亩的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据此本题选B项,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答案:B
3.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四次改革或变法的性质。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初期,属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答案:A
4.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 )
①国君权力较集中 ②国内旧势力较弱 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 ④民风质朴而尚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条件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当时秦王权力较大,旧的势力力量小,人们认同法家学说,民风质朴且好武。这些都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
答案:C
5.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4分)
(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回答。第(2)(3)问考查“初税亩”实施的背景、含义、目的、后果,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分析作答。
答案:(1)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反对按田亩多少征收田赋的方法。
(2)含义:“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原因:周王室衰微,吏治败坏;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强鲁国的实力。
(3)鲁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D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强调了“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是由于其利益受到损害造成的,A项说法不对,B、C两项的经济措施没有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D项取消了其特权,所以“多怨望者”。
答案:D
3.《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朝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答案:A
4.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剥削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意强调的是商鞅治理秦国不重视百姓、不以百姓利益为重,①②重视农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百姓利益;③④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体现了对百姓的压迫。
答案:B
5.“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 )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连坐法 D.“燔诗书而明法令”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令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答案:C
6.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内容的理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据此分析应排除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过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比较。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二者改革的相同点;第(2)问考查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改革措施;第(3)问考查各自的影响,根据材料出现的信息点和二者改革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2)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不同
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
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
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
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对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
对秦国: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内容可知,该“人”挑拨大王和商鞅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应该代表了没落贵族势力,选A。
答案:A
2.秦国在正式变法以前,秦孝公主持会议就是否变法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重予之爵,厚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属于保守派的观点,B项属于孟子的民本观点,C项属于墨子的主张,只有D项是商鞅的主张,故选D。
答案:D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答案:A
4.“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因循守旧思想
解析:材料中的内容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
答案:D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及结果中的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商鞅变法的三大偏差:压制工商业、弃绝文化、以刑杀立威。据此结合备选项便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B项。
答案:B
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公元前361年,诸侯国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等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在商鞅变法时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6分)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小过不生,大罪不至”可知其赞赏商鞅的做法。第(2)问结合材料中“与什伍相结合”回答,目的从巩固统治的角度概括。第(3)问从“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实质联系这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总结。第(4)问注意回答的是“消极影响”,要从矛盾激发了人民反抗入手。
答案:(1)赞赏。
(2)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
(3)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是导致秦亡的重要原因。
阶段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促使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地主阶级逐渐兴起。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这就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而周王室的统治逐渐被削弱。
答案:C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限制土地兼并明显不符合史实。
答案:D
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右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制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
4.《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等关键语,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精神充斥,故C项正确。
答案:C
5.“(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解析:实行连坐法——“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家给人足”;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由此可知答案为C。
答案:C
6.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层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措施不会适应奴隶主阶级的要求,也不会鼓励工商业发展,适应商人阶层的要求。
答案:A
7.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题意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人民遵纪守法表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导致商鞅出逃的原因。
答案:A
8.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项是社会风尚习俗方面的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小;B项是变法的目的;D项是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C项中国君掌握任免权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C
9.元人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它所反映的是( )
A.管仲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B.“初税亩”的实行使井田制瓦解
C.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D.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解析:诗中的“乱井田”即指商鞅变法中“废井田”的措施,井田制的瓦解也就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答案:C
10.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决定性的作用”。B、C、D三项都是A项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6分,第13题18分,共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6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6分)
解析:本题以商鞅变法思想和两则评价商鞅变法的材料为背景,共设置了三个问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懂材料,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
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
(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与运用。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政治上、刑法上、经济上等角度考虑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民生的提示可以从经济措施中提炼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第二小问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的对商鞅变法加以评价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 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6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理解的能力。第(1)问应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威”“刑”等;第(2)问通过材料二总结变法的具体内容;第(3)问商鞅的“结局”通过教材及材料可知,说明的道理要言之有据。
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实行法治。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
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