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1 09: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国
现代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年
1954年
1949年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
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个时期: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1955年
1953年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三大制度:
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
政治协商制度
1957年
毛泽东思想
丰富发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政协
开国大典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制定宪法
一五计划
提前完成
一个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10、1 开国大典
建立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核心素养落实
1、筹备: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
广泛代表性
史料实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建立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
决定了
通过了
选举了
临时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总纲》
国家性质
主席 毛泽东
副主席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秘书长 林伯渠
总理 周恩来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地点: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1949、9、21
内容:A.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决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10.1)。
内容:A.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建国初期,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中央政府如何应对?
⑴ 军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⑵ 经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⑶ 国际: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巩固
新政权
1
2
4
3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政府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1)国家控制经济命脉: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
(2)、土地改革(1950年夏——1953年春)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过程: A.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原因: ⑴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还有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⑶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
意义:(1)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
(2) 农村生产力解放;
(3)全国粮食产量增加;
(4)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稳定物价(1949.6-1952)
①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剧物价上涨
②举措
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所有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投机资本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③结果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暴涨。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
c.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打天下,还会治理天下。
材料1: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毛泽东
材料2:荣毅仁对共产党的评价: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2、政治:巩固政权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解放海南
北京
1949年底,解放闽南、
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1949-1951)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抗美援朝(1950-1953)
①背景:
A.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B.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C.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②过程:
A.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B.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C.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军事
②抗美援朝
思考:结材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怎样的历史影响?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
他们没有钢盔,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的布袋里….….他们勇敢纪律性强,是了不起的军人。--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 范弗里特(其子在朝鲜战争中阵亡)
朝鲜战争历时二年零九个月,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投入到这个幅员狭小的朝鲜战场上,并拉拢14个仆从国组成「联合国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然而却没有赢得这场战争。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美国陆军战史记
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参战各方于板门店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为经济建设创建和平稳定的环境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2021年10月23日)
巩固新政权—人民政权的巩固——核心素养落实
史料实证
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方针: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
三、新外交的开创--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成立,并与苏联、越南、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1950年2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5年:万隆会议
(3)1954年:日内瓦会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1950年2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4年
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0年前后中国周边形势图(世界局部图)
2、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外交的成熟)
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外交
1954年9月至1956年建交国
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出现外交的新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㈠.经济领域:
1、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五计划
(1953-1957)
①内容:
A.实施一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核心:
一化三改
③特点: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㈠.经济领域:
2、工业化—— 一五计划(1953-1957)
①背景:
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巩固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内容: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
鞍山三大工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③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重点发展东北地区原因:
①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②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化建设;③有较好的工业基础;④维护国防安全,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㈠.经济领域:
3、三大改造(1953-1956)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①含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②方法:
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③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建设新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核心素养落实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㈡ 政治领域——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①时间:
1954年9月,北京。
②内容: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意义: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C.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三)、思想
建设新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核心素养落实
历史解释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和平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
政治: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经济
军事
外交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典型例题
1、“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中国将来应做的,要做的,但今日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暂时保留不说。”材料中的“它”( )。
A.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C.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D.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排除D项。
“新中国”“人民大宪章”“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纲领”表明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文件是第一届政协制定的,因此它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故选C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
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B项;
同课章节目录