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同学们,你们平常会为了某一个问题而与朋友争论不休吗?
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也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辩论”的辩论,这两个人是
庄子和惠子
回顾庄子
他继承和发展了 的哲学思想,是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姓 , 名 ,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宋人。战国著名 、哲学家和 ,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
庄
周
思想家
文学家
老子
道家
老庄
初识惠子
惠子, 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重思辨,重逻辑,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是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他们也许不是钟子期、俞伯牙那样情投意合的知音,但他们却是才华相当的“辩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
2.了解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难点)
课文朗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读准字音、节奏
课文朗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读懂文意
桥
悠闲自得
这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固然
本来
完全、 肯定的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怎么
结构助词,的
怎么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追溯)。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追溯
你
已经
代词,代鱼快乐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分析文章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之滨对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庄惠之辩
1.辩论的主题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鱼之乐
2. 二人的观点各是什么?
庄子:出游从容——鱼乐。
惠子:子非鱼 ——不知鱼乐。
第一回合: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问题一: 体会庄子的话,你认为庄子觉得“鱼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与品格?
庄子感慨
庄惠之辩
提示一: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在濮河钓鱼,这时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庄子问他们:“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年了,被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庙堂上。你们说这只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它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那你们就请回吧!我也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出自《庄子·秋水》)
提示二:齐物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论》
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的自由与浪漫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感慨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问题二: 体会惠子对庄子的诘问,思考一下他的逻辑前提(推论的依据)是什么?
鱼
知鱼之乐
非
不
只有个体本身才能够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回合: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发难
问题三: 体会庄子的回答,思考一下他使用的逻辑前提与上一问惠子的逻辑前提有不同吗?
以彼之道,
还施彼身。
第二回合: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
… …
问题四: 庄子的反问在逻辑上有漏洞吗?
问题五: 惠子为什么可以说“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从逻辑上看,至此惠子是否可以胜利结束这次辩论?
鱼乐
子不知鱼
子不知我
庄子
惠子
第二回合: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否定
巧解连环
问题六: “安知鱼之乐”在庄子和惠子口中(第一回合和第三 回合中)的意思一样吗?
惠子:“怎么知道”:表反问
庄子:“在哪知道”:表疑问
安知
第三回合:
庄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偷换概念
谁是这场辩论的胜者?
庄惠交锋
庄子 VS 惠子
惠子是善辩,庄子是智辩
他们二人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辩论的机智。二人其实没有是非输赢之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惠子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让我们去探寻接近实物的本源。理性,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
庄子是道家,注重的是从感情,从美的、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感性 ,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欣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这种观点感染启发了很多人,所以才有了这后世许多动人的语句: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 疾《贺新郎》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3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本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本文主旨
总结升华,感悟诗意哲学
庄子一生崇尚自由追求天性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追求快乐自由,追求诗意的生活,以一种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应以一种诗意的眼光、从容闲适的心境来看待世界,还原天地之美。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时有幽默、诙谐之趣,时有汪洋恣肆,浪漫主义风格。
拓展阅读,深研庄子智慧
拓展故事一:视权贵如腐鼠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拓展故事二: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庄子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出声。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和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要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呢?”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从庄子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宽容。
——易中天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
——于丹《庄子心得》
作业布置
1.重点字词句等知识归纳总结;
2.小卷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