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20:59: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核舟记
部编版语文初中阅读课件
1.《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志:记录,记载)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2.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魏学洢(约1596—约1625),_____散文家。字子敬,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______。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
明朝末年
《茅檐集》
区分:《桃花源记》与《核舟记》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é)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节奏与拼音
佛印/绝类弥勒,袒(tǎn)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xiào)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pú)葵(kuí)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xī),技/亦灵/怪矣(yǐ)哉!
根据图片理解文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



雕刻
没有
顺着、就着
样子
雕刻
具有
神情姿态
曾经


表推测,原来是、大概是
泛舟
句末语气词
疏通文意
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块,雕刻出宫殿,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大概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大约
零数、余数
左右
大约

宽敞

遮盖
打开
表顺承
左右相对
代窗

代指所刻字的凹处。
慢慢地

用石青
名作状
涂染,名作动
用箬叶做的船篷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高高的帽子
表并列
胡子


拿着
画卷的右端
轻轻地按
画卷的左端
说话
露出
他们的
靠近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类似
同“屈”弯曲
表并列
代左膝

分明可数的样子
极,非常

举、抬
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桨
撑船的人
(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
扳着

同“横”,横着
好像
…的样子
指示代词,那
眼睛
神色
端正
好像
…的样子
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书写

清楚明白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笔画
代字

篆字图章
朱红
船的背面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艺灵怪矣哉!

雕刻

同“又”
转折“却”
竟然

句首语气词
同“拣”挑选
长而窄
雕刻
代核舟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
正面与侧面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文言知识:
三、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妙
零数
雕刻
端正
一头,这里指右端

极,非常
与世隔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表并列,并且、而且。
表顺承
表转折,却、但是。

助词,的。
代词,核舟。

文言知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贻余核舟一(     )
(2)罔不因势象形(     )
(3)神情与苏、黄不属(     )
(4)其船背稍夷(     )
(5)钩画了了(     )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无不、全都
不相类似

清楚明白
竟然
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奇妙
零数、余数
大约
可以,能 
(3)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做。这里指雕刻

表并列,译为“并且” 
表顺承,可不译 
表转折,译为“可是”
第二课时
思考
文言知识:
(1)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从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印证?
奇巧径寸之木——原材料的微小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表现题材的广泛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艺术构思的精巧
文言知识:
(2)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文言知识:
(3)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文言知识:
(4)作者最后统计核舟雕了这么多内容有何作用?
是为了与后面的“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强烈对比,一多一少,从而衬托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5)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呼应了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2)题。(20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对比阅读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对比阅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2分)
笙 箫 鼓 乐 声 彻 夜 不 绝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为宫室( ) ②罔不因势象形( )
③或六角( ) ④高可三四丈(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
(1)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2)①刻成,雕刻成。 ②无不 ③有的 ④大约
(3) 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
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4)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5)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