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07:58:32

文档简介

官渡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
试题卷
(本试卷共有23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
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
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自习近平《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重大理念和建构实践,它的提出有着厚重的
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不仅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重
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中。儒家之“天”是“仁义之天”,
主要集中在“亲亲仁民爱物”以及“民胞物与”思想上,以仁爱之心爱他人,并由仁爱他人
推及到爱大自然,强调人与万物为一体。道家的“天”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这里的“自
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一种不加强制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其实也就是自然而
然、烦其自然。而“自然之天”主要指的是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强调人要与自然社会的客
观规律相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提倡的绿色发展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
人合一的自然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用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
关系,睦邻友好、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战哈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协和万邦”典出《尚书·尧
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段话意指只
有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然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最后达至天下人民和睦相处。儒家主张
“怀柔远人”“亲仁善邻”,反对战争。如《论语·季氏》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主张以仁德感化四夷,反对盲目诉诸武力。孟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以德服人、以
礼服人”的“王道”,与崇尚“斗争哲学”的西方文化价值不同,“协和万邦”这一传统引
申到今天,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与“仁爱”
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仁爱”道德观的当代表现。孔子最初的“仁爱”思想主要反映
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之爱,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延伸至整个社会,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官渡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B(3分)。(B选项扩大范围,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故选B。)
A(3分)。(B选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表述有误,首先此段论述对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文化思想,选项扩大了范围,此外,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C选项张冠李戴,引用老子“大邦者下流”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国家之间的交往要仁爱友好,大国要谦下包容;D选项“认为西方社会选择奉行霸权主义,导致不能实现共同发展”无中生有。故选A。)
B(3分)。(A选项“故天下兼相爱则治”指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可作为协和万邦的理论支撑;B选项“道不同,不相为谋”指“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与材料所倡导的协和包容不符;C、D选项“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可作为材料中睦邻友好、协和万邦观点的支撑。故选B。)
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和协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提倡的绿色发展有启示意义。
②“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国际观,认为天下人应和睦相处,反对战争,这一思想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
③“仁爱”的道德观,主张包容友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
①“一起”是对本次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团结”精神的诠释,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竞赛中对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国际关系的追求。
②“向未来”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精神。(每点3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D(3分)。(A选项蒋军的一系列行为是因为秘密行动不能被解放军察觉;B选项林大妈烧竹子并没有犹豫和徘徊;C选项“火”只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没有贯穿全文,也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D。)
C(3分)。(C选项描写林大妈偷听蒋军谈话时,用的是心理描写。故选C。)
①勤劳执着。林大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还坚持每天侍弄竹子,就是想攒够钱给孩子娶媳妇。
②爱憎分明,胸有大义。热爱家乡,痛恨蒋军,在家乡面临危险时,可以牺牲一切。
③勇敢机智。面对蒋军的威胁临危不乱,见机行事,果断烧掉竹子。(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
9. ①以个人行为表现集体意志。林大妈狠心烧掉自己珍存的竹子这一个体行为体现出了东山岛军民为保卫家乡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②以小群体反映大时代。以东山岛军民的小群体形象体现出各地军民英勇保卫家乡、军民团结一心的时代群像。
③以小细节反映群体特征。蒋军“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扇部下耳光等言行,均体现反动派粗暴蛮横的军阀作风。(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C(3分)。
D(3分)。( A选项“庄宗幸陵作所”中的“幸”是皇帝去某地的意思,“幸蒙大恩”中的“幸”是“有幸”之意;B选项“因起入宫”中的“因”是趁机的意思,“因河为池”的“因”有凭借之意;C选项“贯卒见杀”与“信而见疑”中的“见”字都有“被”的意思;D选项“当尽去宦官”中的“去”有清除的意思,而“乃令张仪详去秦”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含义不同。故选D。)
B(3分)。(“郭崇韬仅出于对自己所熟悉之人的信任和喜爱,谏言其罪不当死”表述有误,郭崇韬谏言其罪不当死并非只是出于对熟悉之人的信任和喜爱,也是为皇帝“用法不公”的声誉考虑。故选B。)
13.(1)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一心只想着统一天下,现在只想到自己,选择忍受艰苦还是安逸舒服,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对”(回答)、“逸豫”(安逸舒服)、“为”(因为)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延嗣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收入囊中了,并诬陷崇韬有二心,将要危及魏王。(“因”(趁机)、“诬”(诬陷)、“危”(危及)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 ①庄宗贪图享乐。因为自己享乐,就想要修一座楼;
②宦官、伶人为非作歹。宦官、伶人一旦达不成目标,就会极尽诬陷贤良,即使郭崇韬这样的高官也不能幸免;
③后宫干预朝政。刘皇后唆使宦官杀死功臣,如弃草芥。(每点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同光三年(925)的夏天,连下几天的大雨不能停止,大水淹没良田,民众多数流亡饿死。庄宗说:“我富有天下,难道还不能建一座楼?”庄宗就派人问崇韬说:“过去我与梁对峙于黄河之上,虽然严寒盛暑,披甲跨马,不觉得疲劳。现在居住在深宫之中,房屋广阔阴湿,却不能忍受这样的闷热,是什么原因呢?”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一心只想着统一天下,现在只想到自己,选择忍受艰苦还是安逸舒服,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庄宗默然不语。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倔强直爽,很为崇韬所熟悉。贯以身作则,奉公守法,不接受权豪们的请托,宦宫、伶人的请求信堆满几张桌子,一概不给上报,宦官、伶人因此对他切齿痛恨。皇太后死后,庄宗到陵墓修建的场所视察,然而道路泥泞,桥也坏了。庄宗停车问:“谁主管这个地方?”宦官说:“属河南管。”因而急召罗贯来,并立刻把罗贯关进监牢。第二天,下诏杀掉罗贯。崇韬谏阻说:“桥梁、道路不修,依法不应当处死。”庄宗大怒说:“太后灵驾将要出发,天子车舆往来其中,桥道不修,你说无罪,这是结党的罪过啊!”崇韬说:“贯虽然有罪,应当备定文案、依法行事,交给相关部来处置,陛下以帝王的尊贵,怒责一个县令,使天下人说陛下用法不公,是臣等的过错呀!”庄宗说:“罗贯是你喜欢的人,由你裁决!”趁机起身入宫,崇韬跟随在后面,不断地劝说。庄宗自己关上殿门,崇韬不得进入。贯最终被杀。崇韬平日里最恨宦官,常对魏王李继岌说:“王有破蜀之功,军队凯旋之时,您必定当太子,等到主上千秋万岁后,应当完全清除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人看见崇韬专管军事,心中已经很不平,听到这话,更是痛恨他。庄宗听到破蜀的消息,派宦官向延嗣犒劳军队,崇韬不到郊外迎接,延嗣大怒,因此与从袭共同诬陷他。延嗣回京,献上蜀国官府的账簿名册。庄宗说:“人们都说蜀是天下最富的国,所得的宝物就只有这些吗?”延嗣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收入囊中了,并诬陷崇韬有二心,将要危及魏王。庄宗怒,派宦官马彦珪到蜀,观察崇韬的情况,彦珪告知刘皇后,刘皇后教唆彦珪假托诏书杀死崇韬。
15. C (3分)。(C选项“夜来风雨声”写的是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并非清晨所闻。故选C。)
16. ①表现手法不同:王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诗人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孟诗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诗歌写了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用春声来表现无边的春色,引发读者的想象。
②意境不同:王诗意境主在“静”字上,诗歌末句中的“犹眠”二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中“花落”、“莺啼” 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出山客居处和心境的宁静,而这种“静”是闲适、恬静之境。孟诗意境主在“闹”,即 “春意闹”。开篇正因为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诗中的鸟声婉转、啁啾起落、沙沙雨声是热闹活泼,充满生机的。(每点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18. ①异军突起 ②情有独钟 ③一劳永逸(每空1分,共3分。其他符合语意的成语可酌情给分,但非成语不得分!)(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力量突然出现;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一劳永逸: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不再费力了。)
19. 一些老字号不仅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跨界节拍和创新步伐,爆款频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不小的影响力。(第一处语病为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老字号”,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施展出…影响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展现出…影响力”。每处修改正确得2分。)
20.①音乐从来不仅仅是音乐。(从后句可以推断此处应与下文构成递进关系)
②边关沙场的霹雳弦惊。(此句内容与下文的诗句照应,反映沙场征战)
③就应该与最潮的文化交流。(此句与上文“最前沿、最流行”照应)
(每处2分,共6分)
21. A(3)。 (A选项加点词:比喻,把月光映照在花丛中的景象比喻成霰这种自然景观。B选项加点词:用典,运用了陈王曹植的典故。C选项无修辞。 D选项加点词:借代,用“低眉”的“眉”代“头”,部分事物代替全体事物。)
22. ①大力普及和推广民乐,培养年轻人对民乐的认同。
②让民乐与现代元素接轨,用流行的文化载体来激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写作: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