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金圣叹评《水浒传》
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传》
走近作者
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文学家。据传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无不精通。他35岁曾中进士,后与当道不合,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古代小说之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智
施耐庵的《水浒》——最义
吴承恩的《西游记》——最奇
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情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官逼民反,替天行道”是主线,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
《水浒传》
一篇农民起义的悲壮史诗
《水浒传》
一曲农民起义的雄浑颂歌
写作背景
北宋末年,宋江带领三十六人在水泊梁山起义,这次起义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宋金元时期,恰值说书、戏曲等通俗文艺发展到成熟阶段,于是有关宋江起义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被编成话本和杂剧进行讲述和演唱。经过二百多年的演进,施耐庵在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性的再创造,写就了中国古代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之一——《水浒传》。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前情提要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热情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
课文节选内容由此开始。
任务一:
阅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情节结构
沧州遇旧知
接管草料场
密谋害林冲
山神庙杀敌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沧州遇旧
酒店密谋
小二生疑
询问实情
买刀寻敌
重拨差使
草厅交割
用心照料
身寒沽酒
庙里借宿
偶听真相
奋起杀敌
任务二:
阅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林冲经历了几重的身份转变?
教头
罪犯
草寇
顺民
反贼
北宋京城
沧州
投东去后
是什么导致他的命运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
主观:个人性格
客观:环境驱使
明线:环境决定命运
东京岳庙
抢妻子
远刺配
谋性命
野猪林
草料场
白虎堂
情节探究
沧州遇旧交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怎样表现林冲性格特点的?
资助李小二
正直善良 扶危济困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软弱动摇 不思反抗
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
语言描写
暗线:性格决定命运
情节探究
买刀寻仇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
怒火中烧
急躁刚烈
迫害激起
反抗意识
买把解腕尖刀……“三寻”
语言描写
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反抗不坚决委曲求全
动作描写
暗线:性格决定命运
情节探究
草场交接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心有疑虑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充满幻想
心理描写
暗线:性格决定命运
情节探究
亲闻阴谋
林冲夜宿山神庙的情节描写中可以看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拽上门,锁了。入庙,掩门,掇将来大石头。
细心谨慎
且去那里宿一夜……
随遇而安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暗线:性格决定命运
情节探究
刺杀仇敌
在山神庙杀敌的情形描写中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完成对林冲形象的塑造的?
掇、挺、拽、喝、搠、提、丢、踏、骂、扯、剜
英勇果敢
三喝一骂
愤而抗争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暗线:性格决定命运
小结
从情节看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忍
沧州遇旧
怒
买刀寻仇
陆谦到来
不见消耗
安
接管草料场
亲闻阴谋
反
雪夜复仇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急躁
刚烈
随遇
而安
奋起
反抗
大惊
大怒
忍无
可忍
初步反抗
并不坚决
忍
林冲的性格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这一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深刻透彻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
VS.
狠
环境的推动
(林教头)
(豹子头)
方法点拨
小说题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从情节发展变化中概括人物性格;
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概括人物性格(正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或者作者的评价(侧面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侧面描写)。
任务三:
阅读课文,分析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作用
风雪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深寒沽酒
途中见庙
压倒草厅
投宿庙中
大石倚门
文本探讨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直接描写风雪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侧面描写:通过环境描写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林冲出了大门“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那北风飞也是的奔到草场门口。
侧面描写:通过人的动作、感觉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糅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腹背受敌的艰难困境。
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
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
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
环境作用
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环境与命运的关联
时间跨越了数百年的作者们在漫天冰雪的描述中不谋而合:每一个个体命运的冲撞,从来都没有什么偶然,而是时代环境洪流中一片必然坠落的雪花。
两个主人公,都是在吃人社会的外在环境步步逼来之时,或主动或被动地与之抗争。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总结:人的命运,既成长于环境,也受制于环境。所有人物对命运的抗争,都是因具体环境的挤压而来——社会环境中的因素通过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而作用于人物命运。而主人公也是在与这些次要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中,进行命运的冲撞,或被环境消解,或得以实现自我的蜕变,进而完成命运的抗争。
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指责环境的恶劣,每一个挫折都是上帝检验你的意志而设下的考题,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跨过这道坎,生命终将呈现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任务四:
拓展延伸,赏析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
周振甫《小说例话》
所有文本中一切不可以再分的细部为细节。小说中的细节有故事细节、人物细节、环境细节。
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
①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祟祟等细节——引起李小二怀疑,偷听及报信,引出林冲满街寻仇人的情节。
②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反拽”好门上“锁”了,等回来一见草厅被压倒,便“探”半身去“摸”——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推动了情节发展。
③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的“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说话,也使得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才促使林冲起来反抗,完成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④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他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出条花枪”,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这才有最后“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使情节顺理成章进行。
⑤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的行动却是由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看似随意,却至关重要。
课堂小结
课文反映的是林冲思想性格产生质的飞跃的阶段。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