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选修三第5章《生态工程》测试题B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来源:学*科*网Z*X*X*K]
C.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D.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下列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就已有朴素的循环经济理念,如猪粪肥田、燃烧秸秆取暖等
B.循环经济就是将废弃物回收利用
C.构建和谐社会,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D.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减少生产原料,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扩大生产规模
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耗损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对生态农业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
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最多
C.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
石油农业与无废弃物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A.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
B.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C.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有助于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净化
D.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 改编题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提高了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来源:学_科_网]
C.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和污染
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
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
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同学们在“设计某地人工生态林”时提出以下观点:①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
树木种类;②尽量增加树木种类;③选择树种时注意不同品种生长的高度。上述观点提出时遵循的主要生态工程建设原理是(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
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B)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来源:学,科,网]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
位于胶东半岛的昆嵛山林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大规模营造马尾
松纯林,结果遭到松干蚧的毁灭性打击。这一事例说明,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整体性原理
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
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如图是某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
B.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指一切以水作为主要环境因素的生态系统,如江、海、湖泊等
B.地球上80%的湿地生态遭到破坏,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自然净化污水等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最关键的是人类干预,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快速有效演替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
A.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
B.有利于保存土壤内的氮、磷、钾等养分
C.使土地优化利用
D.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的问题
下列叙述不符合西方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特点的是( )
A.强调经济效益,应用范围较广泛
B.集中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
C.采取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中间途径
D.集中对已破坏了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
我国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除
煤矿外,金矿、铁矿等矿区也存在很多的废弃地需要进行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这些生态恢复工程中最重要的内容都是( )
A.矿区布局规划 B.停止矿物开采
C.改良土壤,恢复植被 D.隔离重建,综合利用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物质循环再生 ③废物资源化 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 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
长城建设工程”。下列不属于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要求的是( )
A.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
C.提供木材
D.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下图示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被鱼等水生生物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鱼等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其中一部分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后可作为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
(3)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
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填“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 、 、和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研究人员在果树种植区,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果一草一牧一菌一沼”生态
农业模式。请分析回答:[来源:Zxxk.Com]
(1)在人工构建的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_____________用于生长发育。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传统)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来源:学+科+网Z+X+X+K]
①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②果园中的食蚜盲蝽与蚜虫之间是_____________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_____________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
高二生物选修三第5章《生态工程》测试题B卷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D
【解析】: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目的不单纯是环境保护,而是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C
【解析】: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A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A选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显然违背了生态学原理。
C
【解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
C
【解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要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人类或人类所需的产品。食物链过长,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逐级消耗,人类所获得的能量太少。
B
【解析】:石油农业与无废弃物农业各有优缺点,石油农业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A
C
【解析】: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当遵循的。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解析】:协调与平衡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整体性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题中观点遵循的主要原理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很多,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因此应体现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B
【解析】:本题单一品种的马尾松林不稳定,易受破坏。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因此说明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
B
【解析】:题图是人工生态系统图,利用生物学原理设置的生态农业;在该系统内,葡萄、蔬菜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食物链把能量传给人、猪等生物,同时为了提高能量和物质利用率,猪粪流进沼气池,沼渣喂养蚯蚓、蝇蛆,施农田等,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但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没有改变,蚯蚓等能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促进能量流动。
B
【解析】:牧民大量养羊,超过了草原的承载力,致使草原退化,牧草的产量降低,其他以牧草为食的生物(如黄羊等)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大量死亡,使得草原上生物类群大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针对上述情况的发生,应该确定草原的合理承载量、实行划区轮牧,实现经济与生态的最大效益。家羊是野羊经过长期人工饲养驯化而成的物种,不是入侵物种。
D
【解析】:生态农业是人类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建立的,所以该生态农业离开了人的管理,该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
C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而不是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灾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人类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D
【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不能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的问题。?
A
【解析】:生态工程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重视。 目前,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除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之外,主要是通过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一种中间途径,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开矿后的废弃地以及湿地等进行生态恢复。但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比我国小,也不那么强调经济效益。
C
【解析】:在煤矿、金矿、铁矿等矿区的生态恢复工程中,关键在于改良表土,恢复植被,但要因地制宜。
D
【解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在怎样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用有限资源,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的背景下提出和发展出的生态工程,典型代表是北京郊区窦店村的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各种生物资源相互依存,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C
【解析】树木可涵养水源,调节当地气候,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沙漠化,树木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提供木材与环境保护无关,是经济效益。
非选择题
(1)生产者(或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一
(2)分解者(或微生物)的分解
(3)多级(或充分)利用 较强
(4)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生物多样性原理
【解析】(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总桑树为唯一的生产者。蚕的粪便为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即属于第一营养级。
(2)鱼等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可以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可以作为肥料被桑树吸收。
(3)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4)从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利用粪便,作为肥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而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度较大,抵抗力稳定性大,遵循了生物多样性原理。
(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协调与平衡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解析】(1)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析,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时,有些微生物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流经曝气池时,有些微生物能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流经兼氧池时,微生物能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
据本小题提供的信息可推知植物池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群落。植物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
(4)根据小题中提供的信息可推测出,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无机物
(无机盐)?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2)①样方法 ②捕食 寄生
(3)害虫天敌 ?
【解析】(1)从图示看出,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无机物用于生长发育,这样就使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从表中看出,果园中的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都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寄生。?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