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三单元 泥土的歌 《银杯》
年级 八年级
一、授课内容 1、欣赏蒙古族歌舞《祝酒歌》,了解蒙古族文化。 2、学唱歌曲《银杯》。 3、班级音乐活动的编排及表演。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热烈的情绪演唱蒙古族歌曲《银杯》,初步掌握倚音的演唱方法。 2、能够根据蒙古族歌曲的特点与风格,采用本节课所学内容创造性的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重 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的唱法;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切分节奏;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材分析 《银杯》是湘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中的一首蒙古族民歌。它旋律悠扬,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的高声歌唱,表示对宾客的盛情。歌曲为五声羽调式,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装饰旋律。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 1.多媒体音响设备; 2.电子琴; 3.哈达、银杯; 学生用: 1.哈达; 2.银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学生随音乐《美丽草原我的家》进入教室。 2、播放视频《金杯银杯》 1.提问:视频里描绘了什么场景?你印象中的蒙古族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 营造氛围,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熟悉旋律,引起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二.进入新课 聆听 与 感受 1、音乐来源于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 2语言简单介绍蒙古族生活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中音乐要素的来源。 3、播放课件《蒙古族音乐的分类》。 4、对照歌词欣赏《银杯》,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讲授蒙古族民歌曲分为两大类:仪式歌和牧歌。 学生认真聆听。 2.学生认真聆听。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用语 3.听赏民族乐器音色,了解蒙古族声乐种类 4.学生分析音乐要素,完成表格。 通过利用这一导入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里来。 学习简单的蒙古语为后边学习蒙古族民歌做好铺垫。 拓宽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知识面,了解、喜欢蒙古族音乐。
三.发声与节奏的训练 发声练习: 小调音阶练习“LU” 节奏训练:附点节奏 切分节奏 学生配合老师做发声练习。 3.把歌曲中的节奏反复练习。 通过声音和节奏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控歌曲的大跳级进,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把学生难掌握的小节找出来,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
四.学唱歌曲并编排草原迎宾场面 五.拓展与延伸 1.聆听范唱 2、通过画拍子解决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 3、读谱 4、唱谱解决倚音唱法的难点 5、哼唱旋律,教师范唱 6、学生填词演唱 7.让学生演唱的时候带上感情,有表情的跟伴奏演唱歌曲,唱出热烈的特点。 1、教师用器乐展示歌颂家乡。 2、播放课件《顶碗舞》《筷子舞》 1、学生认真聆听 2、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3、学生集体演唱歌曲,(如条件允许可以学习蒙语版的《银杯》) 4学生能够带上感情,自然流畅的演唱歌曲。 1、学生聆听 2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进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想象。 3、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歌曲,通过改编旋律、创编舞蹈动作等进行创作。 通过反复的演唱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让学生集体进行表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有旋律的带领,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演唱。 歌颂家乡这一主题是多样的,可以用声乐,也可以用器乐和舞蹈来表现。 利用视频片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自由想象。能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能够运用到演唱、创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