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过秦论》(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07: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同步学案
①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3.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情景导入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曾写了这一首诗歌《贾生》,诗里评价贾生是个高才,这个贾生是谁哪,他就是贾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作品《过秦论》,了解贾谊。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
2.了解《新书》
《新书》是汉贾谊撰政论。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汉书》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加以标题。疑旧本残缺,好事者取本传所载,离析其文而为今本。然亦有为《汉书》所不载者。其书《制不定》《连语》及《礼》等篇中,有关于黄帝、炎帝、纣、周武王等传说。
3.相关背景
汉文帝时期,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迫农民破产流亡,刑罚严酷,民不聊生。沉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峻,贾谊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4.解题
①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②秦,秦朝。
③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韵术》:“论者,议也。” 《邵明文选》:“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贾谊:“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有时候政论、史论并不能截然分开。
④“过秦论”:言秦之过,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史论文。
⑤《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
5.文化常识
(1)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2)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4)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5)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崤函( )  膏腴( )  合从( ) 逡巡( )
遗镞( ) 漂橹( ) 鞭笞( ) 藩篱( )
黔首( ) 隳名城( ) 锋镝( ) 户牖( )
劲弩( ) 氓隶( ) 锄櫌( ) 棘矜( )
长铩( ) 万乘( ) 作难( ) 度长絜大( )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解读第一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①,拥雍州之地,君臣固②守以窥③周室,有席④卷天下,包⑤举宇内,囊⑥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⑦耕织,修守战之具⑧,外连衡而斗⑨诸侯。于是秦人拱手⑩而取西河之外。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固:  ②固:  ③窥:   ④席:  ⑤包:
⑥囊:  ⑦务:  ⑧具:  ⑨斗:
⑩拱手: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思考3: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理解与巩固
①《过秦论》中,用铺排的手法渲染秦国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其中对内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所取得的功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第二段
孝公既没①,惠文、武、昭襄蒙②故业,因③遗策,南取汉中,西举④巴、蜀,东割膏腴⑤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⑥秦,不爱⑦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⑧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⑨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⑩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 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 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 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 矢遗 镞 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没:  ②蒙:  ③因:  ④举:  ⑤膏腴:  
⑥弱:   ⑦爱:  ⑧致:  ⑨相与:  ⑩离:  
之属:   之徒:   之伦:   制:   叩:  
延:   亡:   遗:   镞:  
弊:  亡:  北:  因:
翻译: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本段总写叙述了五位秦国国君的情况,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它的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考3:六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实力如何?在和秦国的较量中结果如何?
策略 具体表现 实力
政策
人才
实力
结果:
思考4:着这么多的笔墨写诸侯的实力,其用意何在?
理解与巩固
①《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组排比句强调了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为后文写秦国吞并六国埋下伏笔。
②在《过秦论》中,作者运用排比铺叙的手法描写“战国四公子”优秀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秦国面对九国军队的联合进攻,主动打开函谷关迎敌,然而九国之师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六国论》中,苏洵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在《过秦论》中也有关于东方诸国贿赂秦国的描述,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⑤《过秦论》中,运用整句表现秦国乘胜追击,重新划分六国的土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第三段
(第3段)及至始皇,奋①六世之余烈②,振③长策④而御⑤宇内,吞二周而亡⑥诸侯,履⑦至尊而制⑧六合⑨,执敲扑而鞭笞⑩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 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 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奋:  ②烈:  ③振:  ④策:  ⑤御:  ⑥亡:  
⑦履:  ⑧制:  ⑨六合:  ⑩鞭笞:   委:   却:  
怨:   言:   愚:   黔首:   隳:   弱:  
践:   因:  池:  信:  精:  谁何: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义重出有何作用?
思考3:本段中哪句反映秦始皇的统治方式?请用原话回答。
思考4: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业绩如何?
措施 特点 业绩
对外
对内
理解与巩固
①《过秦论》中,反映秦始皇成为国君后,继承先祖功业奋发图强,用武力统治各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背离先王的仁政思想,在思想上钳制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描写秦统一天下后秦国的臣子固守国土,并表现出专横跋扈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第四段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①。然陈涉瓮②牖③绳④枢⑤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⑥,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⑦行伍⑧之间,而倔起⑨阡陌⑩之中,率疲弊之卒,将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 应,赢 粮而景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殊俗:  ②瓮:  ③牖:  ④绳:  ⑤枢:  
⑥中人:  ⑦蹑足:  ⑧行伍:  ⑨倔起:  ⑩阡陌:  
将:   揭:   云:   响:  
赢:   景: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本段是如何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 目的是什么
理解与巩固
①《过秦论》中,叙写陈涉出身极其低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兴起于田野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陈涉起义得到了天下人的热烈响应。
解读第五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①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②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③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④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⑤,非及乡时⑥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⑦山东之国与陈涉度⑧长絜⑨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⑩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 万乘 之势,序 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 而七庙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小弱:   ②自若:  ③铦:  ④抗:  ⑤道:  
⑥乡时:  ⑦试使:  ⑧度:  ⑨絜:  ⑩同年而语:  
致:   万乘:   序:   朝:   有:  
作难:   七庙: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本段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 作用是什么
思考3: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理解与巩固
①在《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和九国国君的地位进行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和东方诸国相比,虽然力量弱小,但取得的结果迥异。
③《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总结了秦国逐渐扩张,国势极其强大,并感慨“百有余年矣”。
④《过秦论》最后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探究
思考1: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文中你还能读出秦朝灭亡的其他原因吗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任务活动二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思考1:概括层次,分析表达方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思考3:“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好吗?
思考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思考: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秦朝灭亡原因。
环节四:思考延伸
《史记》中的法治思想,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一种是司马迁在篇末以论赞的形式直接发表观点和评论;另一种则体现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叙述中,正所谓“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在作《史记》时,司马迁参考了当时众多的典籍而加以剪裁,在对材料的取舍轻重中无疑蕴含着撰者的主张。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用战争手段统一中国,并强制性地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到新征服的地区,造成这些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秦始皇死后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空前强大的秦帝国随之轰然倒塌。
秦朝的快速灭亡,使汉初知识阶层深刻反思秦代统治教训,形成了一股“非秦”的思潮,而秦朝的严刑峻法是广受批评的内容。贾谊的《过秦论》即是“非秦”思潮的代表作品,贾谊认为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但继位的秦二世如能“攻守异术”,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秦朝也不至于骤然覆灭。按照贾谊的主张,秦二世应该“虚囹圄而免刑,除去收孥污秽之罪”,约法省禁,让天下的人能够自新,以威德统治天下,那样就会避免“暴乱之奸”。司马迁非常推崇贾谊对秦政的分析与批评,将其言论附在《秦始皇本纪》的篇末,也对秦始皇的政策进行批评,认为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与对秦始皇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迁对汉文帝的赞扬,在他的笔下,汉文帝是一位贤明君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的法治有几项重大的变革,废除“收孥”是其中之一。“收孥”是由秦代开始的一种残酷制度:如果一人犯罪,其父母妻子等家属都要遭受处罚。汉文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这一制度,认为法律是政治之本,其作用是禁止暴行,引导民众,如果某人犯罪亲属也连坐,则有悖于法律的根本宗旨,应该予以废除。汉文帝相信“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即法律正当民众才会诚实,处罚得当民众才会服从。如果官员不能引导民众遵守秩序,又用不正当的法律处罚,这反而会使民众信奉暴力。
汉文帝时期另一项重大法治变革是废除肉刑,而这是由一位女子的上书所引发的。司马迁叙事以言简意赅而著称,被认为是“文省理幽”,但他在看似普通的这件事上却不惜笔墨,在《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两处都进行了详细叙述,足以看出他本人对这一举措的赞同。汉文帝时期,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罪,按法律应该押解到长安受肉刑。他的小女儿缇萦跟随父亲到京城,在皇宫门阙外上书,说“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即便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缇萦还说我愿意舍身去做官府的女奴,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缇萦的上书感动了汉文帝,文帝认为对犯罪者不进行教育而只是施加刑法,残毁肉体,“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这不是为民父母应有的做法。他随即下令废除肉刑,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
自《史记》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在不断地研究它,不断地挖掘它的价值。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汲取其中最为光彩、最有价值的内容,尤其是认真总结《史记》中的法治思想,借鉴上述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积极因素,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具有极其深刻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答案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户牖(yǒu)
劲弩(jìnɡ) 氓隶(ménɡ) 锄櫌(yōu) 棘矜(qín)
长铩(shā) 万乘(shènɡ) 作难(nàn) 度长絜大(xié)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解读第一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固:险固的地势 ②固:牢固地 ③窥:窥视 ④席:像席子一样 ⑤包:像包裹一样
⑥囊:像口袋一样 ⑦务:从事 ⑧具:器械 ⑨斗:使……争斗
⑩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思考2:明确 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人和--君臣固守(君臣齐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统天下。
④政通--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仁政”
⑤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思考3:明确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②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解读第二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没:同“殁”,死 ②蒙:继承 ③因:沿袭 ④举:攻取 ⑤膏腴:肥沃 ⑥弱:削弱 ⑦爱:吝惜 ⑧致:招致,招引 ⑨相与:互相援助 ⑩离:离散  之属:这一类人  之徒:这一类人  之伦:这一类人  制:统领,统率  叩:攻打  延:迎击  亡:丢失  遗:丢失  镞:箭头  弊:弱点 亡:逃走的人 北:败逃的军队 因:趁着
翻译: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思考2: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实行“仁政”,地域版图不断扩大,秦国实力又强,引起各诸侯的恐惧,他们开始想策略抵抗秦国。
思考3:
策略 具体表现 实力
政策 约从离衡、离间秦国营垒 九国会盟,联合
人才 不惜代价,招贤纳士,尊贤重士 人才济济(战国“四君子”,决策家、外交家、军事家)
实力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地广、师众
结果: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九国败。
思考4:明确 笔起波澜,秦国走向强大的路上总得有一些更强大的陪衬,而九国之师不堪一击,更加突出了秦国之更强。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从实力上说,秦国弱,九国强;从结果上说,极力渲染诸侯声势,突出秦人困诸侯之易,以诸侯失败反衬秦在走向强大之路上无可抵挡,为后文与陈涉力量对比作铺垫,照应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②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③逡巡而不敢进 ④争割地而赂秦 ⑤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解读第三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奋:振兴 ②烈:功业 ③振:举起 ④策:马鞭子 ⑤御:驾驭,统治 ⑥亡:使……灭亡 ⑦履:登上 ⑧制:控制 ⑨六合:天地四方 ⑩鞭笞:奴役  委:托付  却:使退却  怨:仇恨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愚:使……变愚蠢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隳:毁坏  弱:使……变弱  践:踏  因:凭借 池:护城河 信:可靠的 精:精锐 谁何:盘诘查问
翻译: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秦始皇统一全国。
思考2:明确 四句亦只一意,极言始皇之强,非一辞而足也。
思考3:明确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心句
思考4:
措施 特点 业绩
对外 军事(南扩大版图,收百越之君;北筑长城守边境防匈奴) 武力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对内 政治、文化、刑法、地理形势(愚民、弱民、防民即以民为敌) 暴政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解读第四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②瓮:用瓮做 ③牖:窗户 ④绳:用草绳系 ⑤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⑥中人:平常的人 ⑦蹑足:置身,参与 ⑧行伍:军队 ⑨倔起:兴起 ⑩阡陌:田野  将:率领  揭:举  云:像云一样  响:像回声一样  赢:担负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翻译: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陈涉起义和秦王朝覆灭。  
思考2:明确 描写:①领袖出身卑微:一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
②领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③举事之急:一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④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⑤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目的:①说明强秦并不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②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比: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弱小的陈涉,反被击而溃。原因何在 令人深思。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②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解读第五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小弱:变小变弱 ②自若:像是原来的样子 ③铦:锋利 ④抗:匹敌,相当 ⑤道:方法 ⑥乡时:先前。乡,同“向” ⑦试使:假使 ⑧度:量 ⑨絜:衡量 ⑩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致:造成,获得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序:安置使有序  朝:使……朝见  有:同“又”  作难:起事  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
翻译: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思考2:明确 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作用: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陈涉,只能从秦自身去分析,使文章很自然地转入对秦末揭示答案蓄势。
思考3:明确 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
观点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综合探究
思考1:明确 观点一:滥用武力是主因。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依靠自身的武力,大肆征伐;在统一天下之后,又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久战力竭,顾外而不顾内,是其灭亡主因。
观点二:滥用民力是主因。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筑长城,建阿房,修骊宫,劳民而伤财,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得不到大力发展,这是主要原因。
观点三:骄傲自大是主因。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骄傲自大使其失去天下。
任务活动二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思考1:
第1段 秦国势力的崛起。 叙述
第2段 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3段 秦王统一天下。
第4段 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5段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议论
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明确 一个“窥”字,透露出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它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王室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
思考2:明确 作者写秦孝公独占雍州、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
思考3:明确 不好。①文段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②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③这样写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思考4: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与六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的对比)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明确 ①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②秦朝不施行仁政。③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