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本朝仁宗皇帝(北宋)在位四十二年,海内富庶,中外安靖,人才众多,风俗醇厚,民心爱戴……看到仁宗效仿祖宗之法,而后世皇帝违背祖训的结果,国家兴盛和祸乱的前车之鉴就很明显了。”
——南宋·杨万里《东宫劝学录》
“祖宗之法”指北宋建国初期(太祖和太宗)治国理政基本方针之总和。
第6课“祖宗之法”
——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下
一、“祖宗之法”
—缘起
(一)北宋建立
1.背景
2.经过:
宋太祖
后周禁军统帅
赵匡胤[yìn]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局部统一
策略:
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
先南后北
问题:阅读教材第28页,总结北宋完成局部统一的策略和意义。
(三)建国困局
五代十国政权更替频繁
赵匡胤早年经历 927年 出身洛阳军人家庭。
948年 投身后汉郭威帐下,
屡立战功。
954年 柴荣即位,
赵匡胤执掌禁军。
960年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二、“祖宗之法”
—内核
1.收兵权
二、“祖宗之法”
—内核
1.收兵权
措施1: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兵符出于(枢)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
(注:枢密院有调兵之权,
三衙直接统帅军队。)
措施2:
统调分离
(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天下营兵(士兵)……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措施3.
军队定期换防
活动1:依据材料,归纳宋太祖收兵权的措施。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二、“祖宗之法”
—内核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
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
——聂崇岐: 《宋史丛考》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削弱地方权力
针对该问题,宰相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
《雪夜访谱图》
目的 措施 影响
“夺其权” 行政权 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
“制其钱谷” 财政权
“收其精兵” 军事权 收地方精锐部队到中央禁军 强干弱枝
活动2:阅读课本30页,归纳补充宋太祖在地方的措施。
①派文官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可以向皇帝检举)。
—— 《宋史·职官志》
依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是什么?
①削节度使财权
②设转运使
——牵制、监督知州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税赋上交中央
皇帝
财政
度
支
盐铁
户部
行政
中书门下
军事
枢密院
(三司)
宰
相
副
宰
相
宋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3.在中央,削相权
目的:
措施:
活动3:读教材第29页、宋代中央官制示意图,归纳宋太祖在中央的措施。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增加宰相人数,增设副
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权。
②枢密院分军权
③三司分割财权。
皇权大大加强
核心内容 成效 1.收军权
2.在地方 3.在中央
二、祖宗之法—内核
①解除高级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统调分离
③军队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3.在中央
①增加宰相人数
②枢密院分军权
③三司分财权
大大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
2.在地方
①派文官任知州
②通判负责监督
③转运使收财权
④精锐部队进中央
(北宋中期)宋神宗要杀一个漕臣(管理运输的文臣)。
大臣们曰:“我大宋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杀过文臣,我们不希望皇上开这个先例。”
宋神宗又想将这个人刺字,并发配流放。
时任门下侍郎的章惇[dūn]以“士可杀,不可辱”为由拒绝。
宋神宗曰:“快意事不得做一件。”
章惇寸步不让,对曰:“如此快意事,不做也罢。”
——编译自北宋侯延庆:《退斋笔录》
文臣地位高
请同学演绎北宋历史小故事
问题:这段故事体现了北宋朝堂上的什么现象?
“不得杀士大夫。”
——太祖碑誓
问题:宋太祖对文臣的态度是什么?
“宰相须尽用读书人。”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重 视
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问题:统治者对武将的态度是什么?
轻 视
4.重文轻武的政策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北宋 汪洙《神童诗》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 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问题:北宋的科举考试有何变化?
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幅增加;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110000+ 344
《唐宋科举取士人数对比表》
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北宋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全集》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核心内容 成效 1.收军权
2.在地方 3.在中央
4.重文轻武 二、祖宗之法—内核
①解除高级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统调分离
③军队定期换防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3.在中央
①增加宰相人数
②枢密院分军权
③三司分财权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
官僚机构膨胀;
行政效率低下
2.在地方
①派文官任知州
②通判负责监督
③转运使收财权
④精锐部队进中央
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①提升文官地位,抑制武将
②注重文教,发展科举
隐患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三、“祖宗之法”
——挑战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5万缗
北宋中期(神宗即位时)国家基本财政状况表
(一缗[mín]即一贯,计量单位)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
问题:北宋皇帝遵循“祖宗之法”,遇到了哪些危机?
①财政入不敷出
②边疆战事屡战屡败
积贫
积弱
(一)、王安石变法之背景
非常坚决!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
“对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
对祖宗之法不必效仿,
对人们的议论也无需担心。”
——译自《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对改革的态度?
王安石像
(二)王安石变法之经过
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
(二)王安石变法之经过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闭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问题:阅读教材第31页《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谈一谈变法的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闭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问题:结合各项举措,说出变法遭到反对的原因。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3.王安石变法之结果
新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但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止。
3.王安石变法之结果
大官僚
大地主
活动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王安石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最终导致群奸肆虐,贻害社会。”
——译自《宋史》
材料二“王安石采取激进式变法……密集推进新政,超出了全社会的承受能力。”
——李满星:《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材料四“您素来刚正耿直,每在人君前议论政事,如同朋友争辩于私人的内室,从不收敛盛气凌人的态度。”
——译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一“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
“祖宗之法”
960年-1069年
范围过广
改革者
自身
激进
任用小人
个人性格固执
变法超前与社会现实差距过大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960年
北宋建立
1127年
979年
局部统一
1069年
1279年
南宋
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
1140年
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1142年
宋廷赐死岳飞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47年
宋夏和议
“祖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