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训练卷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劝诫(jiè) 真挚(zhì) 藻饰(zǎo) 味同嚼蜡(jué)
B.统筹(chóu) 寂寥(liáo) 意境(jìng) 诸如此类(zhū)
C.狡黠(xié) 契合(qì) 谚语(yàn) 目不忍睹(dǔ)
D.怡情(yí) 惆怅(zhàng) 拘泥(nì) 信手拈来(niā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真挚 渲染 心旷神佁 瞬息万变
B. 要诀 滞碍 缥缈无踪 胸有成竹
C. 炼达 意蕴 味同嚼蜡 金璧辉煌
D. 涉猎 驱遣 文才藻饰 目不忍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的演员把角色演绎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
B.此刻波光粼粼的汉江水,与晴朗天幕上的星河融为一体,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
C.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
D.2022年台海危机愈加尖锐,导致各国各大新闻媒体轻描淡写地大肆报道。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高尔基曾说:“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①通过这次活动,我从心里由衷感谢父母多年来对我的默默付出。②以后,我要养成热爱劳动。③劳动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精神的盛宴,更能创造物质。人类文明始于劳动,也会顺着劳动的道路,继续绵延下去。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更加美好光明的世界!④我们每个人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初心不改,劳动依旧。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A.第①句删掉介词“通过”。
B.第②句“劳动”后补充“的习惯”,使谓语“养成”与宾语“习惯”搭配得当。
C.第③句将谓语部分“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精神的盛宴”和“能创造物质”对调。
D.第④句将状语“将来”移至“自己”之后。
5.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①三国时诸葛亮就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俭节约。
③如北宋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贵而能俭。
④生活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
⑤这话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⑥由此可见,节俭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裨益的。
A.④①⑤②③⑥ B.④①②⑤③⑥
C.①⑤④②③⑥ D.①③⑥④②⑤
6.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2022年,一首《孤勇者》火爆出圈。歌词作者唐恬与癌症抗争多年,谈到创作缘由,她说:“相比起身披战甲的闪光之人,我更想写在泥泞中奋力前行的人。”(5分)
下列小说人物是“孤勇者”吗?请任选一位,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①简·爱 ②保尔·柯察金 ③祥子
7.综合性学习。(12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精神的食粮,智慧的海洋。读书可以形成翩然之风度,卓尔之气质。某中学学生会拟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浸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此次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关于读书,鲁迅认为,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否则真成了“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并且“踏得一塌糊涂”了。钱穆认为,读书要“活”,懂得一书中所蕴含的一种活的精神;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某一方面。
材料二:读、重读、反复读那些可以把自己钉牢的书,有助于理解事物,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意义框架;或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与历史,及其背后的细节、逻辑。至于哪些书能把自己“钉牢”,值得自己一读再读反复读,除了流传的经典之外,恐怕还需要自己在茫茫书海中摸爬滚打一番,细细体悟,才能找到“真爱”。
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热”走向公众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的理解与尊重,避免庸俗化地、唯利是图地扭曲传统;需要坚持对传统的现代理解和当代转化,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生活与现代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生活。
(1)【补计划】下面是“传统文化浸校园”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在这个框架图的空缺处补上相应内容。(4分)
(2)【究观点】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加以概括。(每则不超过15个字)(3分)
(3)【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超过100字)(5分)
记者:同学,你好!据说你们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浸校园”实践活动,特别注重经典的诵读。你最喜欢哪本经典著作或哪首经典诗词?请说出理由。
二、阅读理解(31分)
现代文阅读(一) (15分)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肖 毅
①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一天下午,朋友来访,闲谈间,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②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但是,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似乎单调了点,枯燥了点,然而,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
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麦田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④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盛夏渐进深秋,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
⑤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然而,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在她告辞后,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对这种说法,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我知道,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习以为常,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
⑥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案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一棵在天穹的紫幕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点亮了你的眼睛。
⑦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朱伯特所说:“不去寻觅,你是找不着诗歌的。”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去思索,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阳光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这一切,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
⑧于是,在阴霾的日子里,在灰暗的景物中,你依然能描绘出美。
(选自《读者》,有删改)
8.第②段中说“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已”?(2分)
9.第④段中,作者描绘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0.第⑤段中的“玫瑰丛”指什么?“我”为什么对“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3分)
11.本文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第⑥~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艺术家”。请分条表述。(6分)
现代文阅读(二) (17分)
芳 邻
刘翠琴
①我家在小区最后一排,隔着一堵围墙便是一个不小的村子。对于那些村民,我可真是“羡慕嫉妒恨”了。
②羡慕他们几乎每家都是深宅大院,嫉妒他们房前屋后都有地儿栽花种菜、养鸡鸭猫狗,恨他们说话高声大嗓如吵架,常扰了我的清梦。有时想,我和这样的邻居,尽管鸡犬相闻,但估计老死也不会往来的吧。
③可是,今年夏天的几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那些村邻的看法。
④那天中午,儿媳妇敲门进来,包都没放下,直奔卫生间,解决完了,又匆匆忙忙地对我说:“妈,我来不及吃饭了。今天设置疫情防控点了,我要去值守,怕那里没地方上厕所,才回来解决的。”边说边往外走。骑上车时,她指给我看:“喏,防控点就设置在你们小区东边围墙外。”
⑤我想想还是不放心,带孙子吃了饭,就打着伞抱着孩子去看看。因为匆忙,遮阳篷还没搭起来,儿媳妇傻乎乎地坐在烈日下。我说:“你怎么不去围墙的阴影下待着?这样晒到下午三四点钟,非中暑不可。”
⑥“我怕来往的人看不到我。”
⑦“你能看见来往的人就行啦。”
⑧我们婆媳俩正说着呢,一户人家的院门被打开了,一个妇人问:“你们是来值班的吗?”
⑨我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吵到你了。”
⑩“不是不是。我是想问你们要不要开水?”说着,她递过来一个红壳水瓶。儿媳妇说:“我带水了,谢谢啊!”
“你们朝巷口树荫下来一点儿,太晒了。中午没多少人来的。”
我们听话地往树荫下挪了挪,感觉好多了。儿媳妇感慨地说:“这里的人家都很好,刚刚我吃盒饭时,开小店的老奶奶还给我端来了一碗萝卜骨头汤呢,还说有什么不方便的就跟她说。”
听她这么说,我放心了,把伞和帽子留给她,带着孙子回家了。
后来,这边巷道建了围挡,防疫卡口改在了我们小区西围墙外面,又有了新的故事。
那天,儿媳妇值守结束回来时,一手拎着一个口袋,一个口袋里装着韭菜和一个大黄桃,一个口袋里装着油烫鸭,隔着口袋都能闻到韭菜的味道,还能看到油烫鸭那红红的辣椒油。我问:“你在哪儿买的菜?你又不吃辣,买这油烫鸭干啥?”
她笑着说:“韭菜和黄桃是一个大妈非要给我的。说韭菜是她自己种的,不值钱;黄桃是人家送她的,没花钱。不要,还不高兴,跟我们急。”我拎了拎,韭菜还不少呢,真难为人家的一片好心意了。
儿媳妇接着说:“我们在这里设了防控点,有人想到后面的大西小区门口买油烫鸭就不方便了,今天就有三个人忘记带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过不了关卡,只好回去了。我们想着不能让人家做生意的为难,值守换班后,就一人去买了一份。没想到老板看到是我们,先是不肯收钱,后来见我们坚持,又免费给我们切了素鸡拌在里面。”
可能是因为很久没吃油烫鸭了,我们全家都觉得今天的鸭子实在美味。我心里更是美美的:病毒无情,芳邻有爱。
(选自《羊城晚报》2022年3月4日,有删改)
1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我”的见闻 “我”的心理
邻居们在院子中种花养菜、养动物、高声说话 (1)
(2) 不放心
一位妇人给儿媳妇送开水,劝她到树荫下 放下心来
儿媳妇回家,给“我”讲述和村民之间的新的故事 心里美美的
13.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6分)
(1)因为匆忙,遮阳篷还没搭起来,儿媳妇傻乎乎地坐在烈日下。(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傻乎乎”有何表达效果?)
(2)说韭菜是她自己种的,不值钱;黄桃是人家送她的,没花钱。(第 段画线句中,大妈为什么强调送的东西“不值钱”“没花钱”?)
14.第 段中,作者说“实在美味”,这份油烫鸭究竟为何美味?请联系全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15.作者在文章开头先写了“我”对小区外村民的“羡慕嫉妒恨”,还说“我”与村民们“老死也不会往来”,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3分)
16.读完这篇文章后,有读者认为本文的核心人物是“我”,也有读者认为核心人物是“儿媳妇”。请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的生命中,令人惊喜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心情郁闷后的意外发现,愉悦快乐时的意外体验;平淡生活的意外反思,成功时刻的意外领悟;人际交往的意外提醒,身处自然的意外警示……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文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要工整、美观、大方。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4. A
5. A
6. 示例:我认为简 爱是“孤勇者”,因为简 爱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相反,种种不幸换回的却是简 爱的无限信心,是简 爱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7. (1)示例:①经典启智 ②收藏者讲传家宝 ③川剧变脸
④书法作品展
(2)材料一:多读书,读“活”书,读全书。材料二:读、重读、反复读能把自己“钉牢”的书。材料三:去粗取精,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答对任意一则即可)
(3)示例:记者阿姨(叔叔),你好!我喜欢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因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阅读它,我能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能够开阔胸襟,能够涵养乐观的心态。 【点拨】本题要紧扣记者的提问,要答出自己最喜欢的经典著作或经典诗词,并说出理由。
8. “我”很喜欢窗口里的景致,而朋友竟然觉得没啥看头。
9. ①丰富多彩或丰富多变(与单调相对);②有生机(与沉闷、枯燥相对)。
10. “玫瑰丛”指有显而易见的美的地方。因为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美无须寻找,需要寻找的是不易觉察的美(或:因为“我”认为美不仅存在于显而易见之处,而且存在于不易觉察之处)。
11. ①成为艺术家,方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②成为艺术家,人的精神世界会变得丰富。③成为艺术家,即使身处困境也能美好地生活。
12. (1)“羡慕嫉妒恨”
(2)儿媳妇去防控点值守
13. (1)“傻乎乎”这一词语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儿媳妇坐在太阳下的动作与神态,写出了她的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也体现出“我”对儿媳妇的心疼。
(2)“不值钱”“没花钱”的说辞是大妈怕抗疫工作者不收自己礼物而刻意强调的说法,体现了大妈的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大方热心。
14. ①很久没吃油烫鸭,这份油烫鸭让“我们”觉得美味;②老板通过送油烫鸭的方式表达对抗疫工作者的感激,增添了美味;③儿媳妇的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得到认可,作为家人的“我们”自豪又欣慰,增添了美味;④“我”对村民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开始理解、欣赏他们,增添了美味。
15. ①运用了欲扬先抑(反衬)的表现手法;②更突出了村民们对抗疫人员处处照顾的善良热情;③也突出了村民们的行为令人感动、敬佩;④“我”对村民们从不满转为欣赏,情感变化间,让读者明白了“看待他人不可片面”的道理。
16. 示例一:我认为“我”是核心人物。①“我”的见闻串联起整篇文章,是全文的线索;②“我”对儿媳妇是抗疫工作者的自豪、心疼,对村民的不解到理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③“我”对村民的情感变化与对儿媳妇工作时所持心理的转变丰富了文章的情感主旨。
示例二:我认为“儿媳妇”是核心人物。①儿媳妇的经历串联起整篇文章,是全文的线索;②儿媳妇作为抗疫工作者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事迹是文章主要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③“我”对儿媳妇工作的心理转变与村民对儿媳妇的关心支持丰富了文章主题。
1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