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测能力)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测能力)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9: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测能力)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下图碑身刻有“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字样。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七国之乱 C.郾城大捷 D.陈桥驿兵变
2.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 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3.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收到了一定成效。该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北宋的政治风气 B.杜绝兵变政移的现象发生
C.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貌 D.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4.下列人物和政权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契丹—耶律阿保机—辽 B.女真—完颜阿骨打—金
C.党项—元昊—南宋 D.汉族—赵匡胤—北宋
5.“尽管灌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看起来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澶渊之盟( )
A.使辽获得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B.使北宋获得北部边境的安定
C.导致宋辽统治危机加重 D.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
6.苏辙《栾城集》中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反映的是( )
A.辽与北宋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B.北宋时期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C.民族政权并立推动边境贸易兴旺 D.战乱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严重破坏
7.老师PPT(演示文稿)上呈现了如下内容:游猎于东北,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灭亡辽。由此推断,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民族相关( )
A.匈奴 B.党项族 C.吐蕃 D.女真族
8.历城区某学校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收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9.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10.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北宋时推广种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
B.宋夏和议促进了双方边界贸易兴盛
C.北宋兴起的景德镇成为后来的瓷都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下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的进步 B.农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的繁荣
1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个宋朝开封市民可能会经历的事情有( )
①在大相国寺参加庙会
②逛“瓦子”,看蹴鞠表演
③看到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
④人们争相观看当时流行的杂居《窦娥冤》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4.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A.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B.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C.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D.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15.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B.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朝代
C.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16.下列示意图显示的主题是( )
A.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B.蒙古的扩张
C.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D.成吉思汗的功绩
17.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阅读一幅地图时找出了“大都”“宣政院辖地”“琉球”等关键词。据此可知,他查阅的地图反映的是( )
A.隋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18.下图为元代墓葬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能够( )
①为研究元杂剧提供实物史料
②反映出元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
③反映出元朝手工业发展水平
④折射出元朝文娱生活的发展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湖北黄冈人毕昇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湖北随州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起右盘》,湖北枣阳出土的春秋早期铜器《旁伯盘》,两件青铜器铭文铸造中已经使用活字排版来制作铜器铭文的模版。这些珍贵文物雄辩地说明( )
A.西周时期就已经使用活字印刷
B.宋代毕昇不是活字印刷术的真正发明者
C.我国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20.下列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隋朝发明了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B.元朝末年发明火药,并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C.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D.北宋中期,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 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 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 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材料二: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即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有诗、词等;所谓“俗”,即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等。
材料三: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1)据村料一,唐朝至来代的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列举两位代表人物。(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领先世界的两项发明?(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西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 19.8% 999 80.2%
唐代 392 43.2% 515 56.8%
北宋 1122 62.9 662 37.1%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中称为“勾栏”。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这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摘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反映出宋代市民生活怎样的特点?(4分)
(4)概括上述材料探究的共同主题。(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唐朝的饮食颇受西域各民族的影响,“胡食”主要包括胡饼、解幅、烧饼三种。胡饼从汉魏以来就从西域传入中原,到唐朝成为人们的常食。犀解,类似于今新疆地区的手抓饭,深受唐朝人的欢迎。
——摘编自徐庭云《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唐朝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他们在处理同周边各族的关系上能够视华夷为一家,并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少数民族酋长入居长安任职者众多,来长安经商的西域各民族增多。
——摘编自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材料三:
契丹天朝万顺货币。 契丹文根据“汉字”隶书之半增损而创制。 西夏文本活字佛经。 西夏文仿照汉字的方块字同时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 女真“夹浑山谍克印”。 女真文“仿汉人楷宇,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而创制。
材料四:一位同学参观《历史的见证—A_______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文物展览,收集了以下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饮食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在创制方面的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四,将展览名称补充完整,将三件文物按时序正确排列。(写序号)(2分)
(4)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件文物(示例除外),说出与之相关的史实及这一史实的影响。(仿照示例完成)(3分)
示例:①元朝时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D
解析: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选项是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削弱,宋朝与少数民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D项正确。改变北宋的政治风气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重文轻武政策杜绝兵变政移的现象发生,排除B项;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貌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汉族赵匡胤建立北宋。故选:C。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可知,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这有利于民族融合,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涉及一个政权,与题意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的,排除。故选:D。
6.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中的“与朝廷和好”指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游猎与东北,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灭亡辽”可知,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并灭亡了辽,D项正确;匈奴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党项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体现了北宋时期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岳飞抗金”体现了南宋与金对峙,双方有战有和,所以主题是民族政权并立,C项正确;辽、宋夏、金政权不属于地方军阀割据,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与诸侯交替掌握政权无关,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处于国家政权并立状态,不属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太过绝对,不能反映现象的背景,排除A项;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没有反映出沈括的对“富贵诗”评价,排除B项;材料中沈括只是对唐诗中描写的繁荣景象做出的评价,不能看出沈括看不起唐朝人,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B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根据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可知,从秦半两钱到唐朝的开元通宝最后到北宋时期的纸币拓片,我国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商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货币演变无关,排除。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北宋的开封,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①符合题意;开封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勾栏内的商业广告也琳琅满目。②③符合题意;杂剧《窦娥冤》出现在元朝,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可以看出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项正确;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即汗位,定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管辖,D项正确;统一契丹,建立政权的是耶律阿保机,排除A项;统一女真,建立金朝的是完颜阿骨打,排除B项;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的是成吉思汗,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混战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结束了宋朝与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因此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完成全国统一,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建立没有农民起义,因此“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朝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隋朝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隋朝统治时间相对短,元朝也不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因此隋朝和元朝都不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央机构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可知,图示的主题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巩固统治。中央设置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置了宣政院。在地方则实行行中书省。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蒙古的扩张,排除B项;C项包括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忽必烈的功绩,不是成吉思汗的功绩,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都、宣政院辖地、琉球……”及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在今北京。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D项正确;隋朝、唐朝均以长安为都城,排除A、B项;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陶俑可以为研究元杂剧提供实物史料,反映出元朝手工业发展水平,折射出元朝文娱生活的发展状况。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陶俑不能反映出元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湖北黄冈人毕昇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湖北随州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起右盘》,湖北枣阳出土的春秋早期铜器《旁伯盘》,两件青铜器铭文铸造中已经使用活字排版来制作铜器铭文的模版。这些珍贵文物雄辩地说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排除A项;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考古发现成就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排除A项;唐朝末年火药就已经应用于军事,排除B项;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毕昇,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1)人口不断南移
(2)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22.答案:(1)南方的农业逐渐超过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
(2)宋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3)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解析:(1)依据材料一“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可得出南方的农业逐渐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南方兴修水利工程、水利灌溉事业发展远超北方,即水利事业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即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有诗、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涌现出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都出现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
23.答案:(1)趋势: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作用:南方人口不断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
(3)名称:瓦子(瓦舍)。特点:丰富多彩(繁荣)。
(4)宋朝的经济和生活(社会生活)。
解析:(1)依据材料一表格内容可知,从西汉到唐代再到北宋,南方人口数量和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数量和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不断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依据材料二“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
(3)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因此材料三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瓦舍),反映出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繁荣)
(4)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朝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景象,因此主题可拟定为宋朝的经济和生活(社会生活)。
24.答案:(1)特点:深受西域各族的影响。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视华夷为一家并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政策;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互鉴。
(2)共同之处:均参照或借鉴汉字,深受汉字的影响。主要特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交往密切;相互学习且文化相互交融。
(3)名称:西藏;顺序:②①③。
(4)任选一件文物回答即可,史实,影响。选择②。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有效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
选择③。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驻藏大臣的设立,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解析:(1)特点根据“唐朝的饮食颇受西域各民族的影响”得出是深受西域各族的影响。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视华夷为一家并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政策;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互鉴。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在创制方面的共同之处是它们均参照或借鉴汉字,深受汉字的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特点是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交往密切;相互学习且文化相互交融。
(3)根据“宣政院”、“驻藏大臣”等信息可知材料四中的文物都与西藏有关,所以名称应该是西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宣政院设立于元朝,《步辇图》是唐朝时期的绘画,驻藏大臣设置于清朝,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②①③。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任选一件文物回答即可,如选择②。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有效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选择③。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驻藏大臣的设立,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