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潼关怀古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赤壁 杜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第一课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诗句理解: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悲痛、怅惘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比喻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积极、昂扬
辛酸愤懑、坚定乐观
主题: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
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小乔周瑜之妻。
诗句理解: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是前朝(的物品)。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小结: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一、二句: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三、四句:
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这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小结: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诗句理解: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当年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叙事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小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
忆往昔
叹如今
谈感受
抒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第二课时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 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词意: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指名学生上片词,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意。
词意: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学生齐读下片词,并借助工具书弄懂词意。
1、这首词的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点明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2、上片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 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 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仕”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仕”的双重矛盾心理。
4、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心襟乐观豁达。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
起笔突兀
写在“出世”与“入仕”徘徊困惑双重矛盾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
想象奇特
上片:饮酒问月
{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
}
}
衔接上片
转入抒情
胸襟博大
美好祝愿
(主旨句)
下片:对月怀人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难眠怀弟
---------追求美好生活
---------探求人生哲理
咏月
明月
喻清高
圆月
衬别离
小结: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遇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蹊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上片中问天,在下片中问月,其实是在问人生!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译: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受苦的更是百姓。
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借助工具书理解曲意。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1、这首散曲按内容可分三层,应如何划分?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写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思考:“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3、思考:“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忧虑国计民生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视)
(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
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
亡
百姓苦
同情人民疾苦
主旨: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导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导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导学时间: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文学常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
(2)《赤壁》作者是 (晚唐)的 ,字 。此诗从形式上看一首(体裁) ,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
(3)《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 ( 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
2、理解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 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 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 ”和“ ”,意思是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 ( 21世纪教育网 )意,表达了诗人
(二)理解《赤壁》
1、默写《赤壁》
2、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5、“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过零丁洋》
1、默写《过零丁洋》
2、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3、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4、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5、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8、 写出几句爱国诗词句子。
三、作业:背诵所学三首诗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
(1)《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2、理解默写
(1)《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2)《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解《水调歌头》
1、默写《水调歌头》
2、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
下片:
4、请自选角度鉴赏诗词:(结合背景,依据内容,自选角度(或用词;或名句;或写法、或内容等)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6、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写出三句带月的诗句。
(二)理解《山坡羊 潼关怀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默写《山坡羊 潼关怀古》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表达效果?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背诵课文。
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积累与运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 ) 折戟( ) 宫阙( ) 峰峦( )
2、指出对应错误的一项(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朝
B、《赤壁》——杜牧——唐朝
C、《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D、《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宋朝
3、诗词中常见用典。仔细阅读下列诗句,其中不含典故的一句是( )。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东风不与周郎便
C、自将磨洗认前朝
D、铜雀春深锁二乔
4、下列诗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
B、身世浮沉雨打萍
C、惶恐滩头说惶恐
D、留取丹心照汗青
5、用原文填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比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
(2)《赤壁》中发出议论感慨借物兴感,假设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 。
(4)《水调歌头》中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 ;表达美好愿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矛盾心理__________ 。
(5)《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写出地势险要,暗示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二、阅读训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上下两片的意思。
上片:
下片:
3、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 ,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__________ 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____________ 。
4、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
5、.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 21世纪教育网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痛之情,他伤感悲痛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自选角度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三)
过零丁洋 文天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
(2)颔联极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就如同“风飘絮”、“雨打萍”一般。( )
(3)颈联概写起兵抗元始末,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
(4)尾联直抒胸臆,“谁无死”一句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照汗青”一句表达 ( 21世纪教育网 )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
2、颔联中“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隐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kē jǐ què luán
2、D
3、C 提示:A项引用西晋向秀的《思旧赋》;B项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D项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
4、C 提示:A、B、D三项都有本体和喻体,而且比喻贴切。
5、(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
(一)1、.宋 文学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2、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下片:写失眠时对哲理的探求。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子由 对远方朋友与亲人的良好祝愿
4、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1、 D提示:伤感悲痛之情应围绕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方面。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众多的山峰好像是从四面八方奔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两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山的雄峻与水的奔腾之势描绘出来,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了其吊古伤今的悲愤。
(三)
1、(1)√(2)X(3)√(4)√
2、“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
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诗词曲五首》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3、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第一课时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第一首是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背景简介: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三)、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诗句理解: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四)、整体感知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流露出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二、学习《赤壁》
(一)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诗句理解: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是前朝(的物品)。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2、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三)整体感知:
一、二句: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三、四句:
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小结: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四)合作探究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这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三、学习《过零丁洋》
(一)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诗句理解:诗句理解: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当年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三)整体感知: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四、作业:背诵所学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一)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背景简介: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三)理解词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1、指名学生上片词,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意。
词意: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2、学生齐读下片词,并借助工具书弄懂词意。
词意: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整体感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1、这首词的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点明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2、上片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 ( 21世纪教育网 ),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 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 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仕”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仕”的双重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心襟乐观豁达。
教师小结上下片:上片:饮酒问月,起笔突兀,想象奇特,写出自己在“出世”与“入仕”徘徊困惑双重矛盾,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下片:对月怀人,表达自 ( 21世纪教育网 )己博大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对亲人的祝福。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理解散曲大意。
翻译: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受苦的更是百姓。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2、背景简介: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三)整体感知:
1、这首散曲按内容可分三层,应如何划分?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写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思考:“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3、思考:“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见课件)
三、作业:背诵课文。
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