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乡高二期末(上)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一:
自魏晋以降,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 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 此 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韩愈 针对“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现象,沿循先秦两汉儒家 由学而知、学而从师的教育传统,力倡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向老师求教。为此,韩愈结合自身的教育 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柳宗元十 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 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 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可以说,韩愈与柳宗元都强调从师求学。
但对于是否愿意为师,并敢为人师,韩愈与柳宗元的态度及做法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位 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 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依韩愈之见,只要后学前来请教,做教师的就应该热心加以指导,勇于 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尽管韩愈因“独有接后辈之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但他仍不改 初衷。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 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 柳宗元不愿任师,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学的责任。事实上,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 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 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史籍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 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韩愈生活在佛、道兴盛的年代,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严重的挑战。为了光大儒学学说,使之 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斗争。他为了阻止佛教的 流传,仿照佛教的传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个“道统”。韩愈认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续孟子,由 自己来把中断了近千年的儒学道统继承起来。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柳宗 元认为为师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既能“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大胆 改革、用仁政来治国安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 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柳宗元提倡博览群书,并非不讲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先后主次。就读书次第而言,柳宗元强调先读六经,次读《论语》《孟子》,而后再读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爱精,
美于为师的标准,韩愈与柳宗元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把能够“传道”或“明道“作为 教师的首要素质。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感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认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国家举荐人才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 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教师唯有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 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摘编自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
材料二:
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出了一系列 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 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许 多卓越的见解。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指《诗》书》等 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 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 并不是脱离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 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这一师道观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这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责的。
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 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体 认仁义之道,就必须尊师重道。再者,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是当时唐朝国势和教育的衰败, 佛、道宗教势力的膨胀,儒家的师道观日趋淡化,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
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泥古”,批判 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构筑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现代思想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风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唐时期之所以出现耻学于师的现象,是因为佛、道兴盛的影响和官学大多沦为科举的附庸。
B. 韩愈主动承担起继承儒学道统的重任,他为儒家制造“道统”,旨在光大儒学学说,使之 居于主导地位。
C. 柳宗元自认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胆识上都逊于韩愈,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 韩愈大。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D. 韩愈认为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比 业重要,道是为业服务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柳宗元十分认同韩愈从师求学的主张,认为如果没有良师的帮助, 一个求学的人即使具 有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也将一无所获。
B. 柳宗元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阅读,他认为与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相比,儒家的六 经、《论语》、《孟子》更值得人们阅读,
C. 韩愈敢为人师,也乐为人师,他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后学。在这个过程 中,韩愈也遭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与诽谤。
D. 韩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他所构造的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意识,他的这种认识对 当下构筑现代教育理念仍有借鉴意义。
3. 下列选项,最符合韩愈师道观的一项是(3分)
A.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B.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C.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韩愈与柳宗元的师道观呈现出“同旨异调”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两人师道观的不 同之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科尔马①地方法官的幻觉 都 德
科尔马地方法院的小个子法官多林格在威廉皇帝②面前宣誓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他 更幸福。那时,他戴着法官戴的无边高帽,挺着大肚子走进审判庭,嘴唇红润,三层下巴舒服地 叠在又薄又软的勋章绶带上。“噢!我又该美美地打个盹儿了。”他在坐下时似乎在对自己这么 说。看上去很好玩:他伸出胖乎乎的双腿,深深坐进他的大图椅里,图椅上圆圆的皮坐垫坐上去 又凉快又软。他当了三十年的审判官,之所以还能脸色明净,全仗着这又凉快又柔软的皮坐垫。
不走运的多林格!
正是这块皮坐垫毁了他。他坐在那上面感觉那么舒适,他的位置设在这个鼠皮缎坐垫上是 那么合适,弄得他宁可变成普鲁士人也不愿离开那里。威廉皇帝对他说:“继续坐下去吧,多林 格先生!”于是,多林格便继续坐下去。如今,他已是科尔马法院的推事,代表在柏林的陛下进行 果断的审判。
在他周围, 一切如常,永远是那同样毫无色彩、单调乏味的审判。在投靠普鲁士时,科尔马 法院并没有丢份:皇帝的半身像依然悬挂在法院最靠里的地方 ……然而,那又何妨!多林格仍 然感到很不自在。他在自己的圈椅里蜷缩起来,他狂怒地深深陷进图椅里,全都枉费心机,他在 那里再也享受不到往日打盹儿的好滋味。每当他偶尔在审判时间睡了过去,那也是做做噩梦
而已。
多林格梦见自己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那山与奥奈克山或阿尔萨斯圆顶山有几分相似 ……他 孤单单一个人,穿着法官袍坐在大圈椅里,这里高得无边无际,不见一切。 一轮巨大的红日从莱 菌河对岸黑森林的冷杉树后面冉冉升起。随着太阳升起,在下边,在坦恩和明斯特的河谷,从阿
尔萨斯这头到那头,响起一片混乱的隆隆声,有脚步声,有车俩行进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 近,多林格感到揪心!紧接着,这位科尔马的法官看见一队行色忧伤、没完没了的队伍沿着长长 的在山腰延伸的弯路朝他走来,阿尔萨斯的全体居民都相约在孚日山脉的这个关陋,准备庄严 流亡。
走在登山前列的是些长长的四头牛拉的四轮运货大车,这类带栅栏的大车在收获季节都载 满了麦捆,如今则装着家具、衣物、劳动工具往前走。大车群后面紧跟着默不作声的人群,身份 不同,年龄各异。所有的人都在公路上自豪地鱼贯前行,公路边上则坐着科尔马的法官。在走 过他面前时,人们把脸转到一边,带着愤怒和憎恶的表情 ……
啊!倒霉的多林格!他很想藏起来,逃跑掉,但不可能。他的安乐椅稳稳地嵌在了高山上, 他那块圆圆的皮坐垫则嵌在安乐椅里,他自己也嵌在了皮坐垫里。于是,他明白了,他在那里有 如绑在了犯人的示众柱上,人们把示众柱放得越高,他的耻辱就可以从越远的地方被看见 …… 撒退队伍继续走着,此刻到来的是科尔马法庭,为首的是庭长。多林格羞愧难当,试图藏起自己 的面孔,但他的双手已经瘫痪;他想设法闭上眼睛,他的眼皮却僵直不动。他应该自己能看见, 也能被人看见。他最好别漏掉他的同事路过时扔给他的每一个蔑视的目光 ……
绑在耻辱柱上的法官,这本来就十分恐怖!然而,更恐怖的是,他的所有亲人都在人群里走 着,但是没有一个亲人显出认识他的样子。他的妻子、他的几个孩子走过他面前时都埋下了头。 他们好像也非常羞愧!直到他最宠爱的小米歇尔,从他身边永远消失时,竟然不屑看他一眼。 只有他过去的老庭长在他面前停了一会儿,悄声对他说:“跟我们一起走吧,多林格。别待在那 里,我的朋友…… ”
然而多林格无法起身。他焦躁不安,他呼喊,队伍仍然络绎不绝,足足走了几个钟头。整 个阿尔萨斯都出走了,只有科尔马的法官留在那上面,钉在耻辱柱上,他坐在那里,终生不得 免职……
突然,情景骤变。出现了紫杉、黑色十字架、 一排排坟茔和送葬的人群。
那是科尔马的墓地,那是举行盛大葬礼的日子。城里所有教堂的钟都敲响了。原来是多林 格推事刚刚去世。荣誉无法完成的一切,都由死亡承担下来了。死亡将那位终生不得免职的法 官从他的皮垫上拆卸下来,将这个坚持坐堂的人从头到脚平放在地上 ……
在梦里想象自己死了而且只有自己哭自己,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感觉。多林格参加自己的 葬礼,满心哀伤。而比看见自己死亡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在这一大群围着他忙乎的人当中竟 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人,但他能感受到他们面部的鄙视的笑。没有一个科尔马人,尽是 些普鲁士人!
忽然,人群恭敬地散开了。 一个穿一身白色军装英姿飒爽的胸甲骑兵朝这边走来,在他的 大氅里面藏着一个东西,看上去像是永垂不朽的大花圈。
周围的人们说道:“那是俾斯麦③! ……俾斯麦来了! …… ”
而科尔马的法官却伤心地想:“大驾光临,邮人不胜荣幸,伯爵先生,然而,如在下的小米歇 尔来到这里 …… ”
一片笑声阻止他说完自己的话,那是疯狂的笑、可耻的笑、野蜜的笑、难以通制的笑。
……俾斯麦先生适才慎重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坐垫,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 上写着这样的铭文;
沉痛悼念
审判官之荣光
【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
多林格法官
从墓地这头到那头,所有的人都在笑,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直到墓室最深处,到处回 荡着这种粗鄙的普鲁士式的欢笑声。墓室里的死者却因羞愧而哭泣着,他被一种永恒的嘲弄彻 底压垮了。
(有删改) [注]①科尔马,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也是上莱茵省首府。②威廉皇帝,普鲁士
王国国王,后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③俾斯麦,普鲁士政治家,人称“铁血宰相”。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多林格是科尔马地方法院的一名法官,在普鲁士军队占领科尔马之前,他已经当了三十 年的审判官,心情十分舒畅。
B. 普鲁士军队占领科尔马以后,多林格接受了威廉皇帝的委任,继续留任,担任科尔马法 院的推事,照常进行审判。
C. 虽然工作照常进行,但是多林格的内心并不好受,有时陷入狂怒中,即使打盹,也找不到 往日的滋味,甚至做噩梦。
D. 多林格背叛了祖国,投靠了普鲁士人。他死后有许多普鲁士人为他送葬,普鲁士“铁血 宰相”俾斯麦也亲自为他送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代表在柏林的陛下进行果断的审判”,含蓄地表明作为法官的多林格其实是傀儡。 B. “他在自己的圈椅里蜷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很生动,表明多林格尚有羞愧之心。 C. 小说描写队伍撤退时既有场面描写,也有身份交代,写出了多林格可悲的结局。
D. 小说描写了流亡人群中多林格的同事和亲人对他的态度,大家都用蔑视的目光看他。
8. “皮坐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小说的结尾部分反复写到“笑”,“笑”的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①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 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 ”左右曰:“使者三 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般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 献书秦王②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 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 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丞 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 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 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较曰:“赵 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 体,膳啖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 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风凰不翔,创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敞邑之君 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毁曰:敝邑之君有母 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 ·赵策四》,有删改)
【高二语文第5页(共8页)】
[注]①赵王,指赵惠文王。后文的赵豹、平原君,是赵王的两个弟弟。②秦王,指秦昭王。 后文的叶阳君、泾阳君,是秦昭王的两个弟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 币而厚遇之/
B. 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 币而厚遇之/
C. 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 币而厚遇之/
D. 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 币而厚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寡君,寡德的君主,这是古代臣民对其他国家的人谦称自己的国君。
B. “愿大王无绝其欢”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C. 若,如果,与“而自令若是”(《屈原列传》)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 受命,文中指讨个公道,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现在则用来指接受命令或任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魏国的宁邑,可借此控制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赵王也派人 去祝贺,可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接见,赵王对此很担心。
B. 赵王身边的人认为,使者三次前往秦国却得不到秦王的接见,这一定是派出的人不得力 的缘故,于是推荐能言善辩的谅毅,请赵王派他前去试试。
C. 谅毅到达秦国后上书说:赵王派来祝贺的使者三次都得不到秦王的接见,如果使者没有 罪过,希望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者有罪过,愿闻其详。
D. 秦王说,只有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才肯接受赵国的祝贺。在得到肯定答复后, 秦王接见了赵国的使者,还要求赵国杀死赵豹和平原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 (4分)
(2)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4分)
14.秦王要求赵国处死赵王的两个弟弟赵豹和平原君,谅毅是如何让秦王放弃这一要求的 请 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5~16题。
少 年 游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①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
南 乡 子 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风楼④无限事,花茫。鸾镜鸳衾⑤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章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注]①碧,指春草。②江淹浦,指别离之地。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④凤楼,指女子的 妆楼。⑤鸳衾,绣着鸳鸯图案的被子。
【高二语文 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首词都写到了雨,“疏雨滴黄昏”渲染不堪离愁之苦,“细雨湿流光”则含有幽怨。
B.《少年游》写凭栏独眺,表达了心中的满腔愁绪;而《南乡子》写梦境,抒发了情感。
C. 欧词中,“行色苦愁人”写“行色”之景让“愁人”更加痛苦,也开启了下片的议论。
D. 冯词中,“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两”字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反衬了人的孤独感。
16.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春草”,“春草”在两首词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 ·颜渊》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问,并强调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解释了“离骚”的意思,“ ”一句阐明 了“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
(3)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武力统治震慑了北方的 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侯祥麟曾就读于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回到了祖 国。后来有人问起他为什么当时选择回到 ① 的祖国时,他坚定地说,建设祖国是我的信念, 是必须做的事……我出去最终是为了回国。
20世纪60年代初,航空煤油进口锐减,全国性“油荒”蔓延,军用和民航飞机所用煤油的国 产化 ② 。面对紧迫的形势,侯祥麟亲自带领科研人员不分黑夜白昼地攻关,除夕夜也是在 实验室里度过的。 不计其数的失败,侯祥麟团队不断尝试、总结、分析,终于寻找了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的答案。侯祥麟又 ③,带领大家一起研制出了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添加剂配方,终 于攻下了生产航空煤油这个技术难题。
尽管做出了卓越贡献,侯祥麟却很“平淡”地回顾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 中国感到骄做;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 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可拉伸的计算芯片,该芯片通过模仿人脑来处理信息。研究人 员表示,这项工作将可穿戴技术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功能强大的设备,可 直接分析人体的健康数据。目前,人们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① 。在未来,人们的健 康可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持续追踪,甚至可在症状出现之前检测到疾病。
研究团队新设计的芯片可通过多个生物传感器收集数据,并使用尖端的机器学习方法,得 出关于一个人健康状况的结论。重要的是,它可以穿戴在身上并与皮肤无缝融合。研究人员找
【高二语文第7页(共8页)】
列了一种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可用于制造半导体和电化学晶体管,而且具有拉伸和弯曲的能力。 他们利用这种聚合物制成一种芯片设备,这种芯片设备可基于人工智能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该芯片称为神经形态计算芯片,不像典型的计算机那样工作, ②,能够以集成的方式存储和 分析数据。为了 ③ ,研究团队用它来分析代表人类心脏电活动的心电图数据。结果表明, 无论芯片是拉伸还是弯曲,都能准确地对心跳进行分类。
21.下列句子中的“尖端”和文中加点处的“尖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在树枝的尖端上, 一朵漂亮的小花迎着阳光绽放了。
B. 攻不下尖端技术,拿不出国家急需的产品,就是失败!
C. 文学是语言艺术,在语言艺术的阶梯上,诗站在尖端。
D.剑的尖端十分锋利,能够刺伤身穿盔甲的士兵的身体。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 一条父亲带九岁的儿子在工地上搬钢筋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名年仅九岁 的小男孩刚上四年级,却非常叛逆,老师和家里老人说的话他都不听,总是调皮捣蛋不学习。 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听说后赶回家,想了各种办法劝儿子好好上学,但小男孩就是不听,说“宁 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再吃学习的苦”。无奈之下,父亲就想让小男孩体验一下打工生活,让 他知难而退,于是带着小男孩返回了他所在的加工钢筋的工地,给小男孩找来工装和安全 帽,安排他每天搬一些废钢筋,体验打工生活。干到第二天,小男孩就哭着说要回去继续读 书 。
有人认为这是很好的劳动教育方式,说再多不如体验一下;也有教育专家表示,这种方 法是值得商榷的,这是“恐吓式劳动教育”,而且给孩子灌输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不健康价值 观;网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新乡高二期末(上)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 ,原文是"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 ,大概 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选项的原因中没有"儒学式微”。C项 ,原文是说柳宗元自认 为"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此外 ,"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无中生有 。D项 ,"道是为业服务 的”错 ,应为"业是为道服务的”。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最终也将一无所获”错 ,原文是"往往只能悟得 一鳞半爪 ,而不能得其要领”,并非一无所获。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念内涵并进行应用分析的能力。A项是孟子劝谏人们切忌好为人师 。B项强调 师生之实 ,不重师生之名 ,体现了柳宗元的师道观 。C项强调榜样的重要性 。D项强调师道的重要性 ,并且 指出哪怕别人只是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建议 ,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 ,该选项符合韩愈的师道观。
4.①文章首先论述了韩愈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方面的贡献 ,并指出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 见解 。②然后分别从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方面论述了韩愈独到的师道观 。③接着又论述了其师道观形成 的原因 。④最后指出韩愈的师道观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我们要辩证地吸收其教育思想 。 (每点 1分 ,意思
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首先通读材料二 ,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梳理内容 ,概括要点:
最后整合答案 ,分点作答。
5.①韩愈敢为、乐为人师 ,他以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为己任 ,勇于担当起教育的责任:柳宗元则拒师之名 ,只 愿尽为师之实 。②韩愈排挤佛道思想 ,力主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柳宗元强调学习儒家经典 ,但不局限于儒 家经典 ,主张兼习包括佛、道在内的百家之书 。③韩愈认为教师应勇于承担教育的责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柳宗元则师友并提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每点 2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观点差异的能力。首先梳理有关韩愈和柳宗元师道观的内容 ,然后分析比较其观 点的差异 ,最后概括作答。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他死后有许多普鲁士人为他送葬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 麦也亲自为他送葬”不合文意 。小说的结尾部分是多林格的梦境 ,属于他的幻觉。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大家都用蔑视的目光看他”分析不当 ,原文中"他过去 的老庭长”对多林格还是关心的 ,称他为"我的朋友”,并劝他"一起走”。
8.①是小说的线索 ,串起小说的人物和情节 ,使内容集中 ,结构紧凑 。②是小说的重要物象 ,有利于塑造人物形 象 。"皮坐垫”是多林格权位的象征 ,多林格迷恋权位而背叛祖国 。③揭示了主题 ,多林格贪恋权力而不能自 拔 ,最终葬送了自己 。梦境中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皮坐垫 ,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铭文 。 (每点 2分 ,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理解物象的作用 ,梳理有关内容:然后从线索结构、塑 造人物和揭示主题等角度 ,理解分析:最后组织答案 ,概括作答。
9.①多林格贪恋法官的权位 ,投靠普鲁士人 ,受到亲人、朋友的鄙视 。②梦中 ,多林格死后竟没有一个亲人、朋 友为他送葬 ,而俾斯麦的到来让他感到荣幸 ,这些都被普鲁士人耻笑 。③多林格投靠普鲁士人换来的象征权 力的"皮坐垫”,最终也被摆放在他的坟头 ,作为他永久耻辱的象征 ,多林格被人嘲弄和憎恶 。 (每点 2分 ,意 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特定内容内涵意蕴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 ,梳理和"笑”有关的内容:然后结合小说 情节、人物和主题等 ,分析探究"笑”的内涵意蕴:最后整合答案 ,分点作答。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敝邑之君 ,有母弟不能教诲 ,以恶大国 ,请黜之 ,勿使与政 事 ,以称大国。,秦王乃喜 ,受其币而厚遇之。
1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前者为"绝,"断绝,,后者为 "横渡,。
1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只有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 ,才肯接受赵国的祝 贺,理解错误 。原文"吾所使赵国者 ,小大皆听吾言,的意思是"我派到赵国的人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听我 的,,秦王要求的是赵国大小事情都听从秦国的 ,而不是"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
13.(1)我到秦国来 ,本来就愿意听到贵国的意见 ,怎么敢有不同的意见﹖ ("下臣,"固,"难,翻译正确各 1分 ,句 意 1分)
(2)敝国(我国)君主心里害怕不敢不执行 ,恐怕也会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畏惧,"不行,"无乃… … 乎,翻译正确各 1分 ,句意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下臣 ,我 ,谦称:固 ,本来:难 ,质问 ,这里指不 同的意见 。第(2)句得分点:畏惧 ,心里害怕:不行 ,不执行:无乃……乎 ,恐怕……吧。
14.①动之以情 。谅毅说秦王疼爱自己的两个弟弟 ,赵王也不忍心加害自 己的两个弟弟 。秦王杀害赵王的弟 弟 ,也会使秦王自己的弟弟伤心 。 (2分)②晓之以理 。谅毅说打翻鸟巢 ,毁坏了鸟卵 ,凤凰就不会飞来:剖 开兽胎 ,焚烧小兽 ,麒麟就不会出现 。以此来警醒秦王 。(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赵豹、平原君 ,亲寡君之母弟也 ,犹大王之有叶阳、泾 阳君也……,"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 ,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等内容 ,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 ,夺取了宁邑 ,诸侯都去祝贺 。赵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 ,使者往返三次没有得到接见 。赵王 对此事感到担忧 ,对身边的人说:"以秦国的强大 ,夺取宁邑以后 ,可以控制齐国、赵国 。诸侯都去祝贺 ,却唯独 我派去祝贺的人得不到接见 ,秦国必会派兵攻打我国 ,怎么办呢9,赵王身边的人说:"大王派人三次前往而得不
到接见 ,一定是派出的使臣不得力的缘故 。有一个叫谅毅的 ,是个能言善辩的人 ,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 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 ,给秦王上书说:"大王攻取了宁邑 ,诸侯都来祝贺 ,敝国的君主也暗自高 兴 ,不敢视而不见 ,派人带上礼物三次前来您的王廷 ,都没能得到接见 。如果使臣没有罪过 ,希望大王不要断绝 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臣有罪过 ,愿闻其详。,秦王派使者对谅毅说:"我派到赵国的人(传达意见),无论事情大小 (赵国)都要听我的(或秦国的),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和礼物 。如果不听从我的话 ,那么使者就请回吧。,谅毅回 答说:"我到秦国来 ,本来就愿意听到贵国的意见 ,怎么敢有不同的意见9 大王如果有什么吩咐 ,我愿一切照办 , 不敢有丝毫迟疑。,于是秦王接见赵国使者谅毅说:"赵豹和平原君多次欺骗、戏弄我 ,赵国如果能杀掉这两个人 则罢 ,如果不能杀 ,我现在就将率领各国人马到邯郸城下来讨个公道。,谅毅说:"赵豹和平原君 ,都是敝国君主 的兄弟 ,就像叶阳君和泾阳君是大王的兄弟一样 。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 ,凡是有好的衣服和美味的饮 食 ,不曾不分给叶阳君和泾阳君的 。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 ,都和大王使用的一样 。我听说:·打翻鸟巢 , 毁坏了鸟卵 ,凤凰就不会飞来;剖开兽胎 ,焚烧小兽 ,麒麟就不会出现。,现在如果我按大王的意见报告回去 ,敝 国(我国)君主心里害怕不敢不执行 ,恐怕也会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9,秦王说:"好 。那就不要让他们过问政 事好了。,谅毅说:"敝国的君主对兄弟教导无方 ,得罪了贵国 ,现决定罢免他们 ,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 ,让贵国 称心如意。,秦王听后非常高兴 ,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1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也开启了下片的议论,分析不当 ,应是"也开启了下 片的抒情,
16.①《少年游》借春草写离愁别恨 ,全词处处借草抒情 。 (1分)上片所见"晴碧,"千里万里,,暗寓了别情的深 远 。下片引用有关春草写春愁的典故来咏物抒情 ,各种离愁别绪跃然纸上 。 (2分)②《南乡子》只是以咏草 起兴 ,以芳草喻离恨 ,进而写出女子凤楼独居的苦楚 。(1分)词中借春草写少妇怀春之情 。雨浇春草 ,芳草更长 ,但遗憾也像春草一样年年生长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词中特定意象作用的能力。首先结合注释 ,理解诗词大意;然后分析春草的形象 ,探 究两首词中春草的作用;最后根据题目要求 ,概括作答。
17.(1)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2)犹离忧也 人穷则反本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每空 1分 ,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o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 ,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 。第(1)句 ,需 关注"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问 ,并强调一旦做到了这一点 ,就能达到……的效果,等关键信息;第 (2)句 ,需关注"……解释了.离骚,的意思……阐明了.人困窘没有出路 ,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等关键信 息;第(3)句 ,需关注"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 ,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等关键信息。
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 。本题易错字:(1)复;(2)离 ,反;(3)牧 ,报 。 18.①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②迫在眉睫(迫不及待) ③一鼓作气(趁热打铁)(每处 1分 ,如有符合语境的其
他成语 ,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o ① 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 ,底子薄 。②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 前 ,非常紧迫 。③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 口气把工作做完。
19.经过不计其数的失败 ,侯祥麟团队不断尝试、分析、总结 ,终于找到了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的答案 。 (每处错误 修改正确得 1分 ,三处修改都正确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o原句有三处语病:①结构混乱(成分残缺) ,在"不计其数,前面添 加"经过,;②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将"总结、分析,改为"分析、总结,;③搭配不当 ,将"寻找,改为"找到,。
20.①"作为……作为……作为……,,三个分句结构相似 ,句式整齐一致 ,构成排比 。节奏感强 ,增强了语言的 气势 。②丰富了内容 ,分别从爱国、爱党和热爱科学事业三个方面表达了他无悔的追求和坚定的信仰 。 (每点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o首先要理解并分析排比句的构成 ,一般由三个或三个 以上的并列成分构成;然后要结合语境 ,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整合答案 ,分点作答。
2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o文中加点处的"尖端,和 B项的"尖端,都指"发展水平最高的,。
A项 ,"尖端,指事物的末梢、顶点;C项 ,"尖端,指顶端 ,最高处;D项 ,"尖端,指尖锐东西的末梢。 22.①需要前往医院 ②其功能更像人脑 ③测试新设备的实用性(每处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o首先通读文段 ,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 ,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 据要求 ,概括答案。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讲述九岁的小男孩"总是调皮捣蛋不学习,,而且不接受老师和家里长辈的教育 ,父亲带着小男孩 返回了他所在的加工钢筋的工地 ,给小男孩找来工装和安全帽 ,安排他每天搬一些废钢筋 ,体验打工生活。 父亲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让他体验劳动的艰辛 ,珍惜学习生活 。但让九岁的孩子从事有风险的搬 钢筋工作 ,这不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 ,而且也确实是在给孩子灌输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不健康价值观 ,教育 方式极端而粗暴。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劳动教育的问题 。劳动教育是必要的 ,适当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 ,体验劳动的艰辛 , 珍惜学习生活 。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劳动教育,不可取 ,劳动教育要因材施教 ,不能搞"一刀切,。要让孩子 在劳动中得到历练 ,有所感悟 ,但又不能让孩子在接受劳动教育时受到伤害 ,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参考立意:①劳动教育是必要的 ,但不能走样;②反对简单粗暴的"劳动教育,;③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
④劳动教育要培育正确的的价值观;等等。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感悟和思考
作文必须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体现自己的一些思考。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 ,有概述或分析 ,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 ,自定文体 ,但要有文体意识 ,选择使用什么文体 ,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 ,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B.写作重点突出 ,联系材料和 现实生活 ,内容充实 ,感悟深刻 ,表达精彩 ,亮点突出 。C.文体特征 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 ,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B.写作重点较突出 ,联系材 料和现实生活 ,内容较充实 ,感悟较深刻 ,表达流畅 ,有一些亮点 。C.文 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 ,体现了自 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B.写作重点不够突 出 ,感悟不够深刻 ,内容不够充实 ,结构较完整 ,语言平淡 ,逻辑性一般。 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 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扣题不紧 。B.写作重点不突出 ,内容空洞 ,结构 不完整 ,语言不流畅 ,逻辑混乱 。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 ,酌情给分(21~35分) 。B.完全离题的 ,酌情给分 (0~20分)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 ,完全忽略写作要求 ,完全没有文体意 识 ,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 ,思想不健 康 ,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 2分: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 ,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 ,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 ,按评分标准评分 ,扣字数分 。(每少 50个字扣 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 ,20分以下评分 ,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 ,10分以下评分 ,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 ,给 1分或 2分 ,不评 0分。
5.只写标题的 ,给 2分 ,不评 0分 。与作文完全无关 ,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 ,可以打 0分。
6.完全空白的 ,评 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