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2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教学设计
课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人的立意方向与构思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古今发展发过程,分析新诗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二)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 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三)作者介绍
诗人昌耀自幼就表现出一种独异和叛逆。他13岁考入湘西军政干校,这应算是独异吧。14岁瞒着父母投考部队,居然被录取,临走前,母亲来看他,他却紧闭着眼睛装睡,直到母亲离开,没想到这竟然成为永诀!这应该算是叛逆吧。15岁随军北上,开赴辽东,进驻朝鲜战场,身负重伤后退出部队,从此告别军营。这一不平凡的经历充分说明昌耀自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孩子。另外,这孩子骨子里还蕴含着丰富的大悲情。没想到,他母亲刚四十就去世了,当舅父写信告诉他这一消息时,他在军营里嚎啕大哭。后来意识到,军人不能哭,于是他就跑到一边独自抹眼泪。这就是昌耀,一个富有真性情的人,这一些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注定了他的一生不会太平坦。
1955年,19岁的昌耀主动投身大西北建设,来到青海。这里是青藏高原,有浩渺的黄河之源,有美如仙境的青海湖,有连绵不绝的祁连山,昌耀用全身心的热爱扑进了这一片迥异于自己家乡湖南桃源县的奇异的土地,敏感的诗人拿起了笔,他要讴歌,他要歌唱。1955年,他写下第一首诗《船,或工程脚手架》。两年后,他更是焕发出巨大的诗情,一口气写下了许多诗篇,《林中试笛》《野羊》《边城》《高车》《水鸟》《水色朦胧的黄河晨渡》《群山》……没想到生活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写的《林中试笛》被人举报,他被打成右派,自此以后他就“戴罪工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依然没有停下笔,依然在写,直到1967年初期文革爆发,他才停下笔。诗人是多么热爱生活,多么热爱这一片土地啊!这使我们想起艾青写的《我爱这土地》——
(四)题目解说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远景而已。
(五)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1.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2.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六)全文分析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心象(情)+物象(美)=诗。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3.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七)写作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但西沉之势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山海的幽杳又似有黑洞般无穷的引力。石砾不时的滑坡,深渊兴起一派有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嚣鸣。诗人猛然惊觉,本能的将“指关节铆钉一样的楔入巨石的罅隙”。这句极为生动形象。千层底被撕裂的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全诗遣词精工,语句凝练传神,结构精妙。收尾含蓄,意蕴隽永。
【布置作业】
1.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