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时练习(含答案)
选择题
1.“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此唐太宗( )
A. 开凿大运河 B.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 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2.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这种通过考试的制度( )
A. 诞生于隋文帝时期,唐朝进行了完善
B. 改变了选官的目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是诗歌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
D.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
3.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是( )
A. 唐太宗B. 武则天C. 唐玄宗D. 明太祖
4.“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②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天竺④鉴真东渡日本
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5.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唐太宗赞扬某大臣道:“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之鉴形,美恶必见(现)。”被唐太宗赞扬的这位大臣是(  )
A.姚崇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
7.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被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弟子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0%;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2人,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有185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16人,比例近70%,进士为相者107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60%.这说明(  )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 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
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 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0.唐太宗曾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唐太宗说的话与下列哪项举措最符合(  )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B.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C.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D.“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11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12.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13.下列对武则天的事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女皇帝
C.修订法律,废除酷刑苛法
D.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4.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15.从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
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 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 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
17.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18.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她的统治具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重要地位
D.她最后把权力交还给了李姓,并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19.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右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2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个朝代?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
材料二: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方,都委以重任。
(3)材料三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他是怎样完善了科举制度的?
23、.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即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写出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总结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一点即可)
(3)唐朝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材料二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贞观之风”的复振
(3)请写出材料二中与材料一有因果关系的语句。
(4)假如你是唐宪宗,在听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后,你应该怎样做
答案
1-5BDBAD 6-10BBDDD 11-15BCBCA 16-20ADCBD
21.(1)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
作用: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
集权
(3)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2.(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
(3)统治者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言之有理也可)
23、(1)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时期)。“开元盛世”。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锐意求理”;“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
(4)提示:可从吸取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勤于政事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