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形式美》研究性学习设计
作者姓名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主题单元名称 中国画的形式美
研究性学习名称 中国画的形式美
所需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能力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课标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范畴。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其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能力。
【教材分析】
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中国画的形式美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具独特的关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可以使学生厂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转折点,这时候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有自己的见解,具备一定程度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所以可塑性强,但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以恒的学习。所以我会侧重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主动思考、探究,针对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把握。 【效果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我选择了相应的教法学法:欣赏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形式美,并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究与实践。本课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学法。 教学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课件、图片、画册、毛笔、墨汁、宣纸、报纸、国画资料及图片等。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情境感受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有独特的魅力,在美术的范畴中绘画也不例外。以前我们就学习了一些关于中国画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中国画作品,请同学们欣赏,然后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了你以美的愉悦?(课件展示作品)生:中国画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造型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同学们的看法很独到,其实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画的形式美》。进一步体会认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初始感知 1、接下来让我们去感受中国画的形式美。首先让我们走进齐白石的《虾》。(课件展示齐白石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齐白石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生活中的虾腿很多,不是很美;艺术作品中的虾非常有趣,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也很复杂,用写实的方法很难表现出来, 我们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仅仅形似是不够的,神似才是目的,所以齐白石画中虾的形象更概括、简单、比现实生动。这就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一美——形神之美。中国画历来表现任何物象,讲究“以形写神”,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很有童趣。 2、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多数用色简单,想一想,画中国画的工具是什么? 生:毛笔、宣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对,一只毛笔、一张纸、一碟墨,如何表现出物象的生动形象呢?看看下面这幅作品。(课件出示一幅齐白石纯墨色作品,但无论是身体、眼睛和胡须都十分灵动,你觉得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观察讨论并回答,提示学生眼睛和头部颜色和身体胡须颜色一样深浅吗 ) 生:墨色的浓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总结)是的,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笔触的大小等来实现的,这就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二美——笔墨之美。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为笔墨,他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自主发现 师:欣赏了齐白石的大作后,接下来再让我们到中国画的色彩海洋中去畅游! 课件展示作品《万山红遍》等。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作品并认真观察,想一想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美在哪里?(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如果美又有什么特点?) 生:色彩很鲜艳,很好看,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接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补充说明)刚才同学说的不错,说出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些特点,但不够准确。中国画的用色除工笔重彩外基本上用装饰性比较强的固有色,这一表现手法叫做“随类赋彩”,就是说随着物象本身的颜色赋予画面色彩。色彩对中国画的整体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对墨的补充。而有了色彩的点缀,画面就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下面,咱们来看一看各种不同色彩表现的作品,感受一下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三美——色彩之美。(课件出示各种不同色彩表现的作品) 师:以上我们的欣赏学习侧重于中国画的内在形式美。而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你都在哪些形式、构造上看到过中国画?(以什么形态出现,仅仅是一张纸吗?有没有什么包装?) 生:屏风、扇面、大厅悬挂… 师:这就是中国画的形制,有立轴、手卷(从右至左打开观赏)、册页、扇面等等。(边说边出示图片并讲解)立轴宜远看可以连续成条屏,手卷宜近看表现大型题材等。 咱们刚才欣赏了那么多作品,大家发现没,在许多中国画上,除了画,还有什么东西呀? 生:诗词、印章。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在中国画上诗词、印章等的合理布局与画面相得益彰,这画再放在合适的形制中,就构成了和谐统一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第四美——形制之美。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的各个因素,那么这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呢? 欣赏范画《万山红遍》,引导学生观察,此画在形制之美这环节中还缺哪些部分。加深学生的记忆。 赏析评述 重点分析《千里江山图》 演示课件作品请同学欣赏 1、师:刚才了解的中国画形式美的四美在这幅画中是如何体现的?咱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分析其中一美,请一位同学做记录员记录大家的意见,然后整理思路,再推举一位代表来为我们发表小组想法。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 生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3、师:评价总结,各因素的关系(各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谐统一的) 4.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角度,观看《用摇滚乐解读古画千里江山图》视频。(观看后教师再简单讲解,作品长度有两个清明上河图约6米多床,那么长,5个姚明那么高。) (或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看视频后提问,答案在视频中。培养认真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如,作者作画时年龄,用了哪些颜色,以什么装裱形式出现? 以抢答的游戏形式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答对者可上台近距离接触范画,并谈感受。) 五.情感升华 未来用你们的学识勇于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本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中国画的形式与内容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前准备方面非常充分。教案中体现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主题鲜明,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教案内容详细,书写整洁,布局合理。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并根据本课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的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能重点分析某一形式美,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中国画形式美的元素表现方式形象之美以形写神笔墨之美墨色、笔触的变化 色彩之美 形制之美 随类赋彩 装裱、诗书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