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11: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专题概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4C 5C 6C 7C 8C 9C 10C 11C 12C 13C 14C 15C 16C 17C
罗马帝国分裂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
俄罗斯兴起扩张
奥斯曼帝国兴起扩张
日本大化改新
英、法王权加强,西、葡产生
日本幕府统治
日本律令制国家
印度笈多王朝兴盛
阿克苏姆王朝鼎盛
印度德里苏丹国
南非津巴布韦
西非兴起加纳、马里、桑海等国
东非沿海产生一系列国家
玛雅文明衰亡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新罗统一
高丽王朝
朝鲜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4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01政教合一 —— 西亚
02多种宗教 —— 南亚
03中央集权 —— 东亚
时空坐标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日本
朝鲜
4世纪
7世纪初
646年
13世纪
14世纪末
7世纪末
16世纪后期
笈多帝国
伊斯兰教创立
阿拉伯扩张
日本大化改新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德里苏丹国
奥斯曼人扩张
朝鲜建立
奥斯曼帝国地跨三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古巴比伦都位于亚洲大陆,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亚洲也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动者
古中国:四大发明;
印度和阿拉伯:十进制计算法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
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亚洲”概况
1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 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比鲁尼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
亚洲
非洲
欧洲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政教合一 —— 西亚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1)阿拉伯政权的发展
6世纪
部落混战,多神崇拜
7世纪
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公元570-632年)
622年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
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麦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贵族的排斥。同时,伊斯兰教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这些代表平民的主张,大大损害了贵族和大富豪的利益,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甚至施加暴行,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
(三)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概况
1.政治稳定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2.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把已经相互联系的地区置于统一的帝国统治下,强化了不同地区的联系。
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哈里发”意味先知的继承人。
2.阿拉伯帝国的经济: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经济状况:
——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思考:阿拉伯人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影响?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帝国的统治·经济
帝国的统治·文化
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医学:伊本·西那百万字医学百科全书《医典》,全面而系统,全书包括五部分,分别讲述医学总论、药物学、人体疾病各论及全身性疾病等内容。
医学:拉齐斯的《医学集成》,花费15年的时间完成。《医学集成》主要讲述的是疾病、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
数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3.文化繁荣
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
智慧宫是阿拉伯帝国的综合学术机构,8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掀起“百年翻译运动”(750-850)。
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3.文化繁荣
原因 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阿拉伯帝国领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文化积淀深厚。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各地区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影响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探究: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地理位置优越,是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统治者的支持与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
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加以融合创新
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
融合东西方文化,兼融并蓄,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化碰撞与交流
---阿拉伯帝国
重要问题探究: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两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把其中许多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得以重新认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
2.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阿拉伯人处欧亚交界,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中国的造纸术、古印度的数字先后介绍到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促进了科学发展。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思考1: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2: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
②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③阿拉伯人的好学精神,广泛吸收各地区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创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学思之窗
(2)鼎盛时期的统治
1.政治制度: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收支
哈里发
(政、军、教)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哈里发”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代理者”、“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进入帝国阶段后,哈里发转为世袭制。处于政权顶端的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材料: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
(1)帝国兴衰
13世纪
14世纪
1453年
16世纪
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
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灭亡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19世纪
衰落:从三洲霸主到“西亚病夫”
(2)帝国统治
1.政治制度:
统治阶级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最高统治者
苏丹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被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
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2.经济发展:
材料: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
1、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2、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也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3.文化: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2.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概况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国家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范围 8世纪中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宗教 创立伊斯兰教 信奉伊斯兰教
最高统治者 哈里发 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城市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世界贸易
拓展思考:同为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对外来文化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二、多种宗教 —— 南亚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帝国
分裂混乱
1世纪——4世纪 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与汉、罗马、安息并称四大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7世纪 戒日帝国,玄奘西行
种姓制度形成
BC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BC6世纪——BC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BC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BC4世纪——BC2世纪 孔雀帝国,奉佛教为国教
南亚印度的演变
(一)笈多帝国(320-550年)
笈多帝国
兴起:4世纪初 建立者:印度人
统治: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印度教
政治 统治 中央
地方
宗教
印度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
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二)德里苏丹帝国(1206~1526)
兴起:13世纪
建立者:突厥人
统治: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政治 统治 中央
地方
宗教 伊斯兰教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三、中央集权——东亚
(一)日本(3世纪—17世纪)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大和国”)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
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6-7世纪
10世纪
12世纪末
17世纪
秦汉之际
646年
大化改新
材料:(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内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特点: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幕府时代,日本的等级身分制
幕府政治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家臣
公元1192年到1867年,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三大幕府的统治。
镰仓幕府(1185-1333年)
室町幕府(1336-1573年)
德川幕府(1603-1867年)
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影响:
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结束:
1869年的戊辰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被推翻。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里 选官:废除世袭,以才选官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统一赋税
建筑风格 日本都城的建设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语言文字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
科学技术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
生活习俗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二)朝鲜(7世纪——16世纪末)
7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材料:高丽王朝(918—1392年)为了普及儒家文化和汉文学,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儒学教育制度,创置了学校。《高丽史》卷74《选举志序》中也提到“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摘编自姜夏《高丽中期汉诗研究》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14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为了争取明朝的
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
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
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
史称“朝鲜王朝”。“朝鲜”之名
由此而来。
材料: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朝鲜) ,八道靡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凭圣朝之力,天兵之威,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
——《仁宗实录》
镰仓幕府 → 室町幕府 → 德川幕府
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天皇掌握实权,管理国家
幕府政治时期
(一)儒家文明在日本的影响
592
飞鸟时代
710
660BC
日本建国
646年
大化改新
784
奈良时代
1192
平安时代
1868年
10世纪起,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形成庄园经济(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庄园主组建私家武装保护财产
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脱离生产,专侍武职的武士阶层形成
中央集权制瓦解
天皇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幕府掌握实权。
官职俸禄
效忠
纳贡
兵役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班田制)、 租庸调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二)儒家文明在朝鲜的影响
7世纪末
新罗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高丽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14世纪末
朝鲜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大将李成桂1392年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7世纪末
10世纪初
14世纪末
16世纪末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李舜臣
(二)中古时期的朝鲜
类别 西亚:阿拉伯帝国与 奥斯曼帝国 南亚:印度 东亚:日本与朝鲜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由于宗教冲突处于分裂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传承、交流、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与冲突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
结论:文明的多元性与借鉴性(相互交融)
阿拉伯文化的传承与扩张,历史发展具有联系性,又有变化。日本朝鲜的历史既受中国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印度
日本
朝鲜
政教合一;贸易发达;地跨亚欧非;沟通东西。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外族入侵;宗教复杂
学习中国;中央集权;儒家文化
西亚
南亚
东亚
在中古时期这个时间框架下,西亚阿拉伯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朝鲜,在亚洲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多元共存、交流发展,推动着亚洲文明的进步,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