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测基础)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测基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9: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测基础)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皇帝个人的爱好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权利相互制约的需要
2.持有明朝锦衣卫印得人( )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3.一位明朝的读书人,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一定要读的书是( )
A.唐诗 B.《西游记》 C.宋词 D.“四书”“五经”
4.《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可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通商贸易 C.文化交流 D.对外扩张
5.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对联“北拒蒙军,南歼日寇,舞剑挥戈为武将;封侯无意,报国有心,填词作赋是诗人”相关的史实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岳飞北伐抗金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收复雅克萨
6.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意大利
7.分类整理历史知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分类整理中的①处应填写( )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郑和
第三类 张仲景、华佗、①
A.李世民 B.李清照 C.李时珍 D.李自成
8.下列各项与明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统治者( )
A.设立军机处 B.实行八股取士 C.制造文字狱 D.设置厂卫机构
1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时期管理新疆的措施是设置( )
A.伊犁将军 B.盛京将军
C.北庭都元帅府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1.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列文物都是在清朝时颁发的,这些文物反映出( )
A.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清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
C.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D.清朝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12.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棉花、烟草、甘蔗开始种植
②景德镇瓷器制作的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③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④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组成的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材料中所述情况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4.三孩政策已于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有评论指出放开三胎,甚至全面放开,到鼓励生育,迟早都回到来。人口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 )
A.嘉庆年间 B.顺治时期 C.康熙末年 D.乾隆末年
15.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很多天然植被遭到破坏
③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对外开放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17.“嘉庆元年(1796年)时,国库存银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材料中使用的历史纪年法有( )
①干支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③公元纪年法 ④民国纪年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清朝中期以徽剧、汉调等为基础,在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后,逐步形成的新剧种是( )
A.元曲 B.昆曲 C.京剧 D.越剧
19.《红楼梦》问世曾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嘉庆年间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遍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今天《红楼梦》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球出版发行上亿册,拥有数十亿读者。这说明《红楼梦》( )
A.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
B.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研究《红楼梦》是一学问
20.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削弱 B.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商品经济的逐渐衰落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某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他们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给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1)据材料一,指出某船队7次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船队最远到达哪一区域?(4分)
(2)据材料二,指出面对“倭寇沿海骚扰”,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次“抗倭斗争”的性质是什么?(5分)
(3)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朝对外交往的两种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迅速灭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救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明太祖“罢相,设五府、六部”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太祖在地方上采取的相应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6分)
(3)综上所述,概括明清时期政治的发展趋势。(3分)
2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材料三:“罗刹(沙俄)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1)材料一中两部兵书的作者是谁?训练军队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当时收复台湾的是谁?(4分)
(3)材料三中为“剪除”其危害,哪位皇帝对沙俄侵略者进行了反击战?反击战的名称是什么?(4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4分)
24.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16分)
【科技篇】
材料一:
【史学篇】
材料二:它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通史辑要》
【文学篇】
材料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回答:
(1)图一成就最早的发明者是谁?(2分)
(2)材料二介绍的是哪一部通史巨著?(2分)
(3)在众多的唐朝诗人中,有一位诗人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这位诗人是谁?(2分)
(4)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部小说以四个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的名称是什么?(2分)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少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加强管理;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都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A项正确;皇帝个人爱好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丞相的设立与废除主要针对的是皇权,与国家统一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丞相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加强,无法体现权力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明朝锦衣卫并没有掌握国家大权,排除AB项;C项是内阁,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时“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D项正确;唐诗、《西游记》、宋词都不是明朝考生必读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言国威,提高明朝的影响力,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与西洋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排除BC项;“不服以武慑之”指的是以武力使其臣服,并无对外扩张之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北拒蒙军,南歼日寇,舞剑挥戈为武将;封侯无意,报国有心,填词作赋是诗人”和所学知识可知与戚继光有关,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击来自日本的倭寇,捍卫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并作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A项正确;岳飞北伐抗金反抗的是女真贵族的劫掠,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排除C项;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入侵,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B项正确;西班牙、英国和荷兰没有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张仲景、华佗都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他们属于同一类的是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故选:C。
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与明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朝廷征派苛捐杂税,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而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发生在明朝灭亡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发生在明朝灭亡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发生在明朝灭亡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材料的举措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文字狱,C项正确;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排除A项;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明朝时期设置厂卫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清朝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盛京将军是统辖奉天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B项;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排除C项;乌里雅苏台将军是清代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地方的八旗最高军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达赖和班禅都是清政府册封的西藏宗教领袖,金奔巴瓶则是为了确定西藏活佛的人选,这些文物都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有关,C项正确;这些文物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ABD项明显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清朝前期经济得到发展,景德镇在明朝时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清朝时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南北方都涌现出一些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到清朝时期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明朝时期,南京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清朝时期北京、汉口、苏州、佛山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号称“天下四聚”,②③④项正确,D项正确;我国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故清朝前期①棉花、烟草、甘蔗开始种植的表述是错误的,含①的ABC三个选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组成的徽商……”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而形成的一个地域性商人组织,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地域性商帮最早出现是晋商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帮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而不是宋朝,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商帮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而不是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D项正确;嘉庆是乾隆之后的皇帝,人口数量已超过3亿,排除A项;顺治和康熙时期的人口数量没有达到3亿,康熙时达到1.5亿,顺治是康熙之前的皇帝,人口数量应低于1.5亿,排除B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有: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BC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B项正确;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嘉庆元年、嘉庆十九年即是年号纪年法,②正确;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1796年、1814年属于公元纪年法,③正确;干支纪年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民国纪年法是以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
18.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C项正确;元曲是元朝时期形成的剧种,排除A项;昆曲是明朝时期形成的剧种,排除B项;越剧形成于清朝末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开谈不说红楼梦,遍读诗书也枉然”“今天《红楼梦》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球出版发行上亿册,拥有数十亿读者。”可知,《红楼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A项正确;社会意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艺术价值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研究《红楼梦》是一学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B
解析: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宋元、明清,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文学广为流传,B项正确;从唐、宋、元到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逐渐衰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1)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反侵略战争。
(3)和平交往与战争冲突。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时期7次下“西洋”的是郑和船队,材料一描述的是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根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所学可知,针对东南沿海倭寇活动猖獗的局面,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倭寇指的是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所以抗击倭寇的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3)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友好和平交往,戚继光抗倭则属于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冲突。所以,明朝对外交往的两种方式分别是和平交往与战争冲突。
22.答案:(1)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原因:皇帝需要助手起草政令、避开亲王,巩固皇权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职能:与皇帝商讨国是,提对策、建议以及根据皇帝旨意起草谕旨。
(3)君权不断强化。
解析:(1)根据“专权乱政”并所学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罢相,设五府、六部”。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在地方上,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原因:根据“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救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得出皇帝需要助手起草政令、避开亲王,巩固皇权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职能:根据“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得出与皇帝商讨国是,提对策、建议以及根据皇帝旨意起草谕旨。
(3)综合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的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
23.答案:(1)戚继光抗击倭寇
(2)荷兰郑成功
(3)康熙帝雅克萨之战
(4)都是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利益的民族英雄。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练兵实纪》《纪效新书》都是戚继光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训练军队是为了抗击倭寇。
(2)根据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贵国”是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
(3)更材料三“罗刹(沙俄)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军事侵略据点;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命清军进攻雅克萨;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因此,反击沙俄的皇帝是康熙帝;反击战的名称是雅克萨之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都是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利益的民族英雄。
24.答案:(1)毕昇
(2)《资治通鉴》
(3)白居易
(4)《红楼梦》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髓,积极宣传和弘扬、践行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图一中的北宋泥活字版与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有关,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就成了泥活字。
(2)根据材料可知,“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指的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
(3)根据所学可知,唐代著名诗人中,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4)根据所学可知,“以四个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指的是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小说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材料展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良莠不齐,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来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到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髓;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宣传和弘扬、践行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言之,积极学习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