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时测试(含答案)
选择题
1.下列关于唐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581年、李渊 B.618年、杨坚
C.618年、李渊 D.618年、李世民
2.贞观年间,魏征在很多场合直接指出皇帝的过错,唐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重用他。因此可以看出唐太宗( )
A.重视人才 B.倡导言论自由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3.“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反映了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4.中共中央颁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虚心纳谏,这位皇帝是( )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现代史学家郭沫若所写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对联,高度评价的封建帝王是( )
A.唐中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 政治清明 B. 科举兴盛 C. 民族融合 D. 经济繁荣
7.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诙去壮丽的历史画卷。下列与唐朝建立无关的事件是( )
A. 618年建立B. 都城是长安
C. 李世民建立D. 建立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全国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人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我们肯定她的原因不包括( )
A.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B.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C. 爱惜人才 D. 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9.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C.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D.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10.《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则材料反映出他的治国策略是( )
A. 加强边疆管理B. 扩充国学规模C. 注重虚心纳谏D. 重视体恤民情
11.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的意见。崔所属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12.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元朝推行行省制 D.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
1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有关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弘扬了贞观之治 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③爱惜人才,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④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武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节目《经典咏流传》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一批的传唱人把李白等 诗人的经典诗词用歌曲的形式演绎,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白居易生活 的时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这一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频繁,吸收外来文化
C.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人才 D.唐玄宗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5.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下面诗句体现唐朝文学主要成就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6.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B.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宋元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 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7.“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 吏治清明 B. 经济发展 C. 人才济济 D. 生活奢侈
18.下列言论不属于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是( )
A.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诸侯尽西来。
B.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C.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丢失。
19.“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齐纨鲁缟车班班”,材料中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 农业发展 B. 政治清明 C. 商业活跃 D. 经济繁荣
20.唐太宗曾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是( )
A.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 考察官吏,注重政绩 D. 改革官制,分权制衡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三:舟之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什么?唐太宗统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材料三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回答:
(1)这几句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5)唐太宗按照上述治国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
1-5CDDCC 6-10DCDBD 11-15BBADA 16-20BBADC
21、(1)材料一描述了落后、萧条的社会现象;材料二描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象。
(2)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唐初落后、萧条的现象;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
22、(1)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战争。
(2)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告诫子孙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3、(1)唐太宗。
(2)舟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可以载舟,也可以把舟掀翻。说明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3)体现唐太宗一视同仁、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4)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5)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